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意見
時間:2022-03-09 09:39:00
導語:校園文化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教育局、直屬各學校:
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標,現就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當前我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特點
自“校園文化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我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初步構建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格局。二是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有了長足進步,在綠化美化的基礎上注重營造濃郁的教育氛圍,初步實現了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三是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讓課程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生機和活力。四是以師德建設為抓手,發揮教師群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五是大力開展先進文化進校園活動,用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人格。六是重視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搭建舞臺。目前,全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呈現出典型引領、整體推進、由顯性文化向隱性文化深化的良好發展態勢。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我市教育工作的一個亮點,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廳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但是從全市范圍來看,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全市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發展還不平衡,部分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認識不到位、研究規劃和實施力度還不夠;還存在盲目模仿、形式雷同的現象,城鄉學校之間,不同學段、不同層次學校之間,校園文化建設特色不明顯;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部分教師和學生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旁觀者;部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仍停留在物質層面和活動層面,還沒有深入到精神文化建設的層面。
二、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
針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普及、深化、鞏固、提高”。普及就是要解決當前個別學校思想麻木、行動遲緩的問題,讓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亮點;鞏固就是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規律,工作要有計劃性和持續性;深化就是不能滿足于校園環境等顯性文化建設,要將重點轉移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隱性文化建設上來;提高就是在普及、深化、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用優秀校園文化凝聚人、塑造人、激勵人、啟迪人。
三、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堅持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建設和諧、優美、富有教育意義和校本特色的環境文化
環境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學校要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樂園,成為學生怡情礪志的樂園。在環境文化建設中,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突出環境文化的特色。各學校應該從學校的辦學實際和歷史傳統出發,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出發,科學規劃并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環境文化,達到環境與學生、環境與教育的和諧統一;二是提升環境文化的思想內涵。學校的環境文化應該反映學校的辦學思想、核心理念和主體價值觀,學校要在環境文化建設中將學校抽象的核心精神與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個性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視覺形象,展現學校的良好的形象,激發師生的活力,提高學校的辦學品質。
(二)堅持人本思想和嚴格管理相結合,建設科學規范、民主高效的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教育思想得以貫徹、人格健全發展得以實現的有力保證。在制度文化建設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并抓好貫徹落實,做到嚴格管理,規范有序。二是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運行機制,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贊賞、激勵、溝通、引導、支持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使教師真切地感受到從教的幸福。三是要堅持正面引導、教育為主的原則。學校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地方,要把管理和思想認知、激發動機、情感內化、有效激勵結合起來,使制度文化為教育人、培養人服務。四是學校管理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自律教育,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養成自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的課程文化
課程文化建設應堅持共性與個性相統一,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張揚學生個性為核心。在課程文化建設方面,要重點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建立有效課堂。要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讓課堂成為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舞臺,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二是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學校要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開拓思路,開發一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探究興趣的校本課程,使其成為促進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有效載體,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生機和活力。三是積極開展社團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全面實施“六個一工程”:在小學和初中階段,要讓學生分別學會一門藝術技能、擅長一項體育活動、獲得一次登臺表演的機會、留下一件值得回憶的作品、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一項社區公益活動。開展“六個一工程”要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并在階段性學業結束時,由學校對每一名學生做出評價,評價要將過程性評價和標志性發展績效相結合,評價結果要記入學生升學檔案。四是繼續開展先進文化“六進校園”活動。在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黨的“十七大”精神宣傳教育,同時,要注重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對多元文化的融合,要把先進思想理念、現代科技知識、先進人物(事跡)、優秀影像刊物、優秀劇目、國際交流引進校園活動。讓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陶冶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堅持師德與師能相結合,建設健康高雅、務實進取的教師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文化起著引領作用。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因此要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大討論”,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師文化:一是要強化師德教育。各單位要按照總書記“四點希望”的要求,廣泛開展有利于促進師德認知、激發師德情感、培養良好師德行為習慣的創造性教育活動,強化師德教育的生動性、實效性。二是將師德培訓作為新教師培訓和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通過培訓引導教師感悟教師職業的使命和價值,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自覺加強師德修養,不斷提升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三是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實施教師健康工程。要通過開展有益于教師身心健康的活動,幫助教師緩解工作壓力,調整工作狀態,以飽滿的熱情、健康的體魄、愉悅的心態投入教育教學工作。
(五)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凝練生動活潑、特色鮮明的學校精神
學校精神是學校深層次的文化,是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體現著校園文化的方向和實質,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各級各類學校要始終堅持和弘揚自身的優秀文化傳統,經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提煉一種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學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獨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把外在的要求內化為校園文化主體的自我要求,形成學校以育人為本的校風、老師以敬業為樂的教風、學生以成才為志的學風。
四、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推動校園建設向縱深發展
(一)進一步強化校長的責任意識。校長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責任人,校長要成為校園文化的研究者、發現者、培植者和引領者,要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對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每一名校長都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自己重大的科研課題認真研究,要善于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自己的教育理想相結合,深入挖掘學校自身的優良傳統和文化底蘊,引導廣大師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不斷凝聚形成具有鮮明特色、昂揚向上的學風、教風、校風和學校精神。
(二)進一步健全由校長牽頭的工作責任制。學校要將校園文化建設的責任細化到每一個崗位,落實到每一個師生員工,使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做到組織領導真正到位,計劃安排和各項措施真正到位,并持之以恒堅持下去。
(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檢查和指導。要把文化建設,放到教育工作的整體格局中,作為優化育人工作的重點加以認識,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校園文化建設基礎比較好的學校,要重點幫助他們總結提高,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認真整改。
(四)建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定期表彰和觀摩交流制度。市教育局每兩年將評選表彰一次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并將每年十月份確定為*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觀摩交流月,屆時將組織校園文化建設現場觀摩和交流學習活動,以此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