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崗位管理和使用工作意見

時間:2022-01-25 05:15:00

導語:公益性崗位管理和使用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益性崗位管理和使用工作意見

一、公益性崗位的界定

公益性崗位是指由各級政府出資購買或給予補貼,以實現公共利益和安置就業困難群體為主要目的的各類崗位。主要包括社區服務性崗位;公共設施維護、城市綜合管理、城市交通協勤、城市環境衛生維護等管理性崗位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后勤保障類崗位;對創業帶頭人創辦企業給予適當扶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市還將開發以安置大中專畢業生為主的公共就業服務崗位及見習崗位,進一步擴大公益性崗位范圍,積極開發新的就業崗位。

二、公益性崗位的管理

公益性崗位實行分類管理。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并按規定給予補貼,也可根據工作性質和工作時間探索實行小時工資制,工作時間和工資標準由當地確定。事業單位招用的公益性崗位,一律按50%給予補貼。2007年以前企業招用的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到期后不再安置,待省有關新政策出臺后按省規定執行。2009年起對扶持的創業帶頭人創辦的企業根據招用人數按一定比例給予50%的補貼,補貼期限為1年。各用人單位公益性崗位合同到期后按新確定的計劃全部重新申報,經同級勞動保障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報經同級市政府批準。進行公開招聘和使用。

三、公益性崗位指標調整和資金分配的原則

公益性崗位指標調整。按市統計局公布的各縣(市)區城鎮人口總數,結合2007年以前公益性崗位計劃,重新確定公益性崗位的分配指標,使崗位指標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各縣(市)區按市里分配計劃上報數據庫。

公益性崗位資金分配。市里按照指標分配計劃對各縣(市)區下撥公益崗位資金。從2009年上半年起預撥部分資金,年底按計劃指標內實際安排人員具實撥付其余所需資金。各縣(市)區要按市里撥付資金和地方財力可配套資金具實安排符合條件人員,一年一簽勞動合同,按規定支付工資和社會保險補貼。公益崗位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

四、公益性崗位安置對象和認定條件

凡*市行政區域內具有城鎮戶口,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在法定勞動年齡范圍內符合下列11類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在公益性崗位就業。認定條件和程序如下:

(一)零就業家庭:由社區負責對零就業家庭進行登記,街道審核。對認定符合條件的零就業家庭在社區公示7天,并同時公布勞動就業機構監督舉報電話,公示無疑議的報勞動就業機構審核。各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對上報的零就業家庭人員分別與就業數據庫、“4050”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數據庫、失業保險繳費數據庫等相對比,無疑議的予以確認。

(二)“4050”人員:審核本人戶口本、身份證、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原件及復印件。

(三)登記失業人員中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人員: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原件及復印件。

(四)低保戶和低保邊緣戶家庭成員:審核本人戶口本、身份證、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低保證明原件及復印件。

(五)連續失業一年以上且難以就業的失業人員:以數據庫里登記失業一年以上,就業確有困難的為認定對象,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原件及復印件。

(六)處于失業狀態的殘疾人: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殘疾證原件及復印件。

(七)自謀職業軍隊退役人員: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退役證。

(八)縣以上勞動模范: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縣以上勞動模范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九)軍人配偶: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現役軍人證明原件及復印件。

(十)烈屬:審核本人身份證、戶口本、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烈屬證明原件及復印件。

(十一)單親撫養未成年者:撫養子女在16周歲以下,但子女若為大中專在校生的享受此政策至畢業。審核身份證、戶口本、子女大中專院校錄取通知書、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原件及復印件。

上述群體中戶口本與身份證號碼不符的,以公安機關出具證明為準。

五、公益性崗位的申報和招聘錄用

公益性崗位開發實行申報制度。公益性崗位合同到期后,擬開發公益性崗位的單位需要向同級勞動部門申報,內容主要包括申報事由、崗位名稱、崗位數量、工作內容、上崗條件、工資待遇等情況。公益性崗位設崗定員整體應遵循因事設崗、以崗定人、按需定員、總量控制、工作量滿負荷、崗位不交叉不重復、崗位數量限額的原則,科學安排,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的作用。

公益性崗位的招聘錄用由各級勞動就業機構根據上級下達的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計劃,指導用工單位制定招聘簡章,招聘信息,并與用人單位共同組織實施招聘活動。招聘活動應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洽談會的形式進行公開招用,并可根據用人單位崗位需要進行必要的考試、考核。擬安置對象確定后要按其登記的街道、社區由街道、社區在3日內進行調查核實,并將核實后的擬安置錄用人員名單在社區公示5天,公示無疑議由就業機構統一安置到用人單位。被錄用人員須填寫《公益性崗位安排人員個人情況登記表》,同時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人員數據庫由縣(市)區勞動就業機構及時整理匯總,上報市勞動就業局備案。

六、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標準與申領撥付程序

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養老保險補貼采取先繳后補的原則,由勞動就業機構負責核定并發放補貼;醫療保險補貼根據養老保險補貼數據庫的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并繳納70元大病統籌的,由同級財政將補貼資金劃撥到同級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工傷保險由同級勞動就業機構負責統一參保。

事業單位和創業帶頭人創辦企業,社會保險補貼部分經同級勞動保障部門審核確認、財政部門復核后,由同級財政劃撥到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為其參保或發放補貼。

七、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強化管理與監督

(一)加強對公益性崗位管理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把對公益性崗位管理,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市政府成立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副市長王涌翔任組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秦娟、市財政局局長陳世英、市財政局副局長劉學、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占杰任副組長。領導小組負責研究確定全市公益性崗位使用方向、調整分配崗位開發計劃等工作,并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公益性崗位日常管理工作。各縣(市)區政府也要加強領導,成立相應機構。

(二)對公益性崗位實行動態管理。市、縣兩級勞動就業機構要對原有公益性崗位進行清理整頓,對重新安置的公益性崗位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和動態管理。同時,對崗位調整后安置人員是否符合條件、人員上崗情況、工資補貼發放情況及各項補貼支付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檢查。對不符合條件或不按規定支付人員工資和社會保險補貼的,要及時清理、查處,并將指標收回。

(三)各用人單位要切實做好管理工作。各用人單位要按照要求及時報送工資、保險申請等相關材料;要簽定勞動合同,對退休人員及時進行申報;要妥善保管公益性崗位工資、保險、勞動合同等相關資料,建立詳細的人員情況數據庫,按時將人員情況數據庫軟盤報送縣(市)區勞動就業部門。

(四)建立公益性崗位管理責任制度。公益性崗位在審核認定過程中實行簽時簽名制度。對投訴舉報要及時處理,并將處理結果立卷歸檔。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構成失職、違紀違規行為的,按照相關規定追究其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