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廳水稻生產發展意見

時間:2022-03-09 02:51:00

導語:農業廳水稻生產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廳水稻生產發展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加快水稻生產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進一步加快我省水稻生產發展,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特制定此意見。

一、加快水稻生產發展的重要意義

水稻是我省重要的高產穩產糧食作物。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擴大引黃灌溉,大面積高產開發,一優雙高開發、推廣應用雜交水稻和優質無公害稻米及產業化開發等措施的實施,水稻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對促進我省糧食生產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水稻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水稻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不斷加快,標準化、規范化生產開始起步,制定實施了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稻米質量逐步提高,種植效益不斷增加,一大批優質無公害水稻、綠色稻米生產基地相繼建成。新鄉、濮陽等地的大型稻米批發交易市場開始運行,稻米深加工企業發展迅速,加工技術不斷進步,稻米的營養品質、外觀品質、加工品質、衛生品質有了新的提高,全省水稻產業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發展勢頭強勁,水稻種植已成為沿黃地區和豫南地區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與*年相比,2006年全省水稻面積904萬畝,增加了215萬畝,稻谷總產量426.69萬噸,增加了1*萬噸,單產472.1公斤/畝,提高了10公斤,單產比全省糧食平均單產高出30.4%。中秈稻畝純收益315.5元,粳稻畝純收益610元,顯著高于其它糧食作物。

盡管我省水稻生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和制約了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品種選育和繁育工作滯后。沿黃稻區可供選擇的優質高產抗性好的優良品種較少,品種更新換代較慢;豫南稻區外引品種較多,生產上品種使用存在多亂雜現象。二是優質稻米栽培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總體推廣速度較慢,優質無公害、綠色稻米生產基地建設規模較小。三是水稻病蟲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而統防統治面積較小,與當前快速發展的水稻形勢不相適應。四是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機械插秧不到1%,機收面積只有一半左右。五是稻米精深加工能力不高,包裝檔次較低。今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好上述問題,進一步推動水稻生產發展,對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促進我省糧食生產發展意義重大。

二、工作思路與發展目標

工作思路:要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按照“以水定稻”的原則,在低洼易澇地區和大型水庫灌區,積極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沿黃稻區要加快優質高產新品種引進、示范步伐,大力調整品種品質結構,推廣群體質量栽培、精確定量栽培及無公害、綠色、有機優質稻谷生產技術,全面提高稻米質量,扶持發展稻米精深加工,提高質量檔次。豫南稻區要大力發展超級稻和優質雜交稻生產,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粳稻,改善稻米品質。通過抓品質提升,抓產量提高,抓產銷銜接,抓加工檔次,促進我省水稻生產實現新突破。

發展目標:到2010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要擴大并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500萬噸,畝產達到500公斤,分別比2006年擴大96萬畝,提高28公斤,增加75萬噸。在沿黃地區要完成一次品種更新換代,新建成一批優質無公害、綠色、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進一步制定和推廣各類優質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質量標準,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豫南稻區超級稻種植要占到水稻面積的60%以上,積極推廣優質雜交稻和適宜的粳稻品種。扶持壯大10家優質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完善3—5個大型優質稻米批發市場,逐步形成優質稻米產業化生產格局。

主要任務: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標,“十一五”期間,著力抓好“一密五推”六項技術措施。一是合理密植。要針對不同品種、不同地力、不同生態類型區,不同管理水平,合理確定畝穴數、基本苗,構建合理群體,協調產量構成三因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二是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采取積極措施,加快新品種選育、引進和試驗示范推廣步伐,為進一步提高單產提供種源基礎。三是推廣先進實用栽培技術。因地制宜,積極推廣旱育秧、群體質量栽培、精確定量栽培、拋秧等實用標準化技術,提高技術入戶率。四是推廣統防統治。積極發展水稻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組織,做到準確預報、科學用藥、統一防治,減少災害損失。五是推廣配方施肥。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完善稻田養分測試、田間試驗、肥料配方、配肥生產、施肥技術等核心技術環節,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六是推廣機械化作業。全面推廣整地和收獲機械化技術,保證適時插秧和收獲,減少產量損失,提高勞動效率。加快推廣機械插秧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縮短插秧期,推進標準化生產。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生產扶持。要繼續爭取落實國家對我省的水稻扶持政策,力爭20*年啟動我省水稻良種補貼或超級稻良種補貼,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通過項目實施,加快優質高產水稻生產發展,使水稻良種覆蓋率、統一供種率達到100%,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100%,水稻單產比項目實施前提高5%以上,畝增收50元以上。同時,提高稻米加工水平,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經過幾年努力,實現提高產量,提升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標。

