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體育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30 02:42:00

導語:社區文化體育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文化體育建設工作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促進全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鎮(街道)文化體育工作站和村(社區)文體活動室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展公益性文體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基層人民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主要場所,在繁榮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過程中擔負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各鎮(街道)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體育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完善陣地設施、組織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少數地方文體基礎設施落后,文體資源沒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活動內容不夠豐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指導思想是:貫徹落實《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和《全民健身條例》,圍繞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加大政府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工作機制,構建與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文化體育建設新格局。鎮(街道)、村(社區)兩級文體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各類文體資源合理利用,全區文體工作機制逐步理順,文體活動更加豐富活躍,文明程度和群眾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三、加強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主要任務

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以鎮(街道)為主體,以村(社區)為重點,大力推進文體設施和活動場所建設,構建完善的農村文化體育服務網絡。

(一)按照《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全民健身條例》、《江蘇省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文化指標考核辦法》和《農村新五件實事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各鎮(街道)、村(社區)文體設施建設要達到以下標準:

1.各鎮(街道)文化體育工作站應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眾活動的區域,一般不設在鎮(街道)政府辦公場所內,文體站的選址、設計、功能安排等應征得區文體主管部門的同意,具體要求如下:

室內要求:建筑總面積不低于1500平方米,必須設置綜合借閱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播放室、多功能活動室、體育健身房、綜合展覽室、老少活動室、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等7個功能室。

其中,綜合借閱室面積不低于100平方米,需設置藏書、閱覽、電子閱覽、借還島等功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播放室面積不低于100平方米,可兼做電影放映室、培訓室、黨員學習室、遠程教育接收點等,實現資源共享;多功能活動室面積不低于90平方米,兼做舞蹈房,用于排練節目;體育健身房面積一般不低于100平方米,可設置室內乒乓球、健身房、棋牌室等;綜合展覽室可展示本地特色文化,兼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室。

室外要求:室外必須建文體活動廣場,配備健身路徑一套、籃球場(或排球、羽毛球場)一片、室外乒乓臺若干、文體宣傳畫廊一個。

2.村(社區)文體活動室應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眾活動的區域,文體活動室的選址、設計、功能安排等應征得所在鎮(街道)的同意,具體要求如下:

室內要求:建筑總面積不低于150平方米,必須設置綜合借閱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播放室、體育健身房、綜合展覽活動室、老少活動室等5個功能室。

其中,綜合借閱室需設置藏書、閱覽、電子閱覽、借還島等功能,有條件的可預留一定空間;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播放室可兼做電影放映室、培訓室、黨員學習室、遠程教育接收點等,實現資源共享;體育健身房可設置室內乒乓球、健身房、棋牌室等;綜合展覽活動室可展示本地特色文化和開展相關活動。

室外要求:室外必須建面積不低于一片籃球場的文體活動廣場(配備健身路徑一套、籃球或羽毛球場一面、室外乒乓臺若干、文體宣傳畫廊一個)。

各鎮(街道)要堅持功能為主、資源共享的原則,嚴格標準,統籌規劃,保證各類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注重對現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不得重復建設。要提倡與學校現有設施資源共享,實行整體規劃,綜合利用。因鎮(街道)建設規劃需拆除文體站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擇地重建,同時,須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并征得區文化體育主管部門同意,報區政府批準。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在廣場文藝表演的基礎上,組織實施“送演出、送電影、送圖書、送展覽、送健身”下鄉活動。鼓勵創作反映當代群眾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題材文藝作品,倡導文明新風。

(三)著力培育農村特色文化。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民間工藝和民俗表演項目,深化特色鎮(街道)、村(社區)建設,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全面實現“一村(社區)一品”、“一鎮(街道)多品”的特色文體培育目標,力爭每個鎮(街道)建成一個以上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響力的特色文體項目。

(四)開展數字化文體信息服務。發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要與文化設施建設統籌規劃,使各鎮(街道)文化體育工作站和村(社區)文體活動室逐步具備提供數字化文體信息服務的能力。要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網絡,以共建方式發展基層服務點。

(五)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針,健全鎮(街道)、村(社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絡和保護工作機制。各鎮(街道)對轄區內的文物保護負總責,文體站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加強對各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環境和優秀的鄉土建筑。在建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基礎上,積極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研究制定項目保護具體方案。

(六)規范文化市場管理。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加強對文化市場的屬地管理。建立健全鎮(街道)級文化市場管理機構,成立“文化市場管理委員會”,加大執法力度,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協助區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做好文化市場管理及監督工作,積極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門重點打擊演出、娛樂、音像、書刊市場中的各類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

(七)鼓勵發展民辦文體事業。通過民辦公助和政策扶持,鼓勵自辦文體節,使群眾成為文體建設的主體。支持群眾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體育館、游泳館、文化室、圖書室、書場和業余劇團,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

(八)加強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隊伍建設。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文化隊伍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文體站應實行職業資格制度、聘用制、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文體站站長由鎮(街道)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應征求區文化體育行政部門的意見。加強文化隊伍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教育培訓,積極培育業余文體團隊,發展一批業余文體輔導員,充分發揮他們在活躍文體、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文化體育建設的群眾基礎。

四、加強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組織保障

各鎮(街道)要把文化體育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各地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確保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區政府成立推進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協調小組,具體負責全區各鎮(街道)、村(社區)文體建設的組織實施協調工作。區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社會事業局,各鎮(街道)要明確一名領導具體分管負責,并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各鎮(街道)要把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納入總體建設規劃,確保文體設施與新建居民小區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項目竣工后,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會同文化體育主管部門審查建設單位報送的竣工驗收備案文件。

加大對農村文化體育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鎮(街道)、村(社區)文化體育建設的資金比例。文體站的建設、維修、日常運轉和業務活動所需經費,應列入區、鎮(街道)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不得隨意核減或挪用。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經區協調小組綜合考核評估合格的單位,實行以獎代補給予扶持。其中,達到文體設施建設標準的,扶貧村補助3萬,其他村(社區)補助2萬。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對農村文體事業的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