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關于開展擴權強縣工作執行建議

時間:2022-06-01 05:04:00

導語:省民政關于開展擴權強縣工作執行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民政關于開展擴權強縣工作執行建議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區)的體制,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現就年—年開展擴權強縣試點提出如下意見。

一、開展擴權強縣試點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第八次黨代會、八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為目標,以擴大經濟管理權限、提高各級行政效率、理順縣級權責關系為重點,明確擴權事項,積極開展試點,為深化縣域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積累經驗,促進全省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擴權原則。堅持“依法合規、責權統一、增強活力、富民強縣”的原則,在保持現有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擴大試點縣(區)經濟管理權限。除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有明確規定的以外,原需經市審批或者管理的經濟事項,原則上改為由試點縣(區)自行審批、管理,報市備案;原需經市審核、報省審批的,原則上改為由試點縣(區)直接報省審批,報市備案。對國務院有關部門文件規定需經市審核、審批的事項,采取市人民政府委托和授權等辦法放權。試點縣(區)取得相應的管理權限后,同時承擔與管理權限相應的責任。

二、擴權強縣試點的選擇范圍

(一)確定試點縣(市、區)的基本依據。1.具備試點基礎。試點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在所在市中相對較好,通過擴權能夠在短期內快速發展。2.具有試點效應。通過下放經濟管理權限,能夠有效帶動人口大縣(市、區)加快發展,并對不同類別縣(市、區)有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3.便于順利推進。試點縣(市、區)只在6個市下轄的縣(市、區)范圍內選擇,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區和民族自治州下轄縣不列入試點。

(二)試點范圍。根據試點縣(市、區)選擇的基本依據,在6個市確定8個試點縣(市、區)。具體是:昆明市石林縣、東川區,曲靖市馬龍縣,玉溪市新平縣、易門縣,普洱市寧洱縣,麗江市永勝縣,臨滄市云縣。

三、擴權強縣試點的發展目標

通過擴權強縣試點工作,在試點縣(區)初步建立起事權與財權對等、權責利一致的縣域經濟管理體制和機制,促進試點縣(區)經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

四、賦予試點縣(區)經濟管理權限的內容

賦予試點縣(區)與市相同的部分經濟管理權限,主要包括計劃直接上報、財政審計直接管理、稅收管理權部分調整、項目直接申報、用地直接報批、資質直接認證、部分價格管理權限下放、統計直接監測等8個方面的管理權限(具體事項見附錄)。今后國家和省賦予試點縣(區)所在市的經濟管理權限,除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有明確規定的,由試點縣(區)直接享有。

五、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組織實施

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由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統一領導,各有關市認真做好經濟管理權限和政策調整后的工作銜接,確保改革試點工作扎實穩步推進。省直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快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農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辦理好擴權事項,并加強對試點縣(區)經濟管理權限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確保試點縣(區)經濟管理權限擴大后不出現管理上的脫節和漏洞。省縣域辦協調組織好業務培訓和指導,提高試點縣(區)政府部門的業務工作水平。試點縣(區)應當以擴大經濟管理權限為契機,增強責任意識和發展意識,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努力為縣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一、計劃直接上報

1.試點縣(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包括各業務部門的專業計劃)直接報省直有關部門,同時抄報所在市有關部門。省直有關部門對試點縣(區)的有關指標直接進行平衡,在所在市名下以“其中”形式列出。

二、財政、審計直接管理

2.試點縣(區)財政體制直接對省財政部門。按照確保既得利益、不擠不占、公平合理的原則處理好省、市和試點縣(區)之間的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收支基數,涉及試點縣(區)的體制上解(補助)、稅收分成及返還、轉移支付、專項撥款補助、企事業上下劃、財政結算等事項由省財政直接對試點縣(區)辦理,資金由省財政部門結算到試點縣(區)。

3.試點縣(區)的預算、決算直接對省財政部門。各試點縣(區)經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的預算、決算以及財政收支旬、月報及調整預算報省財政廳,同時抄報所在市財政局。

4.庫款報解及資金調度管理直接到試點縣(區)。試點縣(區)國庫根據財政體制規定對中央、省報解財政庫款。省財政確定試點縣(區)的資金留解比例,資金調度由省財政直接調撥到試點縣(區)。

