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03 09:51:00
導語:關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農業綜合開發是保護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工作,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的一個重要途徑。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工作實際,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公務員之家
一、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提出的以農田水利建設為基礎、帶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推進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及美麗富饒文明和諧安寧河谷建設的要求,把握“乘勢而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創新機制,強化管理,加大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以改造中低產田土、建設高標準農田為重點,集中力量,推進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速增量,提質增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確保我農業綜合開發再上新臺階。
(二)工作目標。
2010-2012年,土地治理項目財政投入2億元,農民自籌24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21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15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4000萬公斤;新增和改善灌面2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平方公里,農民年人均增收250元。產業化項目財政投入3000萬元,引導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民和農村金融機構投入1億元,扶持龍頭企業補貼項目10個、貼息項目7個、專合組織3個、大中型專用基地建設項目3個,重點支持馬鈴薯、蠶桑、畜牧、果蔬等優勢產業升級和品牌創建,帶動12萬戶農民戶均增收2400元。
(三)基本任務。
圍繞委、政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集中資金辦大事。項目和資金安排側重向糧食主產區集中,向農產品品牌建設基地傾斜,做大做強優質糧食產業,促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和品牌打造,延長產業鏈條,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糧食產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1.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全新增灌面、新增穩產高產農田和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目標,按灌區和流域統一規劃,選擇集中連片、開發潛力大的區域,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堅持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提高建設標準和投資標準,以田間水利和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為重點,建設“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增強項目區綜合生產能力。公務員之家
2.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著力推進規模開發和標準化生產,建設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品牌響亮的優質農產品種養基地。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業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3.有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物資使用效率,積極支持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種養科技水平,努力把項目區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實驗示范區。條件較好的項目區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并發揮應有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4.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金沙江及各主要支流、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搞好生態屏障建設,支持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堅持三個結合,進一步整合資源,不斷提高全農業綜合開發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要自覺將基本任務與全農業發展總體目標結合起來,發揮區域性、綜合性項目資金統一管理的優勢,為全農業上新臺階、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
(一)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經營項目相結合。
緊緊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科學規劃、整合資源、集中投入、統籌安排,按照“依托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扶龍頭”的原則,將土地治理項目區的規劃布局與區域主導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需要有機結合。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項目區建設成為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圍繞土地治理項目區安排產業化經營項目和資金,引導龍頭企業組織帶動農民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促進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帶。同時做好土地治理項目、產業化項目與部門項目之間,中央立項項目和地方項目之間的統籌安排,形成互補優勢。
(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與各類支農資金項目相結合。
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用途寬、投入穩定的優勢,按照“條件具備、農民自愿、政府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參與、組合各種資金建設新農村”的原則,圍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扶持壯大區域主導產業,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要求,引導支農資金統籌支持新農村建設,提升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效果。
(三)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與社會資金相結合。
運用市場手段,創新開發運行機制,處理好政府、市場和農民的關系,合理劃分政府與市場的投入責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財政政策和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補助、貼息等方式,積極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引導他們自覺投資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業綜合開發的積極性。
三、堅持與時俱進,進一步探索創新,實現全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三個轉變”
(一)在項目安排和資金分配上,從穩定存量向積極調整轉變。
突出重點,優勢優先,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建設聚集,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聚集,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優勢特色農業聚集發展。
(二)在開發縣管理上,從保持平衡向優化結構轉變。
要打破開發縣終身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對沒有開發潛力、缺乏開發積極性、有違紀違規行為的開發縣,及時退出開發縣范圍。在國家開發項目縣管理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向上級申請調整開發項目縣,逐步將一些開發潛力大、工作積極性高的縣納入開發縣范圍,使我主要農業縣得到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有效扶持。
(三)在項目和資金管理上,從重制度執行向執行與探索創新并重轉變。
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放大財政資金聚集效應。在項目建后管護落實上有實質性突破,探索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維護的長效機制;探索項目法人責任制的具體實現形式;完善政策措施,逐步解決招投標、監理、自籌資金落實等農業綜合開發實際工作中的難點問題。公務員之家
四、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密切協作配合。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已納入“十大民生工程”進行考核,各縣市人民政府也要把農業綜合開發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領導,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堅持和健全“政府負責,農發辦牽頭,部門配合打總體戰”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機制,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密切協作,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強外部監督,完善內部控制。
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各環節的透明度,以公開為基礎,強化以農民監督為核心的政府、社會、中介機構外部監督,全面推行農民監督員制和竣工造價審計結算制。各級農發辦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分離決策、執行、驗收、評價職責,相互制約,互相監督。
(三)加強資金保障,切實增加投入。
要進一步明確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增長與任務相適應的政策措施,以優良的工作業績爭取中央和省財政的大力支持,力爭中央、省級資金穩中有增。在確保中央和省級項目足額配套上,、縣市財政要按照規定比例將各類項目配套資金列入預算,確保足額落實到位。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安排地方項目,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農業綜合開發中的主體作用,采取競爭選項等有效方式,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自愿為其直接受益的項目建設籌資投勞。改革和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貼息和補助等多種有效形式吸引信貸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
(四)加強資金監管,確保項目實效。
規范項目和資金管理是保證農業綜合開發目標和任務實現的關鍵,要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29號令)的要求,堅持項目和資金統一管理,以資金投入確定項目規模,按項目管理資金,資金采取“綜合因素法”公開公平分配;資金管理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全面實行縣級財政報賬制;資金使用以審定批復的項目實施方案和計劃為準,按規定的開支范圍、內容和標準執行;自覺接受監督,實行年度審計和竣工項目審計,確保資金規范分配、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根據當地農業總體規劃制定中長期規劃,建立項目庫,采取競爭立項的方式擇優選項。項目必須自下而上逐級申報,嚴格按照批復計劃實施工程建設,實行項目責任制、專家評審制、招投標制、大宗材料政府采購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和項目公示制、項目竣工驗收制、建后工程管護責任制,保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選準、建好、生效。
(五)加強隊伍建設,改進工作作風。
要穩定和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機構,充實人員力量,加大對農發辦人員的培訓,建設一支綜合協調能力強、熟悉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農業綜合開發隊伍。各級農發辦要健全管理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努力把每一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好、管理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水平。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農村電網十二五發展工作規劃
- 下一篇:免疫規劃與疾病防治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