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意見
時間:2022-01-20 10:29:00
導語:市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施范圍
凡*行政區域內,具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的在冊農業人口中,其承包土地被政府按有關規定征用的農民(以下簡稱被征地農民)。
二、養老保障
養老保障是指政府為被征地的大齡農民解決后顧之憂所建立的養老保障制度。
(一)參保條件
在征地時,男已年滿45周歲、女已年滿40周歲以上,全部納入養老保障范圍。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障,由被征地農民所在村委會、社區委員會提出名單,經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后,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核定。
(二)繳費標準
繳費標準按每一個被征地農民情況分別計算,即每個人養老保障基金繳費總額,等于參保時全市平均預期壽命減去參保時本人年齡(男不足60周歲按60周歲計算,女不足55周歲按55周歲計算)后乘以12個月,再乘以養老保障月待遇標準。全市平均預期壽命與本人年齡差不足四年的(含超過全市平均預期壽命的人員)按四年計算。年齡計算以被征地農民首次領取土地補償費的日期為準。
(三)資金來源
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障資金由政府、村集體和個人三方負擔。其中:市財政負擔30%,從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提取;村集體負擔40%,個人負擔30%,分別從村集體所得土地補償費、本人所得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中支付。村集體所得土地補償應優先用于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障支出。
(四)待遇標準
參保人員享受的養老保障待遇標準,按開始享受時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行,并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同步調整。
(五)享受待遇時間
參保人員達到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從次月起按月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參保時男已滿60周歲、女已年滿55周歲以上的,從繳費的次月起,按月享受養老保障待遇。
(六)賬戶模式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實行個人專戶與統籌賬戶、專項調劑相結合的制度。集體、個人繳納部分納入個人專戶;政府繳納部分納入統籌賬戶。發放養老保障待遇時先從個人賬戶中支付,個人賬戶資金不足時,從統籌賬戶中支付。市財政按照被征地農民所需養老保障資金總額10%的比例,從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提取專項調劑金,也可通過其他合法渠道補充調劑資金。調劑資金用于彌補調整養老保障待遇標準和超過預期壽命支付養老保障金造成的資金缺口。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個人專戶資金、統籌賬戶資金和調劑資金,根據勞動保障部門核定的數額,在征地時一次性足額劃入當地財政部門開設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專戶。
(七)資金管理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除留足當期應付的社會保障金外,應全部存入在開戶銀行所設立的資金專戶,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保值增值。養老保障資金增值部分,按個人專戶和統籌賬戶,分別計入各自賬戶。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分賬管理,專款專用,不得轉借、挪用、擠占和截留。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及保值增值情況,每年向被地農民公布一次,接受社會和被征地農民的監督。
(八)統籌級次
養老保障資金實行全市統籌。成立*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經辦機構,負責登記、基金征繳和發放養老保障金。
(九)其他
參保人員死亡的,其個人專戶資金余額,可一次性支付給法定繼承人或死者生前指定的受益人。參保人員出國(境)定居的,其養老保障關系終止,其個人專戶資金余額,可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參保人員戶籍遷往外省(市、區)或省內其他市的,可根據本人意愿將養老保障關系保留,達到享受待遇條件后,領取養老保障金,也可根據本人意愿退保,其個人專戶資金余額一次性返還給本人。
三、養老保險
(一)參保條件和辦法
被征地農民在城鎮企業就業的,參加城鎮企業的養老保險。沒有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可參加個體從業人員養老保險。其中征地時年滿18周歲至男未滿45周歲、女未滿40周歲的,可根據本人意愿從1999年1月起,至被征地并參保時止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費,其中在1999年1月年齡未滿18周歲的,從年滿18周歲時補繳。
被征地農民自愿一次性補繳養老保險費的,必須在被征地當時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書面申請,由所在鄉鎮或街道辦事處審核后,報市勞動保障部門核定并備案。申請補繳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應在獲得經濟補償后半年內到我市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補繳養老保險費,逾期未補繳的,視為放棄補繳申請,不再享受補繳政策。
(二)資金來源
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鎮從業人員養老保險所需資金原則上按規定執行,對參保并繳費的人員市財政實行統一補貼五年,補貼標準為繳費基數的6%。補貼資金由政府從土地出讓金收益中列支,不按規定繳費的不給補貼。
(三)其他
參加城鎮從業人員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執行沈陽市城鎮從業人員養老保險相關政策。
四、就業
對沒有就業但有就業愿望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統籌就業服務與管理,為其提供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就業服務,增強其就業能力。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要提供創業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符合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五、醫療保障
被征地農民仍然保留農村戶口,并已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規定享受醫療待遇;轉為城鎮戶口且在城鎮用人單位就業并明確勞動關系的,與用人單位其他職工一同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在城鎮用人單位就業但未明確勞動關系以及靈活就業的,按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有關規定參保,并享受有關待遇;轉為城鎮戶口且享受城鎮低保待遇的,按有關規定享受醫療救助;不符合享受城鎮低保待遇條件但因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按有關應急救助政策規定予以救助。
六、政策規定
(一)對于符合養老保障條件但未參加養老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其應享受的集體補助部分歸集體所有。
(二)村集體的土地補償金和個人土地補償金、安置補助費優先用于基本養老保障,解決老有所養問題。
(三)以虛假材料參保或違反有關規定的,取消其參保資格,個人繳納部分退還本人。
(四)凡參保的被征地農民,按本《實施意見》執行。如遇有關繳費比例、待遇標準等政策調整,按調整后政策執行。
(五)部分承包地被征用的農戶,由所在村委會和農經管理部門按照人地對應的原則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確定的“勞土比例”,確定該農戶參保的人數(須符合參保條件)。
七、職責分工
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各負其責、積極穩妥”的原則,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確保有效實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綜合管理和政策解釋工作;財政局負責基金的收繳、存儲及監督管理工作;規劃和國土資源局、農經局負責土地征用、補償情況的統計核準及信息反饋工作;公安部門應做好參保人員戶籍、年齡的審核工作;就業服務機構負責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服務;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做好政策宣傳及組織實施工作。
- 上一篇:市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方案
- 下一篇:課堂教學與道德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