5.政府性債務由省財政部門直接監管到試點縣(區)。試點縣(區)舉借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政府貸款、國債轉貸資金和專項再貸款等債務,向省財政部門承諾償還,到期后由省財政結算或者扣款。試點前已發生的政府性債務仍按原來方式進行管理。

6.審計計劃管理。試點縣(區)年度審計項目計劃直接報省審計廳備案;省審計廳授權的項目,試點縣(區)直接向省審計廳申請,省審計廳研究同意后,向試點縣(區)審計局下發授權審計通知書。

7.對試點縣(區)財政決算和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的審計,納入省審計廳的管轄范圍。

8.增加試點縣(區)審計局為審計信息直報點。

9.省審計廳發往各市審計局的文件、資料,增發試點縣(區)審計局。試點縣(區)審計局的文件、資料直接報省審計廳,同時抄報所在市審計局。

三、稅收管理權部分調整

10.企業享受西部大開發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在規定期限內向試點縣(區)稅務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并附送相關材料,屬省級稅務部門審批權限范圍的,由試點縣(區)稅務部門審核后直接報省級稅務部門審批,以后年度由試點縣(區)稅務部門審核確認后執行;屬市級稅務部門審批權限范圍的,由試點縣(區)稅務部門審核、審批,報市級稅務部門備案。

11.試點縣(區)地稅部門直接受理、審核納稅人的資源稅困難減免事項,報縣(區)人民政府審批。

12.試點縣(區)稅務部門受理納稅人(內資企業)處理財產損失時,屬省稅務部門審批權限范圍的,由試點縣(區)稅務部門核實后直接報省稅務部門審批,屬市稅務部門審批權限范圍的,由試點縣(區)級稅務部門審核、審批,報市稅務部門備案。外商投資企業發生的財產損失,由試點縣(區)國稅機關依照有關規定審核確認。

13.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明確規定由省級以上(含省級)稅務部門審批的減免稅等項目,由試點縣(區)稅務部門核實后直接報省級稅務部門。

四、項目直接申報

14.項目備案管理。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享有《省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實施辦法(試行)》所劃定的市投資主管部門的權限。

15.項目核準管理。除需市綜合平衡外部條件和國家、省有明確要求的項目外,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享有《省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實施辦法(試行)》所劃定的市級核準權限;需報送國家和省投資主管部門核準的項目,由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直接向省投資主管部門申報。

16.項目審批管理。除需市綜合平衡外部條件和國家、省有明確要求的項目外,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享有市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權限;需報送國家和省投資主管部門審批的項目,由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直接向省投資主管部門申報并抄報所在市投資主管部門。

17.需申請國家和省資金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由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向省有關部門報送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并抄報所在市有關部門。

18.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以下,符合國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規定的鼓勵類、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由試點縣(區)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同時抄報省和所在市投資主管部門。

19.鼓勵類、允許類項目投資總額在1億美元以下,限制類項目投資總額在5000萬美元以下的,由試點縣(區)審批,所在市商務主管部門發放外商投資企業批準證書。

20.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的鼓勵類內資項目辦理《國家鼓勵類內資項目進口設備免稅確認書》,由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報省有關部門。

21.試點縣(區)申報的省級、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和農業投資項目、財政農業專項項目,由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報省有關部門并抄報所在市有關部門。

22.市審批權限內的小(二)型水庫和水閘控制運行計劃(跨縣級行政區域的除外)、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水利工程規劃同意書(跨縣級行政區域的除外),由試點縣(區)自行審批,報所在市備案。

23.試點縣(區)對行政區域內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文件的審批,除化工、造紙、電鍍、印染、釀造、味精、檸檬酸、酶制劑、酵母等污染較重或者涉及環境敏感區的項目外,享有市級環境保護部門的權限并負責對項目建設和運行的環境保護進行監督管理。審批項目每3個月向省、市環境保護及有關部門備案1次。

24.辦理《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項目確認書》、《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外商投資項目確認書》、《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更新設備技改及配備件證明》,由試點縣(區)有關部門初審后直接報省有關部門,同時抄報所在市投資主管部門。

25.承擔軍糧供應任務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及掛牌國家糧食儲備企業、省級糧食儲備企業基本設施的占用、置換、拆遷、報廢,承擔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的糧庫的所有固定資產的購置、建設、調撥、變賣、報廢、拆除、改用、外借,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批,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直屬糧庫除外。

