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國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時間:2022-05-16 03:10:00

導語:未來全國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來全國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推動我國技術標準戰略工作的實施,更好地發揮技術標準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作用,結合我國標準化工作現狀和發展要求,特編制《技術標準戰略發展規劃綱要》。

一、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現實基礎

期間,我國標準化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戰略”,明確定位,突出重點,提高標準化工作的有效性,在促進技術進步,改進產品質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政府推動標準化工作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近幾年來,隨著標準化工作改革的不斷深入,標準化行政管理方式已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推動型逐步轉變,全市運用政策手段推動標準化工作的局面初步顯現。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和標準化良好行為規范確認;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也紛紛出臺政策推動標準化工作。政策出臺,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企業開展標準化工作的主動性明顯增強。

企業執行標準的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我國企業快速接軌國際標準,積極按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據統計,我國741家規模以上企業主導產品采用國際標準的比率達81%,企業突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明顯提高。

市場主體的標準化意識日益增強。據統計,我國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81項,行業標準67項;承擔了1個全國專業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SC)秘書處工作;7家企業被認定為省標準創新型企業,數量列全省縣市前茅。

標準化基礎工作得到了加強。鞏固消滅無標成果,全市累計完成企業標準備案1750項,基本杜絕了無標生產現象。推動企業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累計確認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96家,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效率。

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工作不斷深入。全市建立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體系,在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增加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工作職能,出臺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行動方案》,建立了WTO/TBT-SPS通報咨詢中心上虞工作站。積極參與評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開展了對歐盟ROHS指令、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重大技術壁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實效。及時黃色預警信息和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評議意見,較好地維護了我國出口企業的利益。

標準化工作雖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在國家標準化領域缺少標準話語權,與我國的經濟地位不相稱。落戶上虞的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量偏少,我國競爭優勢產業的全國TC和SC秘書處沒有在上虞落戶。盡管我國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總數達到184個,但以標準第一起草單位參加國家標準起草的不到四分之一。二是企業執行的技術標準水平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標準水平仍然較低,與國際國外先進標準的差距仍較大,企業知識產權、專利融入標準的數量偏少,出口的高速增長主要還依賴于量的擴張。三是標準信息服務滯后于產業發展。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我國企業越來越需要掌握國際、國外標準的動態信息,開展國際貿易,但企業普遍反映難以檢索到需要的國際、國外標準。四是標準化人才支撐薄弱。企業標準化人員往往不參與產品的研發,且人員偏少,而從事研發的工程技術人員普遍缺乏標準化基礎知識,企業的技術成果難以在國家乃至國際標準中得到有效反映,這也是造成企業主體作用難以發揮的因素之一。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實施“兩創戰略”,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充分運用標準提升和標準創新手段,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實現上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突出企業在標準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標準與市場的適應性,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與政策支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的優勢和作用,為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創造良好環境,建立“市場引導、政府推動、企業自主、接軌國際”的標準化工作機制。

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鼓勵自主創新,加大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研制力度,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創新協調發展,增強我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的標準話語權,實現“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同時,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產業技術標準水平,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增強應對和消除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能力,促進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面參與國際競爭。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提升相結合。以我國塊狀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結合涉及人體健康、資源、環境、安全等領域的焦點問題,著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加強標準創新,鼓勵支柱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的重點骨干企業形成技術標準聯盟,研究建立優勢產業技術標準體系,用先進標準提高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績效,引領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標準支撐。

(三)主要目標

——重點領域技術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體系接軌,主要工業產品采標率達到85%以上;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的科技創新成果、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的年度標準轉化率達到35%以上;

——建立和完善技術標準研制平臺,爭取2家以上全國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標委、工作組落戶我國,培育發展3家以上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標委;

——以企業為主體研制國家、行業標準60項,其中80%以上與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接軌,爭取2-3家企業參與國際(ISO、IEC、ITU)標準提案評議;

——創建10家以上省標準創新型企業;

——以主要產業為重點,建設標準化專家庫,培養3名國際標準化高級人才,50名國內標準化專業人才,500名基層標準化骨干人才;

——建成構建全市照明電器技術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建立完善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體系,形成快速有效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機制。

三、主要任務

(一)著力提升技術標準水平

推進采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加強我國優勢產業重點產品和出口重點產品與國際、國外先進標準關聯度研究,及時跟蹤分析、研究確定采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的目標與措施,編制《重點產品采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指導目錄》,重點推進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品牌培育企業積極采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引導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以實現產品采用國際國外先進標準為重要目標。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聯盟組織,研究制定與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接軌的行業協會標準或企業聯盟標準,通過協會、聯盟的自律機制推廣實施,帶動產業升級發展。到末,我國重點領域技術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體系接軌,主要工業產品采標率達到85%以上。

研究編制重點領域產業技術標準體系。以機械裝備、精細化工、輕工紡織、照明電器、光伏及綠色能源五大產業和我國區域塊狀特色產業為重點,研究編制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標準支持。在全面收集跟蹤產業鏈上下游產品相關國際、國外先進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對重點產品的關鍵技術指標進行分析、比對和客觀評價,明確產業提升空間和標準提升目標。通過推廣實施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引領產業價值鏈向高端發展,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

(二)積極爭取標準話語權

加強重要技術標準研制。以市委市政府的《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中明確的“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重點”為重心,注重產學研有機結合,以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開發為重點,加強高新技術領域標準的研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建立科研與標準制定緊密結合的機制,促進科研與標準研制、科研成果推廣與標準、產業結構調整與標準更新換代相同步,使更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融入標準,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

