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培育鄉鎮特色經濟的幾點建議

時間:2022-01-01 11:19:00

導語:重視培育鄉鎮特色經濟的幾點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視培育鄉鎮特色經濟的幾點建議

市委十屆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增強產業競爭新優勢。這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泰興創業富民的實際。今天,我就重視培育鄉鎮特色經濟問題,談些粗略的意見與建議。

一、鄉鎮特色經濟孕育著強勁的發展優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和全民創業的強勢推進,全市在以機械、化工、醫藥為重點的支柱產業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也在部分鄉鎮蓬勃興起,并對推進創業富民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初步了解,目前,我市在市內外、省內外,乃至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產品有:黃橋的牛仔布、分界的肉制品、溪橋的小提琴、姚王的減速機、胡莊的醫療器材、古溪的玻璃器皿、珊瑚的鑄件沖壓件、曲霞的鈕扣、大生的電子接插件等等。不僅加工制造業是這樣,還有像梅岱山藥、七圩江鮮、蔣華麻鴨、橫垛禽蛋等諸如此類的特色農產品,幾乎鄉鄉都有。目前這些鄉鎮特色產品,從經營規模看,大則數億元,小則幾千萬元;從吸納就業看,多則上萬人,少則幾百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使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了創業富民的道路,加快了全面奔小康、建設新農村的進程。我們認為,鄉鎮特色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是由特色產品向特色產業跨越的過程,是從分散經營向產業集聚提升的過程。分析和展望全市部分特色產品的走勢,可以得出三個基本結論:

第一,特色產品具有產業延伸的大文章可做。如今,黃橋之所以能有上千部織機從事牛仔布生產,日產牛仔布30萬米,一舉成為“江蘇省牛仔布名鎮”;溪橋之所以有上規模的小提琴生產大軍,產量和質量創全國之最,成為“中國小提琴之鄉”,他們的可貴之處就是選準了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用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實現了由一個產品向一片產業的快速崛起,創造了鄉鎮特色經濟的競爭優勢與發展優勢。再如,曲霞的金屬鈕扣,是一個具有若干年發展史的特色產品,它屬于日用消費品,件件服裝少不了鈕扣,市場空間很大,如果能用浙江人那種小商品、大產業,小商品、大市場的理念來做產業,何不可以創出千姿百態的鈕扣品種、形成千軍萬馬的鈕扣產業大軍呢!

第二,特色產品具有推進創業富民的大潛力可挖。目前,部分鄉鎮的一些傳統特色產品雖然在鄉鎮經濟總量中顯示不出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它已經成為致富一方農民的重要財源。只要因勢利導,用招商引資的辦法,用技術創新的手段,用產業化經營的方式,對這些傳統特色產品實施擴能增量,嫁接開發,集聚發展,就會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鏈,從而促進全民創業。如胡莊從事醫療器材、古溪從事玻璃器皿的農民經紀人較多,他們在以做專業買賣為主的基礎上,同時興辦了一些小規模生產企業。如果能利用這支隊伍,一方面引進外來資本和技術人才進行系列化開發、規模化生產、產業化運作,形成一條龍加工生產的制造業基地;一方面招引外來客商建立醫療器材、玻璃器皿的專業市場,那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特色產業,就會使千家萬戶融入到自主創業之中。

第三,特色產品具有發展鄉鎮經濟的大后勁所在。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今后區域經濟綜合實力的競爭,主要看產品、產業的競爭力,這就迫切需要發展特色產業,增創競爭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興化戴南的不銹鋼產業,邗江杭集的牙刷產業,浙江地區制襪、制鞋、制筆、服裝、打火機等小商品加工產業,之所以能成為國內外知名產業,打的就是特色牌,走的就是特色路。

二、發展鄉鎮特色經濟面臨的制約因素

1、重視不夠,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導發展。目前,部分鄉鎮由于對發展特色經濟缺乏應有的認識,所以不注重選準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不用心培育自己的特色產品和產業,在招商引資、項目開發中,仍然采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那種“摜散網”和“拾芝麻湊斗”的辦法,撈到什么上什么,碰上什么搞什么,缺乏產業化招商、專業化開發的思維,辦了若干年的工業,依然搞的是“雜牌軍”、“大路貨”,形不成自己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什么項目都搞,什么都不出色。由于忽略了對特色經濟的培育與發展,一些地方多年來經濟總量雖在上升,但產業特色卻不明顯,發展后勁不大;gdp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及群眾得益并不理想。

2、思維陳舊,缺乏現代產業的發展理念。我市部分工業產品雖然有一定特色,但難以盤大做強,難以成為一大產業。個中原因主要是少數地方的部分干部與私營業主,在思維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良傾向。一是不愿共同發展。當一戶或幾戶發展某一加工產品時,興許搞得很好,但接二連三串聯發展時,往往在加工技術、工藝流程、市場信息等方面誰都會留有一手,久而久之,就會互挖墻腳,難以形成“葡萄串”效應。二是嫉妒領先發展。“同行是冤家”,這在泰興顯得比較突出。誰成為同行的“大哥大”,誰就會成為部分人的眾矢之的,被搞得難以安寧,致使有些想領先發展的人,也只能乞求平安,害怕招怨。三是忌諱合作發展。相互之間不愿走抱團競爭、聯合競爭的路徑,不愿在合作中做別人的配角。正因為這樣,我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雖然有不少優勢特色產品能在全省全國叫響,但至今還沒有一個以聯合方式出現的大型企業集團,還沒有一家能成為上市公司。所有這些,都與現代產業的發展理念背道而馳。

