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經驗總結

時間:2022-01-09 10:03:00

導語:尋求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經驗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們始終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工程來抓,確立了瞄準國際市場抓調整,立足農民增收建協會,圍繞主導產業搞加工、建基地的產業化發展思路,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機制,制定政策,積極引導,有力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億元,增長*;農業增加值*億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增長*%;農產品出口創匯達到*億美元,增長*%;農民產業化經營收入達*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圍繞思路抓調整,在優化布局和園區建設上求突破

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圍繞市情調整思路。我市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外向型農業作為突破口,優化產業布局,建設特色園區。一是突出“外向型農業”發展思路。**市人多地少,水資源比較貧乏,三分之二的土地屬丘陵地區,土地產出率較低,農業基礎比較脆弱。但我市地處沿海,地理位置優越,鐵路、公路等交通網縱橫交錯;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較多,農民商品意識濃厚;自然資源豐富,大白菜、馬鈴薯、大椒等農副產品馳名中外;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市委、市政府立足優勢抓調整,擺脫傳統農業工作方法,跳出農業抓農業,本著立足資源、發揮優勢、面向市場、加快發展的原則,通過抓園區、辦協會、扶龍頭、建基地、促出口,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發展。二是突出“三區一帶”發展格局。擁有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品種,形成相對穩定的生產基地,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贏得外向型農業發展主動權的前提條件。近幾年來,我市圍繞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壯大花木、蔬菜、畜牧、水產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三區一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在營海、鋪集、里岔等西南部丘陵地區建設畜牧養殖區,積極發展奶牛、肉牛、奶山羊、商品瘦肉豬等養殖業,建成了新雅、開開加、豐益園等畜牧養殖出口創匯基地。圍繞城區5個辦事處和膠西、杜村、膠北等中部鎮,大力發展農產品出口種植基地,建設了蔬菜出口基地20萬畝,花生出口基地10萬畝,花卉苗木基地2萬余畝。在馬店、膠萊、李哥莊、膠東等東北部地區發展創匯農業加工區,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形成了以膠東鎮大椒城為中心的辣椒加工區、以膠萊鎮為中心的花生加工區、以大洋、福生等企業為代表的蔬菜、水產出口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我市臨海優勢,積極建設沿**灣水產養殖帶,開發灘涂和淡水水面,為我市的水產出口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供應。三是突出農業園區建設。自2000年以來,我市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利益直掛、企業運作”的發展措施,采取市辦重點園、鎮辦特色園、依托大企業辦園、引進外資辦園、民營大戶辦園等多種形式,在全市建設了一批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農業示范園區,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嫁接、財政扶持等形式,為我市農業的產業化、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今年我市重點在提高規模和檔次上下功夫,進一步鞏固李哥莊大沽河農科園、北關鑫昌花卉苗木園、營海畜牧養殖示范園3個青島市級以上農業園區建設成果,突出抓好杜村(韓國)花卉大世界、里岔東山花卉基地和馬店羅瑞花卉園三處花卉基地建設和營海鎮寶榮水產科技示范園高密度大棚養蝦基地和雜色蛤育繁基地建設,同時規范和提升膠西、膠萊兩處重點萬畝蔬菜園區和膠北、鋪集兩處重點果品園區建設質量。全市新建和完善農業園區*處,新建擴建*萬畝,總面積達到*萬畝,上半年全市農業園區完成建設投資*億元,實現經濟效益*億元。

二、圍繞市場競爭抓質量,在“三品”工程上求突破

農副產品在國際市場要有競爭力,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市從品種、品質、品牌抓起,注重培育特色優質農產品,以質量促競爭,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一是抓品種引進。我市通過多渠道引進優良品種,2004年通過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科研單位引進蔬菜、果品、糧油名優新品種68個。建設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大椒良種繁供基地、土豆繁育基地等7大良種繁育基地,全市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到100%,專用率達到40%以上。二是抓品質提高。重點是圍繞我市作為農業部確定的第一批全國百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示范基地縣和50個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縣建設,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2002年至2004年,我市按照國際市場標準,共制定了36項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其中:種植業29項,畜牧飼養4項,水產2項,林業1項。同時積極搞標準化示范點建設,確定了9個示范基地、4個示范鎮、68個示范村、3個示范加工企業四個示范層面,實行專家包基地、包項目、包示范點制度。建立了全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和重點農貿市場快速監測點,提高了全市上下標準化生產的意識和水平。全市無公害種植基地總數達到61個,規劃總面積達到51.89萬畝。組織膠西、膠萊、膠東、洋河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15處,申報洋河地瓜、花生,膠西、膠萊馬鈴薯、大蔥及大白菜等農產品認證21個。三抓品牌培育。我們圍繞國際市場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各級品牌意識,重點培育了**大白菜、羊角辣椒、北梁蜜桃、**灣雜色蛤等特色產品,擴大品牌效應。去年我市對“**大白菜”進行了種質資源保護與培育開發,在膠東鎮建立了**大白菜保種繁種選種圃,在原產地南三里河安排了封閉式高標準**大白菜生產示范基地30畝,并成立了“**大白菜”協會,向國家商標總局申請產地證明商標注冊,實施原產地保護。這些工作將極大提高**大白菜的產業化開發力度,并有望使“**大白菜”品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農產品弛名品牌。