26.現代糧食物流、倉儲、加工項目,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核。

五、用地、礦產資源開發及森林資源利用直接報批

27.試點縣(區)及其政府所在地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審批和局部修改(調整)的審批,由試點縣(區)人民政府直接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時抄報所在市人民政府備案,不再報所在市人民政府審核。

28.試點縣(區)的礦產資源規劃(含專項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等專項規劃,由試點縣(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直接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同時抄報所在市人民政府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不再報所在市審核。試點縣(區)有關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保護和礦產品運銷、地質環境保護等監督管理工作,直接對省負責。

29.試點縣(區)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在省人民政府下達市年度計劃中單列。

30.試點縣(區)需省人民政府審批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由試點縣(區)政府直接報省人民政府審批,同時抄報所在市人民政府備案,不再報所在市審核。

31.試點縣(區)應當經省級審批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立項和投資預算申報,由試點縣(區)政府有關部門直接報省直有關部門審批。

32.試點縣(區)應當經省、國家批準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由試點縣(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初審后,直接報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33.試點縣(區)森林資源采伐限額等指標由省有關部門單獨審批和下達。

六、資質直接認證

34.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核發所在市權限內的各類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由市發放的證照除外)。主要包括經營性收費、商務、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設、交通、農業、林業、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衛生、文化、新聞出版、體育、旅游、民政、勞動用工、失業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證照。屬省有關部門發放的證照和批準的事項,一律由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向省有關部門報批、核準。

35.二級及二級以下建筑業企業總承包及專業分包資質,工程勘察乙、丙級資質,建筑工程設計乙、丙級資質和其他建設工程設計丙級資質,房地產開發二級、三級資質,工程造價咨詢單位資質,工程監理乙、丙級企業資質等,由試點縣(區)自行審查,直接報省有關部門審批。

36.冠縣(區)行政區劃名的企業符合企業集團條件的向試點縣(區)工商登記機關申請企業集團登記。

37.試點縣(區)有關部門直接向省有關部門申報企業債券發行等直接融資事項。

38.企業申請拍賣經營許可、二手車評估機構許可、省鮮繭收購許可、省繅絲企業生產許可、典當經營許可,由試點縣(區)自行審核,報省商務主管部門審批,抄報所在市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其中典當經營許可由省商務主管部門審核,報商務部審批。

39.市對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權限由試點縣(區)行使。

40.破產企業職工提前退休、困難企業軍轉干部提前退休、破產企業養老保險費欠費核銷由試點縣(區)自行審核后直接報省有關部門審批,報所在市備案。

41.6噸以下鍋爐安裝告知,企業可以掛號信函形式直接向試點縣(區)質監部門告知;6噸以下工業鍋爐司爐工考核發證由試點縣(區)質監部門按照安全技術規范及有關規定進行辦理。

42.省級儲備糧承儲資格認定、中央儲備糧代儲資格受理報批,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批、受理上報。

43.陳化糧購買資格認定,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工商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審核后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批,報省工商管理部門備案。

44.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庫點資格認定,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核。

45.國家、省糧油龍頭企業認定,由試點縣(區)糧食部門直接報省糧食部門審核。

七、部分價格管理權限下放

46.城市供水價格標準授權試點縣(區)制定。

47.建制鎮環境衛生及垃圾清運服務價格,授權試點縣(區)制定。

48.出租車運價,車站、旅游景點車輛停放服務費,授權試點縣(區)制定。

八、統計直接監測

49.加強試點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監測,在市的統計資料時,同時試點縣(區)的主要統計數據,試點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數據仍統計在所在市。

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增強縣級財政實力,切實緩解縣級財政困難,促進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實現富民、富縣的目標,根據省委、省政府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有關決定精神,制定如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和考核獎勵辦法。

一、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

(一)扶持資金

1.考核獎勵資金。加大對各地縣域經濟發展的考核獎勵力度,通過考核獎勵,充分調動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增強責任感。考核獎勵資金屬于財力性補助,應當按照規定專項用于支持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2.專項資金。省財政根據財力、項目規劃及實施情況安排縣域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重點用于縣域重點優勢產業財源項目建設的貸款貼息,以及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配套的基地建設補助。按照“渠道不變、投向不變、綜合投入”的管理機制,將現有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投向縣域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