3、成長緩慢,缺乏快速崛起的催生機制。分析我市部分特色產品之所以難成產業,難以做大,其根子主要通在沒有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發展機制。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化生產弱,系列化服務差。目前,全市尚缺乏完善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缺乏特色經濟的研究機構,缺乏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載體,缺乏支撐特色產業盤大做強的政策措施。在拓展經濟工作的路程上,還存在“四重四輕”的問題。即,重項目開發,輕培育特色;重規模企業,輕規模產業;重招商引資,輕產業延伸;重制造業發展,輕服務業配套。

三、鄉鎮特色經濟期待著政府各方的精心培育

大力發展鄉鎮特色經濟,是全市“十一五”期間再造發展優勢,促進富民強市,實現爭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路徑,應當引起市委、市政府和各鄉鎮黨委、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要選準發展特色經濟的主攻方向。我們認為,所謂特色經濟,就是要有明顯優于他人的比較優勢,在某一方面通過開拓創新,做得特別出色,有很好的產業基礎、產業風格、產業文化、產業方式,并在一定范圍內是某一行業的“王牌”。因此,要引導全市各地從區位競爭、行業競爭的比較中,擇定一個或幾個最具特色、最有前景、最可做大、最能帶動全民創業的項目,作為發展特色經濟的主攻目標。要改變目前少數鄉鎮在產業發展上亂打鑼鼓、亂彈琴,主業不突出、重點不明確,把產業搞成“大雜燴”、把企業辦成小而全的狀況。要通過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促使全市各地集中主要精力打“特色牌”,努力在全市盡快形成一批結構更合理、優勢更明顯、核心競爭力更強的特色經濟板塊。

二要加快特色經濟的載體建設。特色經濟不是一個企業、一個產品的概念,也不是九十年代那種狹隘的專業村、專業戶,或“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格局。特色經濟就是要按照現代產業的發展模式,形成龍頭帶動、系列延伸、分工協作、產業接長,規模生產、品牌經營、利益連接、公司運作的產業化經營。要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眼光,打破區劃界限,注重特色經濟的“四大載體”建設。首先,要加快培育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今后,在確定市級工業重點骨干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產規模企業時,應把能否成為全市發展特色產業的“領頭羊”,能否由一個企業延伸一片產業,由企業自身發展走向聯合社會發展,作為考核認定的重要條件,以充分發揮各類骨干企業在發展特色經濟中的孵化與幅射功能。其次,要積極發展行業協會。使其在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對行業引領發展、規范發展、服務發展、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再則,要努力創建各類特色經濟園區。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的承載力、集聚力、支撐力。今后,開泰黃工業園區、鄉鎮工業集聚區,要以特色產業的集聚發展為主,把園中園、園中區變成專業性很強的特色經濟板塊。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專業市場,積極拓展特色產業的生產性服務,增進生產與流通的互動效應。

三要加大對特色經濟的培育力度。建議市政府完善全市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明確市、鎮、村三級特色經濟的發展項目、發展目標;制定鼓勵發展鄉鎮特色經濟的政策措施,對經過努力達到一定產業規模、符合現代產業運作方式,對帶動創業富民有顯著經濟及社會效益的特色產業項目,應按照不同水平,對龍頭企業或鄉鎮政府、村居合作經濟組織給予獎勵;對特色產業開發、建設所需的用地、能源及其它要素配置,政府要給予優先立項,優先扶持,盡量滿足需要;對涉及幾個鄉鎮發展的同一特色產業,政府要統籌規劃,加強協調,防范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要加大對特色產業招商引資、項目開發的組織力度,把資本集聚、人才引進的重點,用于培大培強特色產業;要健全發展特色產業的考核機制,把培育特色產業列為鄉鎮、部門的年度考核目標,促使全市各地各級都以更大的努力、更深的功夫,用心培育特色產業;要加強對發展特色產業的研究與探討,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明確專人,明確課題,切實搞好發展特色產業的調查研究工作,不斷借鑒先進經驗,總結成功典型,探討新的思路,抓好分類指導,以不斷提升全市特色產業的發展水平。

四要推進特色產業的合作發展。特色產品與特色產業有一個最顯著的區別,前者是個性化運作,后者是群體性運作。特色經濟的優勢釋放,特色產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專業化協作、產業化經營的團隊競爭、合作發展上。因此,建議市政府和各鄉鎮政府要以扎實有效的措施,大力倡揚團隊精神,引導和推進全市各地、各行業、各企業,大力發展行業內部的合作競爭。在生產流程上,由產品設計——零部件加工——包裝物配套——品牌化經營,實現一條龍作業;在運作方式上,由龍頭企業——協作分廠——專業物流服務,實現一體化經營。通過合作,真正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板塊”,使每一項特色產業都能形成抱團競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