市經信局兩化融合建設意見

時間:2022-05-15 11:18:00

導語:市經信局兩化融合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經信局兩化融合建設意見

各區縣人民政府,高新區、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市是省政府確定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以下簡稱“兩化融合試驗區”)城市。為切實做好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促進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建設的意見》,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四個環節、七大產業、十大工程”為總抓手,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社會服務的支撐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我市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兩化融合推進的政策引導,積極做好平臺搭建、資金扶持、人才培養等工作。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激發內在動力,促進企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鼓勵電信運營商、軟件企業創新服務產品,積極為兩化融合提供日益完善的服務。

2.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推進的原則。加強全市兩化融合工作的統籌規劃,形成和完善指導全局的工作機制和規劃方案;根據產業特點和企業規模,制定針對性強的推進措施。支持大型企業實施兩化融合重點項目,全面帶動產業信息化。引導中小企業利用公共服務平臺推進企業信息化。

3.堅持示范先行、點面結合的原則。結合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工作的推進,突出重點產業,聚焦重點企業,推進重點項目,培育先進典型案例,以點帶面,逐步形成示范推廣效應。

(三)工作目標

到年,建立基本完善的推進兩化融合規劃政策體系;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改造的深度和廣度有較大提高;龍頭企業和重點工程有較大的示范作用;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基本建立以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數字農業、節能環保為主要構成的新信息時代經濟體系。到年,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兩化融合推進模式,建成全國領先的創新性、示范性兩化融合試驗區。具體目標為:

1.到年,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200億元,年增加值增長幅度不低于40%。

2.化工、醫藥、機械、陶瓷等行業發展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優勢行業。組織實施200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點項目。

3.將20家應用信息技術有創新突破、有行業競爭力的示范企業打造成為行業標桿,建設35個進入省“4個100工程”的典型項目工程。

4.全市傳統產業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率達到7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實現產品設計研發和流程控制信息化。信息化對企業效益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

5.建立兩化融合促進中心和5個公共服務平臺,每年至少為1000家企業提供服務。

二、主要任務

實施“四七一〇”工程,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滲透、倍增和創新功能,大力推進信息化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滲透,促進制造業向高端發展。全面開展新信息技術在環保、安全、節能領域的應用,打造綠色低碳經濟。

(一)突出抓好四個環節

結合我市目前企業開展信息化情況,大力推進新信息、先進制造、新信息與先進制造集成等技術在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四個環節的應用。

1.推進信息技術與研發設計融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并行設計、虛擬制造等技術和嵌入式軟件、專用芯片融入研發設計的各個環節,優化研發設計手段,實現設計研發的數字化,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促進產品升級和更新換代。

2.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過程融合,促進工業精細化生產。積極推進制造執行系統(ME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柔性制造(FMS)、集散控制系統(DCS)、智能傳感等技術應用,實現生產過程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生產控制的智能化、精準化,促進精細化生產。

3.推進信息技術與經營管理融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推廣應用基于商業智能的新型企業資源計劃(ERP)、財務管理(FM)、知識管理(KM)等技術的有效應用,改造管理流程,實現企業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成,提高企業綜合效益。

4.推進電子商務與采購和營銷體系融合,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服務水平。推動外向型生產企業普遍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SCM)系統,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業企業的應用,推廣射頻識別(RFID)和物聯網等技術、產品,優化企業采購銷售流程,提高產品可追溯性,提升企業采購和營銷效率。

(二)重點推進七大產業

在化工、機械、建材、紡織、輕工、醫藥、陶瓷等七個產業,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推進生產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決策信息化,加快我市現代制造業發展。深化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工業產品上的滲透融合,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1.化工行業。深化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平臺建設,加強以生產制造系統(MES)為核心的企業生產過程管理平臺建設,推進生產層MES和經營層ERP系統的集成應用,到年,全市石化行業70%以上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統(DCS),全面實施循環經濟戰略,促進全行業初步進入循環經濟軌道。

2.機械行業。加快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推廣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統,提高行業裝備自動化成套能力,推動研發設計、工藝流程、生產裝備、過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環節信息技術的應用共享和系統整合。到年,規模以上企業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應用率達到90%以上,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等應用率達到85%以上。

3.建材行業。推動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統(DCS)、制造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計劃(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體化的綜合信息系統,提高產品生產質量,實現節能減排。開發推廣智能技術、生產各工序和全過程智能化控制系統,加強對高耗能爐窯等的計算機控制,推進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到年在主要工序和關鍵崗位全部實現DCS控制,初步實現管控一體化行業。

4.紡織服裝行業。推動紡織企業從單機自動化向系統自動化、車間自動化發展;構建從種植加工、紡織生產、服裝設計及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服務平臺,發揮信息化對品牌和營銷的作用,鼓勵企業建立行業營銷平臺和電子商務平臺,加快信息技術在紡織服裝產業各環節的應用推廣。到年,規模以上的紡織服裝、化纖和印染企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的應用普及率達到80%,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的企業達到80%以上,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5.輕工行業。提高自身信息化利用水平,改造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實現生產工藝的計算機控制。到年,在造紙等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自動化控制和監測管理,減少環境污染。

6.醫藥行業。通過信息化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推進實施精細化、及時化和全面化的管控,提升企業物流、生產、產品設計管理的效率;加強信息系統管理數據的標準化建設;提升制藥生產流程的自動控制及檢測水平。加快發展醫藥電子商務。到年,全面實施企業資源計劃(ERP)的醫藥企業達到8家。

7.陶瓷行業。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加快專業化分工步伐,加強產品的數字化設計。建立以企業資源計劃(ERP)為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系統,重視信息技術的再造管理。到年,主要建材裝備60%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加快實施十大工程

