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的指導性意見

時間:2022-10-30 04:14:00

導語: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的指導性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的指導性意見

為實現中心三年奮斗目標和遠景戰略構想,加快經營機制轉換,開拓市場,擴大就業門路,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經營發展,經研究提出以下意見,希望各單位認真組織實施。

一、明確發展方向,確立奮斗目標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部、局“十一五”發展規劃,以鐵路跨越式發展統攬全局,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鐵路建設,強化安全基礎,深化企業改革,推進集約經營,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努力營造和諧環境,實現中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

.企業發展方向:堅持“穩定主體、策動兩翼、整合實業”的經營方略,走以房地產經營開發為龍頭,以建筑施工為支柱,以物業管理、商業商貿、商務酒店、園林綠化為骨干,其他經營為補充的多元化發展之路。

2.經營目標:根據中心總體規劃,三年內實現“3121”經營目標,至2007

年主營及其他綜合市場收入達到10億元、利潤超過200萬元,培育10

個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形成集團管理格局,使“鄭鐵地產”成為區域品牌;力爭用六年或更多一點時間躋身全國地產行業一百強。

3

.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目標:通過經營機制轉換使中心所屬各單位成為適應市場要求,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符合《公司法》要求的企業法人。

二、轉換經營機制遵循的原則

4

.樹立各項工作持續創新的思維摸式,以創新促創效,以創效促發展,以發展促穩定,以發展破解一切難題。

5

.以《公司法》為規范,以“房地產開發集團”為目標,所屬各單位為子公司,形成以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的企業集團。以企業集團運行模式為規范,界定中心與各單位的管理職責。中心履行戰略決策、宏觀調控、經營指導、管理監督職責,對各單位比照子公司管理,支持各單位充分行使《公司法》賦予的自主經營權。

6

.牢固確立以市場求發展的理念,實現管理工作的轉軌變型。建立經營型管理體制,實行鼓勵競爭的政策。形成經營競爭機制,破除“大鍋飯”的管理體制和“干與不干一樣,干好干壞一樣”的素質蛻化機制。

7

.堅持責、權、利相統一,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企業和職工的關系,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把職工的勞動所得與勞動成果聯系起來,強力推進以分配制度為核心的“三項制度”改革。

8

.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企戰略。加大引進技術力度,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協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改善收入增長方式,努力參與電梯、安防、環保等行業的銷售、安裝施工、維護保養的市場競爭。努力推動各經營專業的技術和工藝升級,提高產品(服務)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9.堅持深化企業改革與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強化企業管理相結合。

10

.堅持“黨政工團齊抓共干,強企富民和諧發展”的信念。發揮黨組織在企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行政領導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等組織以及全體職工都應當為實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目標和《公司法》規定的企業根本任務開展工作。

三、改善主營業務運營機制,確保運輸安全

11

.給水和運營房屋管理工作是路局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事關運輸暢通和行車安全,責任重大。同時也是我們的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運營清算收入必須優先確保給水和運營房屋管理業務需要。

12

.根據業務需要調整運營管理機構設置。分中心內部給水和運營房屋管理工作實行管修分立。推動兼職并崗,組建各工種混合的合成班組、車間,有效提高職工的勞動生產率。要重新核定給水和運營房屋管理工作的定員和經費,嚴格目標責任管理。

13.給水設備和運營房屋維修單位獨立核算,建立內部的交易價格清算關系。

四、建立房地產開發機制,全力推進房地產開發,打造“鄭鐵地產”品牌,完善市場開拓機制

14

.房地產開發業務是做強做大企業,增加職工收入、改善職工生活和帶領職工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樹立無開發不富的觀念,統一認識、統一標識、共享資質,合力打造“鄭鐵地產”品牌,建立大開發的機制,形成大開發的格局。

15

.加強物業管理、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項目部制度建設,完善規章制度和激勵機制,塑造一批優秀物業管理、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項目經理。

16

.建立健全物業管理、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營銷管理體系和營銷激勵機制,大力開展路內路外兩個市場的營銷活動,擴大市場的占有率。

17

.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各工種軟硬件裝備水平,提高工作過程的裝備水平,降低職工勞動強度,提高職工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贏利水平。

18

.本著“誰承攬,誰負責;誰承攬,誰收益”的原則,所屬各物業管理、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等企業要制定相應辦法,吸引有能力、有條件的單位或個人組建本企業的業務項目部,承攬經營業務。

19

.各物業管理企業要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建立物業管理營銷激勵機制,大力開拓機關、工廠、寫字樓、醫院等物業管理和保潔、秩序維護等專項業務。