3.清收借款。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借款清收力度,每年清理收回的財政有償資金借款按照規定比例全部用于支持各地發展縣域經濟。

4.發揮投融資職能。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銀合作,積極推進銀企合作,充分發揮各類政府性投融資擔保公司的職能作用。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或者集合債券,穩步發展創業投資基金等多種融資方式。投融資公司應當切實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益,增強資產流動性,為縣域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

(二)扶持范圍

重點扶持二、三類縣中發展有規劃、產品有市場,既能增加財政稅收,又能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產業和特色項目。

(三)扶持原則

1.分類指導原則。結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規劃,突出優勢和特色,鞏固、改造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植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壯大現代農業和服務業,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2.統籌發展原則。按照主體功能區劃分要求,科學編制發展規劃。著力改善基礎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3.鼓勵發展原則。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發展的要求,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對等,權利與義務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機制,加大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對縣域經濟發展財政目標考核獎勵的力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大力發展非公經濟,鼓勵創新發展機制,發揮非公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

4.突出重點原則。縣域經濟發展應當突出優勢和特點,把發展縣域經濟與新農村建設、興邊富民行動計劃、工業倍增計劃、農業產業化優勢農產品推進工程、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等扶持政策有機結合起來。

(四)扶持方式

按照分類指導原則,根據各縣(市、區)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發展基礎、發展水平的不同狀況,將全省129個縣(市、區)分為3種類型,制定不同政策措施加以引導扶持。

一類縣超前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綜合實力較強,發展質量高,產業結構合理,對全省經濟發展貢獻突出,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引導帶頭作用的縣為一類縣,共35個縣(市、區)。財政政策措施以考核獎勵為主,鼓勵快速發展,超前發展。

二類縣加快發展。有一定發展潛力,加以扶持能夠促進其加快發展的縣為二類縣,共58個縣(市)。財政政策措施以考核獎勵為主,專項扶持為輔,進一步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增強能力,激發活力,促進加快發展。

三類縣跨越發展。發展基礎差,發展難度大,受自然條件限制,發展相對滯后的縣為三類縣,共36個縣。財政政策措施采取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考核獎勵與專項扶持并重的方式,促進跨越發展。

(五)監督管理

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工作的監督管理,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考評力度,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收支完成情況、扶持項目的組織實施情況進行全過程跟蹤問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限期整改,及時按年度兌現財政發展考核獎勵資金。

二、縣域綜合評價考核表彰

每年由省統計局按照《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考核辦法》的規定,對全省129個縣(市、區)進行考評,評選出縣域經濟發展“10強縣”和“20個爭先進位先進縣”。經省縣域辦審核,報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批準的“10強縣”和“20個爭先進位先進縣”,由省人民政府通報表彰。

三、縣域經濟發展財政目標考核獎勵

為了充分調動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積極性,培植地方財源,增強縣級財政實力,按照“不動體制,激活機制,政策激勵,分類指導”的原則,對全省129個縣(市、區)實行財政增收等各項財政目標考核獎勵。

(一)考核獎勵的對象

全省129個縣(市、區)全部納入考核獎勵范圍。

(二)考核獎勵的內容

對各縣(市、區)增加地方一般預算稅收收入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進行考核獎勵,即當年地方一般預算稅收收入超過其所在類縣當年平均增幅的縣,對超過部分給予獎勵。

具體計算方法如:某縣縣域經濟發展財政獎勵資金=〔該縣當年地方一般預算稅收收入—該縣上年地方一般預算稅收收入×(1+該類縣當年地方稅收收入平均增幅)〕×獎勵系數

獎勵系數按3種類型縣分別設定,獎勵系數根據縣域經濟財政發展情況逐年調整。

(三)配套考核的內容

配套考核主要包括財政收支平衡、財政供養人員控制、債務管理,配套考核指標屬于約束性指標和否決性指標,對不能完成相應目標責任的給予一定的懲罰。

1.收支平衡考核。當年出現新增赤字或者滾存赤字超過2000年的,取消當年考核獎勵資格。

2.財政供養人員控制考核。財政供養人員超上年增幅超過2.78%,扣減當年所得獎勵資金的50%。

3.債務管理考核。省財政明確為不得新增債務的縣,債務增加的,取消當年考核獎勵資格。

(四)獎懲資金兌現

1.年度終了,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對當年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并以書面形式上報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同時抄送省財政廳。