結合市產業特征,在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數字農業、節能環保等領域,組織推進200個創新性、示范效應明顯的兩化融合項目,實施兩化融合十大重點工程:

1.龍頭企業示范工程。以市工業百強企業和創新成長型企業為重點,將5家企業打造成為全國的行業標桿,實現本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重點突破,精選30家行業影響力大、創新能力強、信息化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作為全市兩化融合重點示范企業,大力推進實施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生產制造執行系統(MES)、生產過程控制自動化(PCS)、能源管理系統(EMS)和電子商務平臺等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促進研發設計創新、業務流程優化和商業模式創新,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

2.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工程。以實施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為兩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圍繞重點傳統行業,突出四個環節,到年,組織實施100個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點工程項目。一是改進生產過程,重點推進生產線自動化改造和生產過程數字化。二是改造企業運營模式,重點推進企業實施ERP,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三是提升產品信息技術含量,重點推進PLC、CIMS在工業產品上的嵌入和集成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四是提升網絡營銷能力,鼓勵企業自身應用或借助第三方開展電子商務。

3.信息技術推廣應用中心示范工程。立足我市重點行業,在信息化建設較好的企業實施信息技術推廣應用中心工程,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企業生產、管理和工業產品的滲透融合。到年,建設10個業內領先、技術水平先進、有較強推廣示范作用的行業信息技術推廣中心,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信息技術應用。

4.數字化裝備制造中心示范工程。在機械裝備制造業選擇重點骨干企業,實施裝備制造信息化示范工程,帶動工業產品的信息化、生產過程與管理控制的智能化。到年,建設10個數字化程度較高的裝備制造加工中心,發展現代裝備制造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軟件、數控技術,提高裝備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促進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5.智能化供應鏈管理中心工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同步化、集成化生產計劃為指導,改善企業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整合和優化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獲得競爭優勢。到年,面向重點行業,實施10個供應鏈管理典型示范項目,支持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制造執行系統(MES)等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提升對人、財、物、產、供、銷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帶動行業發展。

6.能源監測自動化控制中心工程。充分利用新信息技術,借鑒和引用國內外技術水平高、管理先進的能源環境監控中心,進一步創新管理思路和工藝技術,面向建材、醫藥、電力、化工等行業,到年,建設5個對能源消耗分析、評價與預測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能源監測管理控制中心。對水、電、燃氣等能源進行監測、控制,實現能源系統動態平衡和優化,節能減排,保護環境。

7.信息服務業提升工程。支持建立面向行業的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信息化服務體系。開發、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積極發展面向行業的電子商務。依托我市化工、醫藥、建材等傳統優勢行業,到年,建成5個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壯大電子商務服務業。推進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普及工程,推動市電子商務發展。充分發揮通訊運營商的作用,推動“無線城市”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層次,按照重點區域—城區—全市覆蓋的建設模式,到年,建設成覆蓋全市的高帶寬、高可靠性的“無線城市”,打造5個示范無線社區和園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8.數字農業服務工程。圍繞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村務管理等領域,完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普及應用信息技術,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信息化新典型和新模式。重點推進臨淄區試點實施“三網融合”工程、農村財務管理系統、農村民主重大決策系統建設,以及桓臺縣、沂源縣、淄川區的精準農業、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年,重點培育5個重點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9.節能減排信息化示范工程。開展節能減排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工作,扶持和培育節能減排信息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面向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節能降耗信息技術應用。加大對節能信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力度,有針對性的在高耗能行業和公共領域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信息技術。到年,重點培育5家節能減排信息化示范企業。

10.物聯網建設工程。推進以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的“物聯網”發展。建設完善的物聯網研發機構,初步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進RFID技術與各行業技術的融合。進一步鞏固我市RFID產業在省的龍頭地位,擴大在全國的影響力。加強RFID信息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發展RFID技術應用的基礎服務,積極參與國家RFID相關標準規范的制訂。扶持泰寶集團和公眾一卡通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強化自主創新,拓展RFID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到年,重點推進智能工業、智能電力等10個示范項目,全力打造高水平的物聯網產業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機制建設。市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委(市信息化辦公室),市發改委、經信委、財政局、科技局、商務局、中小企業局及各行業協會等部門要明確職責,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起調度、驗收、考核、推廣等相關的工作制度,切實形成有序高效的推進機制。各區縣政府要把兩化融合工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建立跨部門聯動的長效推進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確定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落實工作措施。

(二)構建服務支撐體系。組建市推進兩化融合專家組,聘請信息化領域專家,對我市兩化融合的發展戰略、政策、技術方案等進行論證指導和決策支持。建立市、區縣兩級兩化融合促進中心和面向重點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工業信息化運行形勢監控分析系統,各示范企業、重點工程要定期上報相關數據。充分發揮各行業協會在推進本行業兩化融合中的作用,定期制定《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重點指導目錄》,分行業制定兩化融合推進行動計劃。

(三)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強化財政投入導向作用,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加大對兩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加大對創新性、示范效應明顯的兩化融合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對國家和省的兩化融合扶持資金給予配套,制定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要與技術改造、產業調整與振興、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發展電子信息與軟件產業、支持中小企業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推進兩化融合。

金融機構對于列入兩化融合的重點項目和企業,要給予信貸配套支持。優先推薦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重點示范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加大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信息服務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軟件產業、電子商務等科技與信息服務業的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

(四)建立考核監督體系。進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方法研究,分別從區域、行業、企業三個層面開展兩化融合評估工作。同時建立與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相適應的考核監督機制。建立完善工作督查通報、責任追究和效能監察制度。對在促進兩化融合各項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省市人才政策,加大海內外高端人才的引入力度。支持有關信息技術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推進與行業應用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各類行業信息化應用復合型人才。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國際知名培訓認證機構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術培訓認證體系。倡導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搭建企業CIO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