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持企業發展指導意見
時間:2022-03-23 04:41:00
導語:財政支持企業發展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
為進一步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工業強省決定等文件規定,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做好財政支持企業發展工作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現階段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1.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同時也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社會就業和財政狀況。目前,我省正處于奮力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各類企業的發展也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各級財政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現階段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構建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對企業發展和改革的支持力度。同時,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轉變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理念、創新支持的方式、加大支持的力度、提高支持的效果。在提高企業實力和效益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逐步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做大財政蛋糕,努力實現財政、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發揮財政政策作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用足用活稅費優惠政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對需要鼓勵和重點扶持的行業和產業,研究制定有關稅費配套政策。貫徹落實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做好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試點工作。按照收支兩條線和收支脫鉤的要求,實行清費正稅,逐步減少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取消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3.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研究制定相關財政政策,加大對技術改造、自主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農業產業化、中小企業發展等領域重點項目支持力度。加大落實企業實品牌戰略和馳名商標的獎勵力度。繼續實和完善招商引資鼓勵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4.搭建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建立創業輔導基地和創業園區、網絡信息平臺。支持對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支持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建立企業征信制度,鼓勵有關部門和中介機構開展企業和經營者信用登記、評估和等活動。
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5.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省財政從20**年起設立工業強省專項資金,同時整合已安排的企業挖改、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強力推進工業強省戰略實施。采取“存量+增量”的方式大力整合支農資金,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增加旅游發展資金,發揮旅游資源優勢,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繼續完善商務發展促進政策,促進外貿發展和城鄉流通體系建設。加大對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力度,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引導戰略。
6.促進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對地方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加強地方金融企業資產監管。探索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推進產業投資基金、創業引導基金試點。增加擔保機構資本金,探索實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推動建立以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集團為龍頭的覆蓋全省的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支持打包處置不良金融資產,促進企業減債脫困,推進企業重組并購。
7.積極爭取利用外資。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財政部門職能作用,科學制定規劃、精選項目、強化管理,不斷加大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力度。
8.支持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積極利用債券、股票、各種融資券、票據以及其它的證券化融資工具,支持企業多元化籌資。促進資產證券化,加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企業上市,從20**年起,對我省新上市公司因上市而補繳的企業所得稅,省財政分享部分全額返還給企業。
四、突出支持重點,增強政策的針對性
9.支持主導產業。圍繞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加大對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支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圍繞“861”行動計劃,加大對影響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行業和項目扶持力度,延長工業產業鏈,增加工業集群、提升集聚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圍繞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支持旅游商貿業、技術交易、現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詢、服務外包等,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
10.支持科技自主創新。把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大財政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設創新型安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支持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支持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物制品、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產業上取得突破。合理調整人才專項資金使用投向,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11.支持節能減排。綜合運用補助、貼息、獎勵、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高效節能產品和節能新技術推廣、節能管理能力建設及污染減排監管體系建設等。建立和完善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開展跨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污染減排技術開發和技術產業化示范。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鼓勵資源型城市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資源型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保障資源型企業平穩退出、順利轉產和社會安定。大力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12.支持國有企業改革。通過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從各級財政預算安排,整合相關資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制。
13.支持民生企業發展。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完善對各類民生企業的財政補貼制度及支持方式,促進民生企業的健康發展。
五、創新投入方式,提高資金有效性
14.注入資本金。對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較強牽動性、需要國有控股的企業,前期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平臺)以及擔保機構、金融控股公司、信用機構等,注入國家資本金。同時,對企業的稅式支出要轉作國家資本金。
15.實行財政補助和貼息。對關系民生,需政策引導和扶持的企業實行財政補助或政策性補貼。對自主創新、節能環保項目(企業)予以財政補助支持。對規模較小、有一定技術含量和市場發展前景、能夠吸納社會資金的產業或企業,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政策,進行貸款貼息扶持。
16.完善政府采購。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作用,對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省產品優先采購,保護民族工業,促進企業發展。
17.規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制定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合理安排企業資本性、費用性支出,增強企業活力。
18.盤活國有資本。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我省國民經濟總體布局,有步驟、有計劃地對一般性競爭領域企業和一些市場化程度高的項目,進行減持或轉讓股份,引進戰略投資者,不斷盤活我省國有資本存量,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滾動發展。
六、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安全性
19.建立資金投入評估論證制度。按照公共財政體制和產業政策的要求,對財政資金的投入規模、形式、時機進行評估論證。對投入的財政資金,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國家有關政府,加強核算,實行嚴格的資本金制度。
20.建立資金使用績效考評制度。加強資金使用監督檢查,通過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財政資金使用和管理情況及企業新增銷售收入、利潤、稅金等經濟效益指標進行考核評價,考評結果作為分配資金的重要依據,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有效。
21.建立資金使用問責制度。在對項目的資金投入、成本費用、效益情況進行客觀公正評價的基礎上,建立項目全程問責制度。對項目管理規范、經濟效益顯著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對項目管理混亂、弄虛作假及違反規定截留、挪用、擠占項目資金的企業,及時停撥扶持資金,并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 上一篇:財政支持科技自主創新意見
- 下一篇: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