三、圍繞提高組織化程度,在新型合作組織建設上求突破

培育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推動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結合,促進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市堅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逐步普及”的原則,重點發展了五種類型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一是依托技術骨干,大力發展技術推廣型經合組織。我市以農村具有種植、養殖專業技術的能人為帶頭人,發揮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的主體作用,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一片興一業,組成經濟聯合體。洋河奶農協會,會長葛玉欽原為洋河鎮畜牧獸醫站站長,高級獸醫師,他憑借畜牧養殖方面的專業技術1997年成立了洋河鎮奶農協會,并帶動一大批致富能手、專業大戶紛紛加入協會,通過科技推廣,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洋河鎮由1997年的17頭奶牛,發展到現在的1800頭,每年增加收入300多萬元,奶業總收入1400多萬元,實現了農業由二元種植向三元種植結構的轉變,畜牧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達56%。二是依托“兩委”組織,大力發展基層組織牽頭型經合組織。我市結合當地的主導產業,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協會,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農戶,引導農民發展主導產業,而村“兩委”以協會名義收取管理費和檢測費,實現了單一產業村莊農民致富、農業稅費取消后村集體增收雙“破題”。張應鎮臧家莊村“兩委”,成立了蔬菜協會,規劃實施萬畝出口標準蔬菜基地,并引進青島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島亞是加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基地“龍頭”企業,實施訂單種植,農戶畝均收入達3000元,高出傳統種植1倍以上。村集體以協會名義從中收取管理和檢測費用,2004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0萬元。三是依托營銷大戶,大力發展大戶帶動型經合組織。我市充分發揮農村營銷大戶和經濟人的資金實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牽頭建立經濟協會,把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達到生產雖然分散,但銷售聯合的目的,形成闖市場的合力。膠西鎮蔬菜協會,最初由12位營銷大戶自發組成,帶動農村經濟人300余人,建立了占地40畝的苑戈莊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招徠各地客商400余戶常年在此設攤收購蔬菜。他們與農戶簽定供銷合同,在膠西鎮推廣種植無公害蔬菜3萬畝,年交易量達20萬噸,實現交易額1.2億元,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四是依托種養大戶,大力發展產業拉動型經合組織。我市突出規模、特色、效益,由農村種養大戶牽頭,充分發揮其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銷售網絡優勢,吸納農民種養戶參與而共同組建的協會。營海鎮養豬專業大戶鄭方玉,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其經營的鑫玉良種場發展到存欄母豬170頭、年出欄生豬2萬頭的規模。為帶動農戶共同致富,于2003年吸納其他養殖戶成立了**市養豬協會,推廣應用新型技術、飼料,提高了養豬效益。目前該協會擁有會員120余個,遍布青島市8個區(市)、25處鄉鎮。五是依托科研項目產業,大力發展項目主導型經合組織。我市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先后引進多個高新科技項目,在其帶動下組建了多家協會。依托青島畜牧研究所開發的肉羊科研品種,成立了**市肉羊產業化協會,建立了萬只規模的核心育肥基地2處、可存欄200只的村級育肥基地40處,還將帶動全市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發展優質肉羊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依托青島農科院開發的馬鈴薯新品種,成立了膠萊鎮馬鈴薯協會,給農戶提供良種、技術指導及市場銷售等服務,帶動農戶種植馬鈴薯面積達5.5萬畝,占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4%,帶動農戶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市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涉及到蔬菜、養殖、科技等各個生產領域,共帶動農戶6.8萬戶,占全市農村總戶數的36.2%,會員人均增收7080元。2002年我市被確定為全省農村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工作八個試點縣(市)之一,2003年在全省培育發展農村經濟協會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交流,2004年被青島確定為農協復查登記試點市,并在全國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現場會議上做了書面交流。今年5月份,青島市在我市洋河鎮召開現場會,對我市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建設工作進行了推廣。