20

.廣泛開展國務院和地方《物業管理條理》的宣傳,積極協助有關部門在有條件的住宅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培育路內物業管理市場,探索適合鐵路物業管理實際的服務模式。挖掘住宅區消費資源,拓展庭院經濟,開發住宅區服務市場。

五、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經營決策機制

21

.以建立健全多元經營企業董事會為重點,抓緊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引入外部董事和派出監事制度,促進經營決策和管理行為的科學規范。

22.依照《公司法》要求,保障總經理在經營管理中的日常經營決策權威。

六、建立職工個人自主創業機制,扶持職工個人自主創業

23.制定優惠政策扶持職工自主創業,為職工施展聰明才智、勤勞致富搭建政策平臺。

七、強力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源開發機制

24

.健全競爭上崗機制。各單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職工競爭上崗實施細則,全面推進落實競爭上崗、待崗分流制度,形成“競爭上崗—待崗培訓—再競爭上崗”的環流機制,增強職工的“三感兩紀”(即責任感、緊迫感、危機感,勞動紀律、技術紀律)。要以人員現狀為基礎,在各工種工作崗位上實現全員競爭上崗。對未競爭上崗位的人員,待崗培訓率要達到

3~6%。第一個周期(周期為3個月)支付本人工資的80%;第二周期支付本人工資的

60%;第三周期仍未競爭上崗的人員給予最低生活保障工資。

25.堅持減員增效,內部退養制度,凡離正常退休時間相差5年或工齡滿30

年的職工,原則上應辦理內部退養,退養待遇按鄭鐵勞衛〔2005〕9

號文件精神并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本單位內部退養辦法,也可按照單位的經濟效益給予原工資待遇。根據局有關精神結合本單位實際也可辦理業務指導員、巡視員、調研員,對于工作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有較高的技術特長的人員在中心范圍內,經中心內部勞務市場進行調劑聘用。

26

.提高勞動力資源效率。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尋找新的經營項目和經濟增長點,力爭富余人員多轉崗,少因崗位不足而待崗。變就業壓力為勞動力資源,為每個職工給企業創效提供條件。

27

.創新職工培訓模式,更新職工培訓理念,提高職工培訓實效。大幅減少工作量小的傳統工種的技術培訓,及時增添新業務、新工藝、新材料工種的技術培訓。大力開展既有技術的升級培訓,盡快展開兼職并崗所需的技術培訓。全面采取側重實做型的培訓方式,為新的經營業務提供職工技能準備,使每個職工具有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技術特長。

28

.淡化干部級別和干部身份觀念,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職務能升能降、薪隨崗變的良性機制。對突出青年優秀人才及懂管理、會經營的技術工人可破格選拔到管理崗位。

29

.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充分發揮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獲取市場適用技術,使技術轉化為經濟增長業務的優勢,推動產品(服務)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30.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成果論英雄,以利潤論成敗,營造干事創業的用人環境。

31.進一步完善分配激勵機制

深化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在一崗一薪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工種和不同的生產型單位,實行不同的勞動報酬。打破原有的分配制度,實行新分配制度。

各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推行不同的工資制。①崗位工資制:封存現行崗位技能工資,實行崗位工資多少與績效掛鉤考核分配的形式。②捆掛分配工資制:封存現行崗位技能工資,將原崗位技能工資中的崗位工資、技能工資、效益工資及其他生產性津(補)貼、勞務費、生產獎等工資單元捆掛起來作為新的捆掛分配工資制基數。③計件工資制:根據每個勞動者在法定的時間內完成合格產品的數量而確定工資。④項目工資制:封存現行崗位技能工資,按照項目造價核定項目工資。

八、加強基礎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機制

32

.強化計劃管理,合理調配運營計劃工作量。局下達的運營大修、更新改造任務,原則上由暫按運營核算的單位承擔。運營維修單位承擔不了的,可調配給所屬施工企業和集體企業。所屬施工企業和集體企業要立足于組織職工施工。未經中心、分中心主任辦公會議批準,不得將局運營計劃任務對外發包。

33

.支持各單位利用各種資源興辦自營經濟實體,提倡中心范圍內資源共享,以多種形式合作發展連鎖經營。對于連鎖經營需要的固定資產,資產管理單位不予合作的,經業務主辦單位申請,中心將采取內部劃撥的方式予以支持。

34

.繼續完善經營業績考核工作。重新修訂中心《經營業績考核辦法》,使考核辦法更加切合中心經營實際,更好體現獎懲,加大對各單位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領導的考核力度。實行工效掛鉤考核,更好體現經營效益和個人收入的聯動關系,進一步促進經營效益的提升。

九、大力支持集體企業,培育集體企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35

.制定進一步支持集體企業發展的措施,確保集體企業的穩定,增強集體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逐步減少集體企業對主辦單位的依賴,增強集體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