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
時間:2022-08-04 05:06:00
導語: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號),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我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全國氣象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暴雨、洪澇、干旱、風雹、雷電、高溫、冰凍、大霧等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森林火災、農作物病蟲害、流行病傳播等,直接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嚴重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據統計,全省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2%至4%。隨著我省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電力等系統和行業,對氣象保障服務和氣候資源利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對于趨利避害,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強化氣象觀測基礎,提高預測預報水平,加快科技創新,豐富氣象服務內涵,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建設“創新創業*、綠色生態*、和諧平安*”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二)奮斗目標。到2010年,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預測預報系統、公共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氣象服務覆蓋面達到95%,使氣象整體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
三、充分發揮氣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保障作用
(一)做好公共氣象服務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通過改善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信息的迫切需要。尤其要拓寬氣象信息渠道,擴大范圍,最大程度地使氣象信息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氣象預警信號的傳播工作,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多種有效形式,及時、準確地氣象預警信息。
(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服務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建立健全由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及時應對突發氣象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有關部門要重點強化氣象災害預報功能,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調查和影響評估的能力建設,增強對地質災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和有害物質泄漏擴散、區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預警與應急保障能力。廣泛宣傳和使用氣象災情報告專用電話號碼,快速收集氣象災情信息。各鄉鎮、村委會、社區、企業、學校等要落實責任人,負責氣象預警信息的接收、傳播和氣象災情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報告。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密切監視氣象災害,及時做好災情的科學評估,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三)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要進一步提高鄉鎮天氣預報準確率,引導廣大農民科學安排農業生產和有效防御自然災害。加強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省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及應對工作。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導農業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建立糧食安全氣象預警系統,進一步完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和糧食產量預測業務,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預報。各地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認真考慮氣象因素的影響,充分聽取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要加快建立農村氣象警報服務網絡,使氣象災害警報信息能及時進村入戶,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做好城市、環境和公共衛生氣象監測與服務工作。要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及時城市氣象災害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氣象與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衛生等部門的合作,積極開展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城市建設、環境污染、疾病發生規律等方面的影響評價和應對措施綜合研究,開展病毒傳播、大氣環境質量、大氣污染擴散和危險化學品泄漏的氣象監測預報和評估,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事件、安全事故等提供應急氣象保障服務。
(五)做好交通安全氣象保障工作。氣象、公安、交通、民航、鐵路等部門要加強協作,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氣象保障工作機制,共同加強交通安全氣象監測配套設施建設,開展交通氣象預警服務,為運輸業、漁業和旅游業等的安全和交通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提供實時氣象保障。加強航空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提升航空氣象服務能力。省政府文件
(六)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各級政府要把加強防雷裝置建設作為預防雷電災害的重要基礎,加強易燃易爆場所、航空、廣播、電視、計算機信息系統、電力設施、通信設施和各類人口聚集場所防雷設施的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責任制,加強防雷知識的科學普及。要針對農村雷擊傷亡事故多的特點,加快建設農村雷擊災害高發區域的防雷裝置。要嚴格執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制度。認真執行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主動申報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對產品質量不合格、安裝不規范的,要及時整改。防雷工程設計必須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技術規范,施工單位必須主動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的監督和指導,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未經驗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遭受雷電災害的有關單位和城鄉居民,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及氣象主管機構報告災情,并協助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和上報工作,嚴禁遲報、漏報和瞞報。
(七)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要建立省、市、縣三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適時、適當開展撲滅森林火災、降低空氣污染等級、減輕城市高溫天氣災害等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要在農業用水、城市供水、工業用水缺乏地區以及高森林火險等級林區,積極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要增加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在易旱地區、大型庫區、農作物主產區和重點林區建設作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飛機、火箭、高炮相結合的立體作業體系。要加強空中云水資源的監測評估和開發,加強消雹、消霧、消雨等試驗研究和探索,逐步實現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由單純的增雨抗旱向抗旱減災、防雹減災、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等多領域轉變。