培育發展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化活動。圍繞我國主要產業集群,以及10個左右國內重要的制造基地,引導并支持有競爭力的企業承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和工作組的秘書處工作,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活動并爭取標準制修訂的主導權,使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更多地反映我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培育有條件的企業成為ISO/IEC/TC、SC的觀察成員或正式成員,提升我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地位。在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和產業鏈長輻射面廣的行業,建立以龍頭企業和技術機構為骨干的省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集合相關領域的技術專家,開展標準化基礎工作研究,推動企業技術標準工作的持續發展。

(三)加強服務標準化工作

重點提高現代物流、旅游、社區管理等領域的標準化水平,建立適應全市服務業發展需要的標準體系,規范和提高服務業質量水平。重點在旅游、現代物流、零售(超市)、會展等服務行業開展標準化試點,大力推廣實施旅游、物流、零售、會展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以點帶面,擴大服務標準覆蓋面,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

(四)深化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工作

進一步完善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工作機制,建立預警工作制度,以省WTO-TBT/SPS通報咨詢中心為依托,積極參與對我國經濟有較大影響的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評議和研究,期間,重點加強對食品、農產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等產業國外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跟蹤研究,及時紅色預警和黃色預警,提高預警信息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加大應對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重點指導幫助農業等弱勢產業應對工作的技術援助,幫助企業規避風險、提高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促進全市外向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五)建立公共服務體系

探索技術標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省地方標準服務網、省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服務平臺、浙江質量網等為依托,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積極探索國家、省和市、縣技術標準信息共建共享的良性運行機制,進一步探索和建立技術標準公共服務平臺,建成照明電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為社會提供便捷通暢的技術標準信息渠道。為滿足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科研、檢測、認證、咨詢等技術服務機構在標準化活動中技術和管理優勢,加強合作,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標準審查以及標準推廣應用工作,為企業提供標準、認證以及標準化技術推廣服務,提高企業標準化整體水平。

(六)建立技術標準專家庫,實施“355”標準化人才培養工程

圍繞我國主要產業,以參與國內外標準制修訂和有效應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為突破口,建立有效的技術標準專家庫和層次分明的人才隊伍,滿足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對人才的需求。期間,重點培養3名以上掌握國際標準化規則、熟悉專業技術、能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高級人才;50名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專業標準化人才;500名參與全市標準化活動的骨干人才。建立企業標準化工作聯系人制度,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骨干培養,提高標準化工作隊伍整體素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合力構建協調推進機制。在市政府統一領導和協調下,各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實施,按照本綱要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認真履行各自職責,加強分工協作,合力推進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把標準化戰略工作列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目標責任制考核,分解落實目標責任。不斷完善標準化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嚴格考核獎懲。努力形成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工負責、上下互動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我國標準化事業發展。

(二)完善政策,加大經費投入。市政府將要把推進技術標準戰略列入本地的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科技計劃、人才培養等相關工作中,加強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經費投入,將農業、食品、安全、衛生、環保、資源節約、基礎、通用、公益等領域的標準研究和制修訂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建立穩定的經費籌集和使用機制,支持我國相關單位承擔國家、省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鼓勵相關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研制,資助技術標準戰略課題研究項目,獎勵在標準化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的企業和單位。

(三)以人為本,加快實施標準化人才培養工程。加強對標準化從業人員的培訓,有重點地培養一批掌握國際標準化規則、熟悉專業技術、精通外語的國際型標準化高級人才。培養一批活躍在國家層面上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中級人才,主要方向是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骨干培養以及優秀人才的引進,加大對企業管理者和標準化工作者的教育培訓,提高基層標準化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快專家庫的建設,切實發揮專家的作用,為標準化戰略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積極鼓勵我國各級標準化人才參加國際、國內的標準化活動,開展國內外標準技術交流、合作和研討,定期組織舉辦標準化專題國內外論壇。

(四)優化服務,建立健全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培育相關的行業協會、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科研、檢測、咨詢服務等實施標準化體系技術服務機構。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在標準化活動中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在標準制修訂、標準審查以及實施監督工作以及開展標準化學術和經驗交流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科研機構和檢測機構要利用在自主創新和標準研制方面的優勢,加強合作,共同發揮推動自主創新與技術標準融合的排頭兵作用,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標準的研制。圍繞我國主要產業,建立國際、國外先進標準、技術法規及合格評定程序數據庫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整合、優化配置標準信息資源,建立“統一、高效、準確、便捷”的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

(五)擴大宣傳,增強全社會標準化意識。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輿論工具,采取媒體宣傳、宣貫培訓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推進和實施技術標準戰略的目的、重要意義,介紹先進的標準化管理經驗和標準化管理的先進典型;加強《標準化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標準化知識,提高社會各界的標準化意識;形成“講標準、學標準、用標準”的良好氛圍,努力促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標準化工作的良好局面,推進標準化體系的實施。

(六)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積極組織參加國際、國內標準化活動,開展國內外標準技術交流、合作和研討,定期組織舉辦標準化專題國內外論壇。指導、幫助重點行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建立與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乃至國際專業標準化技術機構的溝通、合作渠道;加強與兄弟省市和發達國家在標準化領域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增加合作成果,提升合作水平,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