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總結

時間:2022-11-11 02:56:00

導語: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總結

“三秋”期間,我省各級農機部門抓住關鍵農時季節,圍繞糧食穩定增產、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目標,以玉米及水稻收獲、小麥機播和機械化節本增效技術推廣為重點,結合各類農機項目實施,強化農機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作業服務市場環境,促進作業市場供需平衡,大力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全面完成了各項計劃任務。現就全省“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及特點

(一)機具投入充足,市場供需平衡

今年,我省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安排早,進度快,“三秋”前全省大部分市縣已基本完成了農機購置補貼任務,從而增加了投入“三秋”作業的農機具總量。據統計,“三秋”新增各類作業機械30000多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189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69臺,稻麥聯合收割機37臺,秸稈綜合利用機械8000多臺,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提升了農機裝備水平,使得全省投入“三秋”作業各類農機具總量達到90萬臺(輛);其中,拖拉機22.1萬臺、運輸機械44.5萬輛、玉米聯合收割機409臺(含小麥聯合收割機改制為玉米聯合收割機20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0000多臺、機引犁(深松機)12.3萬臺、播種機11萬多臺,機具投入數量充足,質量較高,作業市場供需平衡,確保了“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

(二)環境逐步優化,收種進度加快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類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機作業市場需求旺盛,規模擴張,環境進一步優化;農民投資農機,應用機械作業的熱情持續高漲,收種進度加快。今年“三秋”,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雖對農機作業造成一定影響,但農機部門精心組織,抓住大部分秋糧作物成熟較早的有利時機,利用9月上中旬天氣晴好天時,根據土壤墑情情況,調整機械作業服務模式,積極組織開展機械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旋耕、旋播及精少量播種作業,使機械化生產順利進行。據統計,“三秋”期間,全省共完成機耕地面積1438.29萬畝,較去年增加13.4萬畝,增長1%。機械播種面積1469.09萬畝,較去年增加58.1萬畝,增長4%。玉米秸稈還田面積609.49萬畝,較去年增加71.83萬畝,增長13%。玉米和水稻機械化收獲面積76.99萬畝,較去年增加35.97萬畝,增長88%。各主要作業環節作業量較去年都有較大增長,全面完成了各項計劃指標。

(三)作業質量較高,價格穩定

根據各地農藝要求,農機部門加強督導,機手自覺執行了機械作業質量標準,機收破碎率、拋灑率均有減小;機耕地平整度,機播均勻度均有提高,各主要作業環節作業質量較高。同時,為減小柴油價格高位運行的影響,農機部門積極組織調度,開展區域性跨區機收、機播及秸稈粉碎還田等作業,通過加大農機具投入總量,擴大單機作業面積,提高有機戶經營效益,保障了機收、機械耕整地、機播、機械秸稈粉碎還田等主要作業環節作業價格穩定。據調查,今年玉米機收價格為35-60元/畝、機械耕整地價格為20-30元/畝、機播價格為15-20元/畝、機械秸稈粉碎還田20-25元/畝。農田作業服務市場平穩均衡,無惡性競爭現象發生。

(四)擴大技術應用,促進節本增效

“三秋”期間,農機部門按照農業部提出的建設節約型農業八大重點,組裝集成現已成熟的農機節本增效技術和機具,農機農藝相結合,擴大農機節本增效技術應用面積,強化農機在科技興糧及建設節約型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據統計,“三秋”期間新增精量半精量播種機2009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349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69臺,小麥改制玉米聯合收割機200多臺,保護性耕作機械1780臺(套),秸稈飼草加工機械7000臺(套)。共完成機械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899萬畝,較去年增加98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125萬畝,新增28萬畝;秸稈飼草加工利用面積也較去年有較大增長。

(五)發展特色農機,增加農民收入

隨著機具購置補貼、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薯類種植與收獲機械引進示范、玉米聯合收割機示范推廣、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示范、茶園機械化技術示范、果園機械化技術示范等項目實施規模的擴大,我局積極引導發展大中型農機具和特色農機,加快發展果業機械、畜牧業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進一步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農機服務結構和農民就業結構,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

二、主要工作

“三秋”期間,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早動手早安排,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8月下旬,我局就下發了《關于做好“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全省“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對“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落實責任,動員農機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及早投身“三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8月底在興平市召開了各設區市、楊凌示范區農機管理局(站)長參加的全省“三秋”農機工作動員會。按照我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各市、縣(區)農機管理部門也都對“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做出了具體安排,逐級分解落實了任務。縣、鄉兩級農機管理、推廣和培訓機構組織業務技術骨干,進村入戶幫助農機戶開展機具檢修保養和技術培訓,確保了農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生產;引導和督促農機經銷、維修、供油等農機服務組織備足物料,以滿足農機戶的各項服務需要。前期準備工作的扎實開展,為“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突出區域特點,組織開展農機作業