(八)做好氣候資源的普查和規劃利用工作。要加強氣候資源的普查工作,對重點地區進行區域高分辨率普查,形成完整的氣候資源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氣候資源區劃。氣象主管機構要負責組建太陽輻射、電力強度監測網,開展風能、太陽能資源的普查和可利用資源評估工作,為制訂和修訂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風電場的勘察、選址和太陽能的開發提供技術支持,為風電場的建設、運行、調度和太陽能的利用提供實時氣象監測和預報服務。
(九)做好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組織對城市規劃、國家和省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工程項目的實施和重要工程設施造成不良影響,或對城市氣候資源造成破壞而導致局部地區氣象環境惡化,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省氣象主管機構要會同省有關部門抓緊制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的具體實施辦法。
(十)做好氣候變化、生態氣象和大氣成分服務工作。要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能源、水資源和公共衛生安全等的影響評估以及應對措施研究,不斷提高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應用衛星遙感,加強對自然災害、農作物、森林、大氣成分、水體、土地等的生態氣象監測,及時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加強對溫室氣體、氣溶膠、紫外輻射、負離子、酸雨、臭氧等大氣成分的監測、分析和預報,為保持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的穩定提供服務。有關的工程建設項目在進行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時,應當按規定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提供或者經其審查的氣象資料。
四、加強氣象綜合服務能力建設
(一)加強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各級政府要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不斷提高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和天氣雷達、雷電監測網、生態氣象觀測網、農業氣象觀測網、大氣成分觀測網、交通氣象監測網,以及設在城區、鄉鎮、農村和重點林區的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要力爭在3年內實現每個鄉鎮至少布設1個自動氣象站,滿足局地中小尺度突發性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的需要。省、市兩級要盡快建立車載氣象災害應急觀測系統。
(二)加強氣象信息共享能力建設。要加強氣象及相關信息的共享能力建設,為預測氣象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氣象主管機構要負責氣象信息的共享工作,充分發揮氣象信息網絡資源優勢,建立連通相關部門的氣象信息存儲、分發、共享平臺,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民政、測繪、地震、環保、交通、鐵路、民航等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積極提供和共享氣象相關的信息。
(三)加強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建設。要加強氣象預測預報系統建設,加大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天氣、氣候預測預報的準確率。以省防災減災科技中心建設為依托,建立和完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系統、精細化天氣預報系統、旱澇災害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相關災害氣象預警系統、交通等專業氣象預警系統、大氣污染、病毒擴散和危險品泄漏氣象預警系統等建設,增強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
(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各級政府要把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范疇,進一步強化氣象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氣象事業現代化進程。加強氣象短信平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系統、天氣預報12121系統、氣象警報廣播網等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市、縣兩級要在人口密集的場所和居民區設立氣象災害預警電子顯示屏。在氣象災害易發時期,各級廣播電視部門要增加氣象信息播放的時間和頻率,及時插播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五)加強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在實施我省重大科技計劃中重視氣象領域的科學研究,切實加大對氣象領域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加強氣象開放實驗室、科研機構基礎設施、野外科學試驗基地、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等科技設施建設。要重點支持氣象及相關災害的監測預警技術開發研究,提升我省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五、提高氣象工作總體水平
(一)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氣象事業的發展,切實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認真研究解決涉及氣象事業發展的問題。對未設立氣象機構的縣,根據實際需要,由所在設區市氣象局商當地政府視情組建。各地還應根據人工影響天氣和防災減災工作的需求,建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和防災減災組織機構,充實必要的專兼職人員。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力發展地方氣象事業。要將地方氣象事業的基本建設投資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和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以保障其充分發揮為當地政府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各級財政要切實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地方氣象事業財政投入機制。要加大對重大氣象工程、氣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項目建設運行的投入力度。按國家有關規定做好氣象部門職工的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等社會保障工作。
(三)加強氣象法制工作。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等法規建設,加強氣象執法體系建設,規范氣象行政執法行為。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監測預警、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信息、施放氣球等活動。要依法強化氣象主管機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保護好氣象設施及探測環境,嚴禁非法從事氣象探測活動。加大氣象法制宣傳,加強氣象科學知識普及,提高全社會氣象法律意識。加強氣象業務的標準化工作,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將綜合氣象觀測、氣象儀器設備和氣象服務技術等氣象地方標準,作為公益性項目予以支持。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將氣象人才培養規劃納入當地人才發展規劃和人才建設計劃中,加大對氣象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人才評價考核機制、教育培養機制、競爭激勵機制等,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五)加強管理和統籌規劃。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統籌編制和實施重要氣象設施、氣象臺站的建設與布局規劃,推進氣象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充分發揮投資的總體效益,避免重復建設。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氣象行業管理協調機制,氣象主管機構以外部門所屬的氣象工作機構,應當接受同級氣象主管機構對其氣象工作的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各有關部門新建氣象臺站和重要氣象設施,應當按照氣象行業管理的有關規定和標準、規范,經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查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