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09 02:56:00

導語: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實施意見

以提升創新支撐能力為目標,通過政府推動和市場驅動,形成以知識創新系統為骨干,以技術創新系統為核心,以創新服務系統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

一、發揮原始創新優勢,加快建立開放、流動、協作的知識創新體系

充分發揮中央、省駐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優勢和人才培育優勢,促進科技和人才等創新資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充分借助省政府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的合作平臺,繼續加強與北大、清華、山大、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學科學院等院校的合作,重點面向針對*市優勢產業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研究。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扶持建設一批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團隊和學科帶頭人。加快大學城建設,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之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創新人才積聚地和高技術研發基地。

培育壯大一批服務于創新的科研機構。結合區域優勢和特色,整合科研資源,加強科研機構建設。充分把握國家(部)、省屬科研機構轉制機遇,強化支持服務,吸引其參與地方經濟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省、市重點實驗室,高起點引進3—5家國內頂尖的權威科研機構或一流的國際研發機構。以項目、科技經費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種形式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及民間人士創辦科技類非企業研究開發機構。

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有效引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面向*市發展需要,開展以應用開發為主的科技研究,按照*主導產業人才需求調整設置專業學科。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技術聯盟,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大技術項目,搭建重大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渠道。加強市內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以及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資源共享合作研發,組建開放型或實體型的創新研究機構和聯合開發機構,共同培養創新人才,進行高層學術交流,開展原始創新以及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的聯合攻關。

二、以產業技術創新為主線,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以國家產業技術政策為指導,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結合六大產業集群的培育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選擇對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有重大作用的共性、關鍵性技術,加強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組織重點開發,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形成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分配機制、融資機制等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支持企業的創新活動,鼓勵企業承擔科技計劃項目,健全技術咨詢、服務機構以及專家庫系統,為企業提供技術援助機制,培育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市場競爭力強的高科技企業。

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技術創新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大政策導向作用,通過財政引導、稅收優惠和產權激勵等政策,推動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先進制造、新能源、現代農業等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鼓勵企業加大投入,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標準;鼓勵中小企業型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在稅收和市場準入等方面,對中小企業型科技企業給予同等待遇;限制在重點產業領域重復引進技術和裝備,限制產業關聯度小、能耗高、污染大,對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弱的項目發展。

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承認和保護創新者的技術創新產權,補助和獎勵專利發明人,兌現職務發明專利發明人、設計人的獎酬;允許創新人員憑借其創新產權在企業占有股份,分得利潤;允許創新者收益高于企業員工平均收入水平;通過補貼、獎金以及工資福利等多種措施實現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切實保障創新人員成為創新的主要收益者,形成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

三、以創新中介機構為主體,完善社會化、網絡化創新服務體系

構建政府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建設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公共服務平臺的評價方式和運行機制,提高儀器設備的綜合利用效益和服務質量。建設科學數據與科技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以科技信息所、知識產權信息中心等為載體,對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網絡資源、信息網絡技術進行整合與建設。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專項平臺,完善知識產權信息利用服務系統、專利技術交易系統和知識產權專家咨詢系統。

完善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平臺。按照發展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服務網絡化的總體要求,培育一批專業性、綜合性孵化器。提升創業服務中心服務支撐功能,保證科技創業成功率,實現孵化功能和服務效能的新突破。支持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及其他投資主體創辦多元化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創辦針對不同對象和不同行業的專業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政府、高校、企業以及各類孵化器之間的互動式發展。

搭建市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建立產學研“綠色通道”,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協作共建機制,支持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縣(市)區,立足自身優勢,以引進高層次人才與核心技術,聯合開發產業化項目為重點,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科技創新載體,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以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為紐帶,以特色園區和留學生創業園為載體,建設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加強與國外大學、科研機構、企業集團在區域農業創新體系、現代農業、醫療衛生、信息技術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組建重點實驗室。加強中烏高科技合作園的建設,使其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科研成果孵化的重要平臺與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