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寫作工作意見

時間:2022-09-27 02:43:00

導語:激發寫作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激發寫作工作意見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具有多種交際功能:概括事物意義,與人交流感情,影響教育他人,自我表現、自我教育、創造新經驗等。多少年來,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而言,最難寫的也是作文。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一提筆就抓耳撓腮,半天寫不出一個字,用學生的話說就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這正是作文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俗話說:“樂此不彼”,要學好一種東西,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它是獲得知識進行創造性創作的一種自覺動機,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寫作樂趣,讓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下面就如何激發寫作興趣談幾點淺見。

一、廣讀勤思,積累、豐富素材

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要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限制,越廣泛越好。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破萬卷”是說書讀得要多,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一方面可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像背書似的牢記在腦海里,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任何事,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要努力開發課外課程資源,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使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二、觀察、感受生活,積極寫作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文為心聲的道理。有許多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他們總認為要寫有意義的、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對于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則感到無必要寫,沒有內容寫。這說明學生對生活缺乏體驗,心中缺少對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節課過后,有的學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著一個題目,有的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我認為要激發學生生活聯想,形成生活積淀。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寶庫,我們身邊每天發生著不可計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到“日憶”,即每日一憶,對當天發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為作文素材。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情在腦海里演一遍電影,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可以把它寫成什么作文。為了帶動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日憶,可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看看誰說得數量多,質量高。“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比賽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跟學生一起參賽,說一說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寫成作文。讓他們聽了,心悅誠服,大受啟發并踴躍發言。有的學生可能覺得事情不少,可惜沒有意義,不能寫成作文。這是因為他對“有意義”理解很狹隘,以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義。其實不然,凡是對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因為“我”上課不遵守紀律,挨老師批評了,這是壞事,但是有意義,它使“我”認識到我做錯了;班里的兩名同學打架,這是壞事,但是它使“我”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要求學生把這些事情記敘下來,積極動腦,寫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只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就能讓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起來。要鼓勵學生全景式地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我們的五彩繽紛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作源泉吧。

三、以說促寫,多寫片段、日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沒有實踐,怎能靈活運用呢?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可以強調學生先說后寫,讓學生構思后把要寫的內容先說出來再寫,還可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演講,培養口頭作文能力,并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不僅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而且能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寫作能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晰。

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時可多進行寫片段、日記的練筆。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倘若我們平時能這樣去做,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既能減輕寫作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持久寫作的興趣。

四、多加肯定,師生同評

批改學生作文時,應盡量肯定他們的優點,用委婉的話指出不足之處。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點是很有才華,他的缺點是貪財。鮑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華而重用他,讓管仲在齊國的爭霸事業中一顯身手,使齊國得以九合諸侯,雄極一時。如果當時鮑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點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發揮自己的優點,齊國會有后來的成功嗎?同樣,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等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多給予贊美,以激發其創作的興趣。相反,若是把學生作文評得一無是處,這不僅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而且打擊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以為寫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望而卻步。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是一個有意識、有自覺性的人,而不是認教師擺弄的膠泥,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生活經歷及個性特征、知識水平、人格尊嚴,有其自主作用和獨立傾向。因此,我們應該與學生平等相處,在課堂上形成平等、朋友關系。講評時,教師當堂宣讀學生寫的作文,引導他們仔細聆聽,說說那些作文寫得較好,為什么?啟發學生評價。學生興趣激發了,就會踴躍發言,教師再宣讀作文評語,讓學生驚訝的發現自己的評價與教師的有的出自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應給予適當表揚、鼓勵。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都很聰明,都能當小老師了。下面,老師再念一些文章,看看誰的火眼金睛更快找到病癥所在。”學生們思維活躍了,如一批批良駒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奔馳……我們還要給優秀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讓小作者通過面對全體學生朗讀優秀習作,產生一定的成功感、榮譽感,從而增強信心,爭取繼續寫出佳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長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就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