(二)加快推廣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增加水稻科研投入,完善水稻科技創新體系,提高水稻育種攻關能力。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進育、繁、推一體化,提高水稻良種率。分區域明確主導品種,建立推廣品種退出機制,切實解決品種多、亂、雜。加強高產、優質、多抗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快“超級稻”推廣步伐,適時推進水稻品種更新換代。在沿黃稻區要重點推廣豫粳6號、紅光粳1號、鄭稻18、方欣一號、黃金晴、水晶3號等。豫南稻區要重點推廣兩優培九、粵優938、D優527、鄭稻18等。

(三)大力推廣保優節本規范化栽培技術。一要應用簡便高效育秧技術。大力推廣盤育拋秧,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機械化插秧。育秧苗床或育秧盤中,普施壯秧劑,防治青枯、立枯死苗。二要合理栽插方式。提倡適期育秧,偏早移栽。要因地制宜,選用正確的栽插方式,實現合理密植。人工插秧的,大力推廣寬窄行栽培,豫南稻區每畝1.5-1.8萬穴,沿黃稻區每畝1.8-2.2萬穴。通過科學管理,保證畝有效穗達到推廣品種的適宜穗數。三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普遍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積極示范精確定量施肥。根據不同土壤供肥能力和不同水稻品種需肥量,確定施肥種類、數量和方法。微肥缺的地方,重點補施鋅肥、硅肥、硼肥等。四要科學用水。要根據當年水資源情況,科學管水、科學用水,充分提高水分利用率。保證水稻生長發育各關健環節對水分的需求。大田水分管理堅持淺水插秧,寸水活棵,淺水分蘗,適時分次曬田,寸水孕穗,干干濕濕到成熟,適期斷水曬田收獲。五要綜合防治病蟲害。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適時防治各種病蟲害。堅持綠色植保觀念,大力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準確測報病蟲害,抓住最佳防治時間施藥,減少防治次數、降低稻米農藥的殘留量,保證米質。重點防治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和二化螟、三化螟、縱卷葉螟、稻飛虱等蟲害。

(四)搞好稻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優糧工程、種子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中,進一步向水稻生產基地傾斜,切實加強稻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產穩產標準化稻田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重點完善配套稻區排水工程,修復、硬化灌水渠系,開挖建設蓄水工程和新擴稻區灌、排渠系及田間工程,并進行打井配套,確保井、渠雙配套,保證水稻生產用水。

(五)強力推進水稻產業化經營。積極爭取農業結構調整等資金,繼續扶持一批稻米精深加工企業,幫助其提高加工能力,研究創新加工工藝和包裝技術,改進稻米加工品質,提高整體質量檔次。在鞏固和提高現有大中型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在優勢產區集中建設或改建一批現代化的產區專業批發市場,發展區域性的優質稻谷物流中心。要注重加快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貿易型龍頭企業,培植商隊伍和營銷公司,發展各類運銷大戶、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業經紀人等中介組織,形成多元化的流通主體,全面提高市場營銷能力;積極發展訂單農業、開展網上營銷等多種形式,幫助企業和農民搞好產銷銜接,有效拓展市場空間。逐步建立延伸至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規模場戶的信息網絡。

(六)積極開展高產開發示范活動。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從今年開始,我省將在沿黃稻區和豫南稻區建設5個水稻高產示范區,集中連片創造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萬畝示范片。通過高產示范,挖掘不同區域和規模的高產典型,大面積推廣集成組裝配套栽培技術模式,積極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將品種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每個示范片要制定具體的技術工作方案,實行技術承包負責制,強化技術指導與培訓,搞好測產和評估,及時總結推廣增產模式。同時,要積極開展優質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加快推廣優質水稻新品種和標準化栽培技術,通過樣板示范,輻射帶動我省優質稻生產開發建設。

(七)抓好技術宣傳和培訓。適應各優勢區域高產水稻生產發展的需要,調整科技研究與技術推廣方向,積極培育與區域化生產相適應的技術推廣主體,根據不同優勢區,有針對性地組裝配套和推廣成套水稻生產實用技術,為優質水稻生產發展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豫南、沿黃稻區要分區域分類制定技術措施,分類開展田間管理,努力提高稻田管理水平。在生產的關鍵時期,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和現代傳媒技術,通過開展技術講座,開設稻管專欄,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大力宣傳稻田管理技術,把各項管理技術要點送到農民手中。要結合“科技入戶”、“手機短信”、“科技大蓬車”等項工程的實施,開展大規模送科技下鄉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

(八)強化對水稻生產的指導和服務。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水稻生產工作的領導,認真總結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連續豐收的經驗,強化政策落實,加強組織領導、工作督導、技術指導和信息引導,努力建立促進水稻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在生產的關鍵時期,省農業廳將組織河南農大、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開展巡回指導活動,各級農業部門要支持水稻專家開展各項技術指導工作,組織廣大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走進田間地頭,積極開展技術咨詢和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為促進我省水稻生產再上新臺階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