四、圍繞主導產業興龍頭,在增值帶動上求突破

建好一個龍頭企業,就可以帶動一方經濟、富一方農民。我們始終把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關鍵環節來抓,重點培植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小城鎮和工業園區集中;扶持一批發展前景好、實力較強的規模龍頭企業,向組建企業集團方向發展;輻射帶動一批生產、加工、銷售相關產品的連鎖企業,實行多層次系列化開發,努力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多次增值增效,初步形成了外向型區域化集聚膨脹的格局。據統計,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累計達361家,其中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43家。2004年完成總產值119.9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33%;實現銷售收入110.4億元,出口創匯2.1億美元;全市加工能力達到174萬噸,實際加工137萬噸,占全市常年農產品總量的54.8%。全市農產品出口總值的83%是加工企業創造的,特別是福生、加進、農心、柏蘭、大洋等大型食品加工企業,對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和帶動農戶方面都發揮了龍頭作用。在發展產業龍頭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建龍頭。充分利用我市地方名、優、特農產品豐富的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針對我市大椒在國際市場十分暢銷的優勢,近幾年來,先后建立了大椒加工龍頭企業50多家,大椒干也由初級加工逐步發展到大椒碎、大椒面、大椒醬加工,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將全市的大椒全部就地消化,而且還輻射到周圍縣市。二是依托專業市場引龍頭。以農產品專業市場為依托,完善市場環境,發展農業中介組織,培育經紀人隊伍,不斷匯聚洼地效應,吸引客商來膠從事農產品專業加工。以膠萊馬鈴薯批發市場、膠西蔬菜批發市場、南關批發市場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達到15個。膠東鎮于家村大椒城年交易額達6億多元,已成為江北地區最大的干制椒出口集散地。隨著大椒城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戶前來投資設廠。目前已有31家內外資企業落戶加工貿易區。三是培育骨干企業促龍頭。積極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培育發展前景好、實力較強的骨干加工企業,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輻射帶動一批生產、加工、銷售相同或相關產品的企業形成出口產品企業群。山東大洋公司和福生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龍頭企業,青島順通公司成為省級龍頭企業,青島品品好糧油公司也已申報省級龍頭企業,青島柏蘭食品有限公司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為全國標準化生產示范企業,青島福生公司、青島豐年公司被列為青島市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示范企業。

五、圍繞管理體系建設,在扶優扶強上求突破

我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為促進其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職能部門強化服務,進行大力扶持和幫助。一是完善管理機構,制定配套政策。市成立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由市分管領導任組長,市有關部門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制定產業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制定鼓勵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定期召開全市產業化發展調度會議,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今年,我市先后出臺了一些相關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關于鼓勵扶持優強企業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等,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加強了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的深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大投入,配套基礎設施。堅持把資金投入作為扶持重點,從市、鎮兩級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組織及龍頭企業的扶持。今年全市新安排財政資金10萬元,扶持協會對“里岔黑豬”、**大白菜”等優特品種實施改良;安排45萬元,加強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的建設,為生產優質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撐;安排100萬元科普經費,配合協會開展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轉化;安排1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信息、市場營銷等服務;在品牌農業方面規定,每獲得一個青島以上農業名牌、取的一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的,獎勵5萬元。各鎮、辦也加大了對協會的扶持力度,洋河鎮在自籌95萬元基礎上,爭取上級資金65萬元,幫助**市農牧產品研究開發協會建設培訓中心及購置設備;張應鎮投資330萬元,扶持臧家莊蔬菜協會對基地內的路、電、水利設施進行改造;膠萊鎮爭取世行貸款及上級扶持資金1100萬元,幫助菜農協會改善水利設施條件。三是優化服務環境,提高服務效率。市委、市政府在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過程中,逐步擺脫傳統農業生產觀念的束縛,牢固樹立“農業要增收,必須抓外經”的思想,積極開展以“愛商、為商、安商、富商”為內容的“四商”活動,深入開展“外商投資服務月”活動,積極推行服務承諾制,專門設立了行政服務大廳,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理和一條龍服務”,降低了收費“門檻”,簡化了辦事程序,在用地管理、登記注冊、電價、農產品流通環境等方面,均建立了最寬松的環境。通過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協調和服務,我市現已基本建立了“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帶動農戶,農戶自主決策”的新機制,克服了強迫命令、行政干預等陳舊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方法,使我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各位領導,我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雖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兄弟縣市相比仍有許多不足,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城鄉互動的發展戰略,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使我市農業產業化程度有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