一是抓住機收、機播重點,在關中灌區重點組織開展了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玉米機械化收獲、玉米機械化秸稈還田,提高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和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在陜北、渭北重點開展了小麥溝播、覆膜播種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在陜南開展了水稻機械化收獲、小麥旋播、精量半精量播種。抓住重點作業環節,爭搶農時,保證質量,確保了我省大部分小麥播種在了高產期和適播期,為來年小麥豐產奠定了基礎。二是抓住關鍵農時季節,提高農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為農民提供多種先進成熟模式的“套餐式”服務等,引導農民擴大以優質小麥為主的糧食播種面積,加快優化品種結構,提高機播、精播水平,促進糧食增產。三是適應天氣變化,及時調整作業模式,開展應急服務,加快農作物的收、種進度。

(三)實行科學管理,加大公共服務力度

一是借鑒小麥機械化跨區收獲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開展“三秋”區域性機械跨區作業,保證“三秋”機械化生產的順利開展。二是通過開通服務熱線電話等,及時提供機械作業市場信息,積極開展農機公共信息服務。三是加強與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配合,為“三秋”機械跨區作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如,安康市農機部門積極會同交警部門協調解決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違法超員糾紛9起,保證了“三秋”安全生產。四是提早動手,深入村組,對“三秋”生產有困難的家庭,及時組織有機戶結對幫扶,落實作業機具,切實幫助這些家庭搞好“三秋”生產。如:安康市農機部門組織農機收獲服務隊,對無勞動力的水稻種植戶實行包收包運服務,受到農戶的好評。

(四)開展檢查監督,促進農機安全生產

為保證“三秋”機械化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各市、縣(市、區)農機監理部門抽調業務骨干,成立安全生產巡查隊,深入生產第一線,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地塊、重點機型和事故多發時間段的安全檢查,糾正違章作業,消除事故隱患,確保了農機安全生產,“三秋”期間基本沒有發生重特大農機事故。在農機作業高峰期,各級農機部門組織業務技術骨干,深入田間地頭,依據農業部和我省頒布的農機作業質量標準,開展作業質量大檢查。省農機鑒定站還組織人力進行抽查,協調處理作業質量糾紛,確保農機作業質量。同時,發揮100多名質量監督員的作用,加強農機銷售、服務、配件供應等農機市場的監督,加大對制售假劣農機具、配件及劣質農機作業服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證農戶享受優質農機服務,農機戶用上放心農機。

(五)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行業精神風貌

“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任務繁重,要抓好、抓實各項工作,核心是轉變作風。為此,各級農機部門推行和實踐“以民為本、為民服務、幫民解困、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基本價值觀,塑造行業精神;把“五民”觀念作為衡量農機部門作風轉變的尺度,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投身“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落實中、省有關扶持農機發展的各項政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學習。如:楊凌區農機部門以“為機手服務,讓機手滿意”為原則,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行業精神風貌,積極開展各項服務工作,引導農機供應、維修點晝夜營業,方便機手,有力地促進了“三秋”機械化生產進度,僅用了8天時間,就全面完成了生產任務。

(六)加強督查督導,確保各項任務落實

一是按照省農業廳統一安排,我局成立了3個督查工作小組,用3到5天時間,深入西安市的戶縣、長安、周至3縣區,督促秋糧收獲、小麥種子統繁統供、機械耕整地、機械化播種等各項工作。同時,為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力度,我局還與省環保局聯合組成兩個秸稈禁燒督查組進行巡回檢查,及時掌握并反饋相關信息,制止焚燒農作物秸稈現象。

二是為了做好“三秋”機械化生產各項工作,我局成立了農機安全生產督查、秸稈綜合利用督查、農機產品質量督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督查4個“三秋”專項督查組及4個綜合督察組,深入生產第一線,及時了解掌握和督促檢查“三秋”機械化生產進度、秸稈綜合利用、農機項目實施情況,協助各市(區)解決機械化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障了“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工作順利進行。

總之,我省“三秋”機械化農業生產進展較為順利,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公共服務工作經費明顯不足;二是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發展緩慢,亟需政策扶持;三是玉米收獲環節的機械化仍處于起步階段,急需因地制宜的完善技術,加強培訓,擴大推廣;四是農機部門組織管理方式亟待改進,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