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展流通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27 10:37:00
導語:市發展流通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加快我市流通業的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特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現代流通業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和要求
(一)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運行的先導產業,在促進生產發展、擴大消費、吸納就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有利于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消費需求,發揮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利于推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運行速度、質量和效益;有利于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有利于保證生產和消費安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有利于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近年來,我市流通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市流通領域仍存在著農村商品市場建設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企業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市場監測和應急調控手段不健全等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加快流通業發展。
(二)總體要求: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發揮*區位優勢,形成渭北物流中心框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和貿、工、農一體化,構建公正公開、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新貢獻。
(三)發展目標:以開拓市場、擴大消費為主線,大力推進商品市場體系、現代流通體系、市場監控體系和商業信用體系建設。力爭到201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億元;北市區新增5000平方米大型購物中心1個,1萬平方米以上購物中心廣場1處,3000平方米倉儲式超市1個;新區引進3000平方米大型超市和5000平方米大型百貨店各1個,建設5萬平方米果蔬物流中心1個、2萬平方米建筑裝飾材料城一座、1萬平方米倉儲式購物中心1個、連鎖超市若干個;完成2-3個住宅小區社區商業網點配套和規范建設試點工作,完成3-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
二、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流通企業活力
(四)大力推進國有流通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流通企業競爭力為目的,采取“分級負責、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政策引導、規范運作”的辦法,完成國有流通企業改組改制工作。
(五)妥善安置職工,降低企業改革成本。在改革過程中,切實落實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對國有流通企業依法出售自有產權的營業或辦公用房收入以及處置企業使用劃撥土地的收入,可優先留給企業用于繳納社會保險費和安置職工。
國有流通企業確有困難的,可按規定程序申請減免生產經營用房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企業改制重組時,若整體轉讓企業資產,并且資產受讓承購方安置原企業職工30%以上的,對其所受讓或承購的土地、房屋權屬,減半征收契稅;全部安置原企業職工的,免征契稅。
(六)加快培育和引進規模以上流通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以帶動和促進我市流通業發展為目的,選擇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企業,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重點培育成為規模以上流通企業。力爭在3年內,培育3-5家銷售規模3000萬元以上、1-2家銷售規模5000萬元以上的流通企業。
(七)加大對流通企業的扶持力度。各商業銀行對列入我市重點培育發展的流通企業在生產經營和技術改造方面所需貸款要給予優先支持;市發展改革委要將其基礎設施建設和技改項目列入重點扶持項目,積極爭取國債貼息支持;市建設規劃、國土資源部門要對其符合城市用地和商業規劃的項目優先供地。
(八)創新流通企業經營模式。流通企業要開展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利用外資改組改造,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營銷方式、經營理念和流通技術,以開放促進流通業的發展。積極推動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流通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境外開店設場,建立營銷網絡,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活動,帶動國內商品出口。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流通現代化
(九)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以提高我市經濟運行效率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快推進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特許經營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實施流通創新、品牌建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交易方式、服務功能、管理制度和經營技術的創新。鼓勵各類流通企業探索以電子商務為基礎的多種網上交易模式。規范直銷、網絡銷售、電視電話銷售、郵購等無店鋪經營形式的發展。加強流通領域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提高倉儲、搬運、采購、配送等流通環節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
(十)加快發展物流業。編制《*市物流業發展規劃》,整合改造我市現有商業、物資、倉儲、運輸等行業物流資源,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重點抓好我市物流中心項目論證工作,爭取3年內建成1-2個物流配送中心。
(十一)積極發展多樣化的現代零售經營形式。鼓勵和支持各類連鎖經營企業發展直營連鎖,規范發展特許加盟連鎖。加快標準超市、便利店、倉儲式商場、折扣店、專業店、專賣店的發展,引導中型綜合超市、購物中心的發展。
(十二)各區縣、各有關部門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體改辦國家經貿委關于促進連鎖經營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采取具體措施,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實行統一納稅,減少重復檢查,對配送車輛提供市區通行??勘憷雀黜椪咭幎ā?/p>
(十三)各級財政要在“十一五”期間每年安排一定配套資金,通過貼息或資金扶持的方式,支持連鎖經營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到城市社區、農村建立營銷網絡,發展便民服務;支持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十四)稅務部門要結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對連鎖經營企業、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加工中心等國家鼓勵類流通產業項目,予以稅收方面的優惠。
(十五)國有流通企業以完善流通基礎設施、物流設施、信息網絡及管理系統為目標,發展便民連鎖店、專業連鎖店、超市連鎖店、配送中心,發展農副產品、日用工業品、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等進行技術改造所購買的國產設備,可享受國產設備投資抵免所得稅政策。
(十六)根據城市規劃,企業對舊倉庫等設施拆遷易地改造新建物流配送中心的,政府在拆遷或收回企業土地使用權和建筑物時,應依法進行合理補償,并在城市物流規劃用地上給予相應的安排。對重點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用地,按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對待。
(十七)企業利用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引進資金和設備建設物流配送中心的,可在依法辦理經營性用地出讓手續、按市場價格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后,將土地使用權作為法人資產出資。
