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水利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02-02 02:05:00

導語:城鄉水利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鄉水利一體化發展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圍繞實現“兩個率先”的戰略目標,從戰略高度合理開發利用和配置及有效保護城鄉水資源,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推進以解決工程性缺水為核心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流域和城鄉水資源一體化管理,推動水務管理,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滿足城鄉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要求,實現我市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思路

我市2007年到2015年具體的水利工作思路為:緊緊圍繞搶抓機遇,加快推進以解決工程性缺水為核心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這一主題;突出抓好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作好項目科學規劃;突出依法行政,強化管理,推進水利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促進我市水資源由粗放調控分散管理向市場配置轉變,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水利建設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水利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結合,蓄引提排節相結合,以蓄節為主;大中小微相結合,以中小為主。初步達到保障全市城鄉經濟發展供水安全、農副產品生產安全、防洪安全和水生態環境治理的目標,促進全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為城市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供水安全保障。

(三)主要工作目標

積極配合省興建黔中水利樞紐工程;2008—2015年積極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興建以魚洞峽水庫等為重點的一批中、小型骨干水利工程項目,逐步配套完善現有水利灌溉設施;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2009年基本解決農村人飲安全;實施病險水庫治理工程,2010年前階段性完成病險水庫治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0年基本解決縣城和鄉鎮缺水問題;力爭2010年建成農村人口人均半畝有效灌溉面積的基礎設施;加強縣城和主要鄉鎮防洪工程建設,2015年前使縣城和主要鄉鎮防洪能力達到國家防洪標準;改善重點水源水質,2010年前使現有供水水源地基本達標,按照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推進流域和城鄉水資源一體化管理,推動水務管理,構筑城鄉協調、重點突出、各具特色的水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二、具體的工程措施

我市計劃2008年至2015年期間積極爭取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國家開發銀行貸款、中央國債等資金新建一批水源工程、人飲安全工程、灌區改造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這些項目覆蓋我市推進城鄉一體化40個重點鄉鎮,計劃總投資29.6億元。

(一)新建水源工程

1.新建城區供水水源。新建烏當魚洞峽、花溪翁崗、小龍灘等3座水庫,解決*城市供水水源短缺的矛盾。目前全市實際總供水規模不能滿足用水需求,經綜合分析現狀缺水量為7389萬立方米/年。開發我市市區內現有的供水水源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新建魚洞峽、翁崗、小龍灘等3座建設條件相對較好的水庫向市區供水,總供水量4002萬立方米/年,可緩解城市近期供水壓力。

2.新建縣城供水水源。新建修文金龍水庫、息烽枧槽溝水庫、開陽白安河水庫等3座水庫,解決修文、息烽、開陽等3個縣城近期供水的需要。

3.新建鄉鎮供水工程。新建清鎮席關、息烽兩岔河、開陽云彎水庫等21座小型水庫以解決我市主要缺水鄉鎮供水的需要。

新建21個供水工程可供水量5916萬立方米/年,興建后基本滿足24個鄉鎮及工礦企業近中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據統計目前我市農村尚有40萬人存在飲水安全隱患。計劃到2009年前按照安全飲水標準,新建蓄、引、提中小型工程和雨水集蓄微型工程在全市各區縣71個鄉鎮400多個村新建一批小型農村飲水工程,解決人飲40萬人,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促進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三)農田灌溉工程

1.新建烏當新桃、花溪大坪、清鎮市大麥西、息烽廖九寨等19座小型水庫,同時對現有灌區進行配套改造,新建一批小型蓄水灌溉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解決農業灌溉問題。

2.積極實施煙水配套工程。根據《*市煙水配套工程規劃》在清鎮市、息烽縣、開陽縣、修文縣的37個鄉鎮煙葉基地投資2.4億元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實施這些項目可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9萬畝,使總灌溉面積由71萬畝增加到100萬畝,使農業人口人均灌溉面積達0.50畝。

(四)水源地保護工程

*市現狀水土流失面積238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烏江沿岸和南明河中上游花溪、松柏山、阿哈等水庫及周邊;貓跳河中上游的紅楓、百花和修文河中上游;息烽河中上游的魚簡河、兩岔河等地帶;洋水河中上游的溫泉、上溝水庫、翁井水庫一帶;魚梁河中上游的中上游一帶。這些水庫及周邊的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供水水源地安全及當地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影響了飲用水源的水質。尤其是紅楓湖、阿哈水庫、翁井水庫等由于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水質惡化加劇。

由于水源地嚴重的水土流失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構成了威脅,治理水土流失、保護水源是確保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條件。計劃2015年前治理面積800平方公里以上,使大部分中度以上、重要的水源地得到有效治理。

三、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加快水務體制改革步伐。要加快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轉變,建立職責明確、運轉協調、權威高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探索出一條適合*市水務一體化管理的路子。

2.科學規劃、全面布局,加快水利前期工作,進一步搞好水利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作好項目儲備,加大前期工作經費的投入力度。

3.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水利建設資金渠道。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體系為主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機制,形成多渠道的水利投資體制,加快水利建設的步伐。按照“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和實行“分級負擔”的原則,在投資上實行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齊上,進一步拓寬資金渠道。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工作,推行縣級報帳制,加強財政性資金的監管,設立專帳管理,確保各級配套資金到位,加強水利工程資金核撥、竣工結算和資金審計工作,不得挪用水利專項資金。

4.加強水利建設管理工作,確保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加強建設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保證。為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有關規定,加強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強化施工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監理制等制度,嚴格工程項目驗收制度。確保建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

5.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確保飲水安全。建立健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監督管理。認真抓好以“兩湖一庫”為重點的水資源的調度工作,確保*市城市飲水安全。

6.加強水政執法工作,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依法行政,加大水利違法行為查處力度,打擊破壞水資源、水工程違法行為,維護正常水事秩序。

7.圍繞“兩個轉變”,推進五化建設,認真搞好防汛抗旱工作。兩個轉變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努力實現工程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洪水資源化、技術現代化和保障社會化,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減輕災害損失,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需要。

8.深化水利改革,改革水利管理體制和機制。認真抓好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效益,逐步形成以市場為主導水價機制,促進水利經濟的發展,使水利工程管理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