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發展意見
時間:2022-10-04 05:17:00
導語:黨建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檜溪鎮強勝村位于**縣北端,距檜溪集鎮5公里,全村轄29個村民小組917戶3806人,人均耕地不足1.5畝。近幾年來,強勝村黨總支“一班人”在鎮黨委的領導下,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及“溪洛渡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建設的大好發展機遇,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力貫徹實施“云嶺先鋒”工程,積極開展“五好五帶頭”創建活動,不斷加強村民自治,確保了黨對農村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扎扎實實推進了新農村建設,有力推動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和諧發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曾先后多次被省、市、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好村黨組織”、“十佳平安鄉村”等榮譽稱號。
扭住一個關鍵——狠抓黨建、提高素質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關系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貫徹執行,關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能否實現。強勝村黨總支部扭住黨建這個關鍵不放松,團結奮斗,建好了一系列好制度,形成一個好班子。幾年來,村黨總支部充分認識到只有建章立制、照章理事,用制度管好人,才能做好各項工作。因此,黨總支部在全村建立了有關黨組織建設、黨員定期培訓制度等制度20余項。每項制度有分管領導,有責任人,有監督人,有考核評比,并層層簽訂責任狀。體現了大家的制度大家定,自己定出的制度管自己。通過各項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兩委”班子團結協作,共謀實事,凡涉及人、財、物及有關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必須由“三會”(村干、社干、群眾會議)層層討論通過后方可執行,工作中做到“會前多交流,會中可討論,會后不扯皮”、“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每個班子成員都能自覺維護著班子的團結統一,工作中互相支持補臺,在生活中情同手足,彰現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緊扣一個主題——為民服務、幫民致富
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為群眾創造一個優良的致富環境,是強勝村黨總支部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強勝村黨總支部“心中的目標”。幾年來,村黨總支部按照搭建好機構、培植好大戶、抓好三項建設(基礎設施、黨員隊伍建設、營銷協會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執行好村務公開,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把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聚集起來、信心樹立起來、干勁鼓足起來,帶領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抓好產業發展,走大戶帶頭,示范促進路子,積極構筑一村一業、多組一品的農業產業道路。**年全村新發展了葡萄100畝,扶持了以陳進為代表的種植大戶,發展了葡萄5畝,枇杷2畝,臍橙5畝,目前,實現了經濟收入8萬多元。同時,強勝村以強化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為促進村內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進一步拓寬農民外出務工的增收渠道,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村黨總支部積極抓好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工作,大力推進“訂單輸出”,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并廣泛開展適用技能培訓,實施“一戶一人”轉移就業和“一年一戶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訓工程,幫助本村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為了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強勝村還積極爭取上級投入,近幾年來,爭取投資20萬余元,對村“兩委”活動陣地進行了改造、整修,配備了警務室、制度上墻、設置黨務公開欄;爭取項目投資800萬余元,相繼實施了生態工程、能源建設工程、通達工程、農網工程、人畜飲水工程、節水農業灌溉、整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等工程,全村基本實現了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衛星電視,戶戶照上了穩定電,家家喝上了自來水。通過努力,全村建成了以葡萄、臍橙、枇杷為主導產業,以片區開發為重點產業發展格局,**年實現了農民人均收入1800元,村黨總支部的威信得到進一步提升。
凈化一方水土——和諧相處、民樂村安
強勝村黨總支部深刻認識到,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必須不斷提高全體村民的整體素質。為此,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積極推進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依法以德治村中,注重對村全體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農閑時節,以村民大會的形式,騁請鎮司法、法庭、派出所以及縣級有關部門來宣傳各種法律法規,使村民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同時,大力構筑精神文明載體。修建了圖書閱覽室,設立了讀報欄、宣傳欄,墻上刷寫墻體文化等宣傳標語,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明修養。大力整治農村環境,美化凈化組容村貌。廣泛開展“平安創建”、“十佳創建”、“青年文明號”、“十星級文明戶”、“致富能手、創新能手”、“和睦好家庭”、“好婆婆、好兒媳、好妯娌”、“衛生模范戶”等創評活動,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交往方式和價值觀念,提倡喪事簡辦,喜事新辦,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新風,樹立良好精神風貌,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通過努力,群眾的精神面貌明顯改變,家庭不再“口嘴”、鄰里不再爭吵、治安不再混亂;群眾素質不斷提高、干勁不斷增強、關系不斷融洽,全村呈現了一派祥和、文明、知禮、遵紀守法、積極進步的蓬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