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意見
時間:2022-02-03 09:14:00
導語: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與組織領導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有關“構筑和諧社會”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建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因地制宜、分類救助的原則,進一步健全我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制度,建立長效、動態的救助機制與監管機制,實現即時發現、即時救助,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二)組織領導。
建立*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建委、民政局、財政局負責人任副組長,市建設、民政、財政、發改、規劃、國土資源、農辦、殘聯、公安、審計等部門和各區、縣(市)政府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建委);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書長擔任,副主任由市建委、民政局與市財政局負責人擔任,各成員單位設立聯絡員。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實施本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以及考核各區、縣(市)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各區、縣(市)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落實牽頭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布置工作任務。
二、救助對象
凡本市行政區域內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農村家庭,均可獲得住房救助。
(一)不宜實行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戶。
(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無房戶或住房困難戶。住房困難戶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在12平方米以下或住房殘破簡陋、不御寒冷和風雨、不具備基本居住條件的家庭。
(三)因災倒房戶。即因自然災害(含火災)造成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不能居住、或急需搬遷,且無自救能力的受災家庭。
(四)縣級以上政府規定的其他困難家庭。
三、救助方式
根據救助對象住房實際狀況、村鎮總體規劃、建設規劃以及救助對象的意愿,可采取新建、改建、擴建、修繕、置換、租用等方式實施救助。救助住房建設方案經區、縣(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后,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有資質的施工企業或具備相應施工技能的建筑工匠進行施工,確保房屋質量和安全。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也可采取收購可居住的閑置房用于置換危舊房,或通過租金補助的方式,由救助對象就地租用閑置房。
四、救助標準
(一)建筑標準。新建、改建、擴建建筑面積以救助對象實際在冊人口數計算,1人戶一般不超過40平方米,每增加1人可增加20平方米,每戶原則上不超過100平方米。修繕的,按現有住房面積進行。置換、租用的面積,按上述標準掌握。具體標準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
(二)質量標準。以消除各類質量安全隱患為前提,確保救助住房“安全、實用、衛生、經濟”。新建、改建、擴建的救助住房應為一層或兩層磚混結構,設地梁、圈梁、構造柱及縱橫墻拉接,鋪水泥地面,粉刷內外墻,安全實用。修繕住房應鋪設水泥地面,粉刷內外墻,屋頂做防漏防滲處理。閑置房置換應為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
新建、擴建住房所需的宅基地,按有關規定落實。
五、救助程序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按以下程序逐級申報審批:
(一)申請。符合救助條件的家庭按有關要求向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二)評議。村民委員會對收到的救助申請,通過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的方式進行評議,初定救助對象,并在所在村公示7天。經評議符合救助條件的,在簽署意見后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三)審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對上報的申請材料及時進行審核。符合條件的,報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審查結果應在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政務公開欄公示7天。
(四)核準。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上報的申請材料進行匯總復核。對符合救助條件且公示無異議的,核準其享受住房救助的方式及標準,報區、縣(市)領導小組批準后組織實施。
因災倒房戶需實施救助的,其有關資料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救災工作相關規定,及時報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核實。核定后,列為救助對象。
住房救助的申報審批工作要在每年第一季度內完成,當年確定的計劃一般在當年完成。
(五)檔案。各區、縣(市)應按戶建立住房救助檔案。檔案資料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收集整理,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集中保存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落實責任。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將其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為民辦實事的重要議事日程。各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組織有關部門認真做好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的管理工作,加強指導、協調,定期進行工作檢查,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制定救助工作實施意見和監督管理辦法;建立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需求動態數據庫,制訂2007至2010年實施總體計劃;年初制訂當年住房救助實施計劃和實施方案;按季度如實填寫救助工作基本情況統計表,年終對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進行考核和總結。各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落實專人負責,幫助救助對象辦理相關手續,抓好建設質量監督,保質保量完成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各區、縣(市)發改、規劃、國土資源、農辦、殘聯、審計、公安等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同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做好農村住房保障的有關工作。
(二)資金保障和管理。
1.資金保障。農村住房救助資金的來源,實行以財政預算安排為主,按“政府、集體、個人”比例分攤、多種渠道籌措的原則。政府補助資金主要由區、縣(市)和鄉鎮兩級財政負責,其中區、縣(市)級配套補助資金應高于平均每戶2000元。各區、縣(市)和鄉鎮政府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并將財政補助資金列入當年預算。市財政將根據各區、縣(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開展情況,在年度預算額度內給予適當補助,補助標準為平均每戶2000元(淳安縣為平均每戶3000元)。
2.資金管理。省、市級農村住房救助資金,根據年度計劃由省、市財政部門劃撥到區、縣(市)財政部門,由區、縣(市)財政部門將專項資金撥到建設部門集中管理。建設部門應建立專戶,并根據有關規定及時將資金撥付到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統籌使用。不同的救助方式所對應的具體補助標準可根據各區、縣(市)的實際情況確定。依據救助工作的實施情況,市級救助資金可先劃撥50%,經鄉鎮(街道)組織竣工驗收合格后再劃撥剩余資金。如因當年確有未完成項目以致專項資金年終有結余,結余資金可結轉下年度繼續使用。各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救助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確保專款專用。
市建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要根據省有關文件要求,不定期地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實施情況、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實施跟蹤問效,并逐步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對違反本意見規定的,督促有關單位限期整改;情節嚴重的,市財政局停止向區、縣(市)財政部門撥款和收回專項資金,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查處。
3.省、市級補助資金申請和上報。各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初審當年的救助對象情況后及時向市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并提出省、市級補助資金申請。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各區、縣(市)上報材料進行復核,制訂市級補助資金方案,同時按有關要求向省建設廳、民政廳和財政廳提出省級補助資金申請。各區、縣(市)申請省、市級專項資金的時間為每年5月上旬,逾期將不予受理。
(三)工作考核。考核按照區、縣(市)自查、市核查和省抽查的程序實施。區、縣(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對本轄區當年度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自查,并向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考核申請。自查工作應在次年的1月10日前完成。市領導小組辦公室于次年2月對全市的救助工作進行核查,并迎接省建設廳、省民政廳和省財政廳對我市救助工作的抽查。考核內容分為工作部署、組織實施、資金使用、監督管理、工作成效等五個部分。各項考核內容均應有備查資料佐證。考核結果將作為安排次年度市級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專項資金的重要依據。
七、工作要求
(一)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應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下山移民”、“城中村”改造、災后重建、農居建設與重大項目帶動等工作有機結合。
(二)凡列入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項目的房屋僅限于本戶居住,不得用于出租或轉讓等其他用途。凡發現有上述情況的,其救助資金一律予以收回。
(三)各區、縣(市)建設、民政、財政、發改、規劃、國土資源、農辦、殘聯、審計、公安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及時解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認真落實對困難群眾的各項扶持政策,減免相應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嚴禁亂收費,減輕救助對象負擔。新建、擴建住房所需的宅基地,各行政村、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規劃、國土資源部門應給予優先解決。
(四)各區、縣(市)、鄉鎮(街道)政府要整合建設、民政、農辦及殘聯等各部門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的扶持資金,并實施統一救助。
(五)各區、縣(市)政府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標語等形式,大力宣傳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的重要意義,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發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和群眾以捐資、出物、投工等方式開展幫扶和互助。
- 上一篇:公寓建設工作行動計劃
- 下一篇:建筑業發展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