2.省財政廳根據總結情況,分別對各縣(市、區)縣域經濟發展財政稅收收入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對財政收支平衡、財政供養人員控制、債務管理等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按照程序報批后兌現獎懲。對財政稅收收入完成較好的給予財力獎勵,對不能完成和控制相應配套考核指標的給予一定的懲罰,獎懲資金在年度財政結算時兌現。

四、本辦法施行中的具體問題由省財政廳負責解釋

五、本辦法自之日起施行

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考核辦法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云發〔2004〕21號),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好字優先、分類指導、科學導向,全面、客觀、公正地對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綜合評價和考核。激勵先進,鼓勵趕超,促強扶弱,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貢獻力量。

二、組織領導

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評價考核工作的組織協調,省級各相關成員單位負責有關數據的初步審核,省統計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綜合評價結果的計算等工作。

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及有關部門組成審查小組,負責對數據進行檢查、核定,對評價結果進行確認,評價結果報省人民政府審定。

三、工作原則

堅持經濟與社會事業統籌發展的原則,體現經濟與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突出經濟考核;堅持全面和重點相結合的原則,體現綜合考評,突出重要工作考核;堅持近期和長遠相兼顧的原則,使考評工作具有前瞻性和正確的導向性,突出各地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實績;堅持科學真實、公正可比的原則,推動和引導縣域經濟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加快發展。

四、考核范圍

考核范圍為全省129個縣(市、區)。其中,一類縣35個縣,二類縣58個縣,三類縣36個縣。

五、指標設置

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考核指標選取經濟發展指標、社會民生發展指標和可持續發展指標3大類,共計25個統計指標。

經濟發展指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非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算內農業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等10項指標。

社會民生發展指標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職工年平均工資、城鎮化率、預算內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預算內衛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每萬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凈脫貧人口數等8項指標。

可持續發展指標為: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量、人口自然增長率、預算內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森林覆蓋率、人均常用耕地面積等7項指標。

六、評價辦法

采取分類指數和綜合指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評價過程是:收集并計算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對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進行同度量處理,形成評價指標的比較值;用各指標的比較值乘相應的權重,得出單項指標的指數;各單項指標指數相加得出分類指數,然后根據經濟發展指數、社會民生發展指數和可持續發展指數加上權重進一步計算得出綜合評價指數。

七、質量控制

考核指標數據統一由各縣(市、區)統計部門采集、整理、審核,填報《縣域經濟綜合評價考核數據報表》。統計部門沒有統計的指標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收集、整理,報當地統計部門審核。

縣(市、區)統計部門應當嚴格審核上報的考核指標數據,簽署審核意見并加蓋公章后,上報州(市)統計部門。

州(市)統計部門負責對所轄縣(市、區)填報的《縣域經濟綜合評價考核數據報表》進行審核,并簽署意見后上報省統計部門。

省縣域經濟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每年組織對各縣(市、區)上報的指標數據進行抽查,抽查縣(市、區)的個數不少于考核總數的1/3。

八、獎勵辦法

考核工作基期年為年,每年公布各縣(市、區)綜合評價綜合實力排序結果,公布考核結果和表彰獎勵時間均為次年的5月底前。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會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排序結果。對綜合考核前10名的縣(市、區)和綜合評價指數排位名次提升較快的20個縣(市、區)進行表彰獎勵,分別授予“省縣域經濟發展10強縣”稱號和“省縣域經濟發展爭先進位先進縣”稱號。

根據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和審定的考核結果,對實績特別突出的縣(市、區)進行獎勵。實行一年一考核,每年進行1次表彰獎勵。

九、考核紀律

參加評價和考核的縣(市、區)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如實填報各項統計數據,嚴禁虛報、瞞報、遲報。如發現弄虛作假,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并取消參評資格;對已獲得榮譽稱號和獎勵的,追回榮譽稱號和獎勵,并嚴肅處理。

在考核年度內,如果縣(市、區)內發生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的特大安全事故、重大群體性事件,取消表彰獎勵資格。

十、本辦法施行中的具體問題由省統計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