四、完善農村流通網絡,擴大農產品流通
(十八)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農產品流通為目標,對我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和規范。用3年時間在我市重點培育和建設3-5個以蔬菜、果品、中藥材為特色的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選準適合條件的流通企業,開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對企業從農業生產單位購進農產品的,鼓勵其取得農業生產單位開具的普通發票,作為憑證抵扣進項稅額。
(十九)建立和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市商務部門要制定全市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建設規劃。認真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工作。根據國家項目設置要求,市財政要合理安排地方配套資金。鼓勵和引導大中型連鎖經營企業在縣城和中心城鎮建設超市,輻射周邊村鎮?!笆晃濉逼陂g,要在全市建設改造500家標準化的鄉村“農家店”,著力吸收農村現有的夫妻店、便利店和代銷店加盟,形成以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流通網絡。
(二十)大力推進“三綠工程”建設。推進以減免通行費、植物檢疫費、保證暢通為主要內容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建設,著力構筑“綠色市場”體系。各級財政要運用財政貼息、無償補助等政策措施,加大對“三綠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抓好市區及各區縣農貿市場改超市、綠色市場創建認證工作,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上報2-3個國家認證的“綠色市場”。
全市區域內所有按規劃設置的定點屠宰場(廠),必須配備肉品品質檢驗設備。要加強對肉品檢驗人員的培訓,確保肉品質量安全。各級財政要保證肉品品質檢驗人員培訓經費。生豬定點屠宰場(廠)對經營中檢出的病害生豬,按貨值的80%予以收購,并做無害化處理。所發生的費用按每頭600元的標準由同級財政對生豬定點屠宰場(廠)給予補貼。
(二十一)推動優勢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積極鼓勵和引導連鎖經營企業建立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支持農產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與現有超市建立產銷、配送關系。推動我市優勢農產品進入國際大型零售企業采供體系,積極發展港、澳和東南亞市場,努力拓寬其它國際市場。到2010年,力爭培育2-3個農產品出口基地,打造2-3個農產品出口品牌,使我市核桃及加工產品、蘋果和果汁出口額達300萬美元以上。
五、加強網點規劃管理,規范發展新興服務業
(二十二)抓緊完成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工作。以解決商業網點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形成的資源浪費問題為重點,以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多層次商業格局為目標,在全市《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的框架下,加快編制《*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管理。通過制訂配套政策,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保證規劃的實施。同時,要完成區縣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工作。
(二十三)加快城市中心商業區建設。確立紅旗街城市中心商業區地位,各種業態品種齊全,商業經營面積發展到10萬平方米以上;通過建設改造,形成北關家具、七一路電子產品、耀州區農產品、新區建筑裝飾材料等4個區域特色商業中心;完成全市2萬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小區商業服務業的建設,形成門類齊全、滿足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城市社區商業服務網絡。
(二十四)鼓勵和支持拍賣、典當、融資租賃、足浴、美容美發、健身、家政等新興服務業規范發展。著重抓好行業規劃,建立和完善監管機制,制定服務規范和技術等級標準,在有條件的行業推行執業資格認證制度。
(二十五)加快發展新區服務業。認真貫徹《關于加快新區服務業發展的決定》,以集聚新區人氣為目標,以發展文化休閑娛樂業為突破口,以專業市場和特色街區為支撐,形成多業和諧發展,綜合服務功能強大、產業特色鮮明的發展新格局,努力把新區建設成為區域性文化休閑娛樂、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中心。
六、建立市場監測體系,完善應急調控機制
(二十六)建立健全市場運行監測體系。建立健全由企業直報的生活必需品、重點生產資料、重點流通企業和特種行業、特殊商品的監測信息系統。建立高素質的監測信息員隊伍,提高市場分析和預測、預警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各區縣監測運行平臺建設、系統運行維護和監測隊伍培訓費用,要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二十七)建立應急調控快速反應機制。市商務部門要制定應對市場異常波動和突發事件應急物資供應的預案。因應急調控發生的費用,由商務主管部門商同級財政部門根據有關規定處理。
(二十八)建立和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全市儲備單位要保證日常豬肉儲備。商務部門要落實儲備企業,財政部門要安排儲備資金。
七、加強法制、信用體系建設,優化流通業發展環境
(二十九)加強流通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建設。商務部門要結合我市實際,積極調研,依據國家相關法規,盡快制定規范商品流通活動的規范性文件及行業標準。
(三十)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檢查。嚴格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清理制約流通企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著力打破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規范執法檢查,推行各部門組織的聯合檢查,減少對流通企業的多頭和重復檢查;有關部門對連鎖企業及其分店的監督檢驗和檢查,應堅持抽查不收費的原則和履行告知原則。
(三十一)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強化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商業欺詐行為。整治商業零售企業不規范促銷、服務業違規經營、虛構或夸大特許經營品牌效應騙取加盟費等欺詐行為。加強在全市范圍內對知名企業、全國性和地方性商業老字號連鎖經營的“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的推薦、宣傳和保護工作。
(三十二)加強商業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信用意識,促進誠信經營。探索建立企業信用監管平臺。引導各類流通企業建立信用狀況調查、信用評價、信用自律、信用檔案管理和信用信息互通的內部管理制度。
(三十三)建立全市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體系。由市商務局牽頭,制定全市《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建立信息網絡系統,各級有關網絡平臺軟、硬件設施建設、技術培訓費用及日常運行維護費用,由同級財政給予支持。
(三十四)規范和發展消費信貸。鼓勵各類商場、超市、連鎖店與銀行結算系統聯網,全面受理信用卡。
八、加強對流通工作的領導,理順行政管理體制
(三十五)加強和改善政府對流通工作的領導。各區縣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流通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開展調查研究,制定促進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及時解決流通業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加大投入,督促檢查,為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十六)理順流通行業管理。在縣級機構改革中理順流通行業管理體制,設立內外貿統一歸口管理的商務行政機構。要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協會等中介組織在流通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七)重視和加強流通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流通行業執業資格評判及人才考核和培訓體系。建立人才流動的激勵機制,吸引國內外復合型流通經營管理人才來我市創業發展。鼓勵中介組織開展職業培訓。鼓勵經營管理人員出境學習、互訪交流,引進、學習和消化國內外先進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和管理技術。
- 上一篇:市環境保護局年度工作計劃
- 下一篇:傳播政治經濟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