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15 04:50:00

導語: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意見

一、法律援助機構

(一)經都江堰市政府批準,設立市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全市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市司法局監督管理本市法律援助工作。

(二)市級有關部門和工、青、婦、殘等群眾團體應積極協助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并根據實際需要,可成立專門的法律援助機構,在市法律援助中心指導下實施法律援助。

(三)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

二、法律援助的范圍

(一)公民對下列需要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1、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2、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4、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5、請求支支付勞動報酬的;

6、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前款規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項作出的補充規定。

公民可以就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咨詢。

(二)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1、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2、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人的;

3、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人的。

(三)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三、法律援助的形式

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刑事辯護和刑事;

民事、行政訴訟;

非訴訟法律事務;

公證證明;

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四、法律援助的程序

法律援助程序實行“四統一”原則,即統一由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法律援助申請,統一審查,統一組織實施,統一監督檢查。凡要求提供法律援助的,必須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請,并提交相應證明材料,由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審查,符合條件的,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法律服務人員,提供法律援助。

(一)當事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以下材料:

1、申請書;

2、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

3、家庭經濟狀況證明;

4、申請援助事項的有關案件材料;

5、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請人為未成年人或無行為能力人的,應由其監

護人代為申請。代申請人應提交權資格的證明。

(二)市人民法院對需要指定辯護的案件,應在

開庭10日以前,將指定辯護律師通知書和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交法律援助中心。同時附送被告人符合法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聯合通知》規定的法律援助條件的情況證明和經濟困難的證明材料。

(三)法律援助中心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決定。法律援助中心認為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備或有異議的,可以通知申請人作必要的補充或向有關單位、個人索取有關證明材料,并可視情況進行調查,有關單位、個人予以接待、配合。

(四)對申請公證法律援助事項的條件審查,由法律援助中心與公證處共同決定。

(五)經審查,不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中心應及時通知申請人。

(六)決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中心按各律師事務所注冊人數依次向律師事務所分派刑事法律援助任務。

一般民事案件,結合區域和各法律服務機構實際情況分派。

(七)法律援助承辦人員在援助事項辦結后,應向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結案報告。

五、法律援助資金

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規定,政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建立經費保障制度,業務經費應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并專款專用,接受司法行政機關、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保證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六、法律責任

(一)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都應按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心盡責,依法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不得疏于應履行的職責,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延遲或終止所承辦的法律援助事項。法律援助承辦人員拒不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或者疏于履行法律援助職責致使受援人遭受重大損失,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建議上級司法行政機關不予年審注冊或給予相應的處罰。

(二)受援人不遵守法律規定以及不按法律援助協議的規定予以必要合作,經法律援助中心批準,承辦人員可以終止提供法律援助。

受援人員以欺騙方式獲得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撤銷其受援資格,并責令其支付已獲得服務的全部費用。

(三)有關單位、鄉(鎮)政府應如實審查,提供法律援助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證明。如出具虛假、失實的家庭經濟狀況證明的,將依法追究其責任。

(四)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開展法律援助工作過程中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行為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