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農業生態循環建設的具體意見

時間:2022-06-04 11:16:00

導語:實施農業生態循環建設的具體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農業生態循環建設的具體意見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定,積極爭創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扎實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根據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行動方案》(政辦發〔2010〕161號)精神,特提出本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意義

生態循環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革新,是綜合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論和生態工程學方法,以資源節約利用、產業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通過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實現農業經濟活動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有助于突破我市農業發展環境資源瓶頸制約,有助于協調農業生產、生活與生態關系,有助于推進農業產業融合,拓展農業新空間,完善農業新功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再創我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優勢。

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主攻方向,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統籌城鄉發展為切入點,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平臺,以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和產品供給無害化為主線,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示范區、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為突破口,努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

(二)目標任務:通過五年努力,使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創建成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市,生態循環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方式、技術支撐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農業循環技術和循環模式廣泛推廣應用,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到年,建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5家、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8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40%以上,農產品農藥殘留、畜產品獸藥殘留抽檢合格率達到97%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0%以上;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80%、97%和7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達到95%以上。

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工作重點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要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必須在產業結構、區域布局、要素組合、技術支撐、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管理機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集約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良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

(一)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將生態循環農業理念貫穿于現代都市農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圍繞“一核、兩翼、三心、四區”發展重點,按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融合、功能多元”發展要求,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布局再生能源、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和有機肥加工、廢棄物回收企業,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按照與種植業基地相配套的要求,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實現農牧業互促發展。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產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轉化率。

(二)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技術。加強生態循環農業集成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示范,堅持資源節約與開發、污染控制與治理并舉,重點加強節能減排降耗和循環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著力減少農業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一是有機肥生產和施用技術。根據耕地地力狀況和作物需肥要求,以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的推廣應用為重點,減少肥料過量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到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綠肥播種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商品有機肥推廣面積達到10萬畝。二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加強農作物病蟲物理與生物防治和統防統治,減少農藥投入量。到年,動物防疫率達到100%,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達到90%以上,力爭無松材線蟲病疫點發生。三是設施農業技術。加強節能降耗先進適用農業機具應用,鼓勵發展基質栽培、噴灌滴灌和肥水同灌等設施。到年,全市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76%,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面積達到5萬畝,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萬畝。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技術,到年,新建成太陽能熱水器示范村25個、集熱工程30個、太陽能路燈示范村2個。

(三)大力實施生態高效農作制度創新。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依托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積極探索農牧結合、糧經結合、農機農藝結合等新型高效生態農作模式,加快農作物間作、套作和輪作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試驗推廣,著力提高單位生產能力和產出率。到年,農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年平均增長6%;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74880畝,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2個總面積5萬畝,其中主導產業示范區6個總面積2萬畝,現代農業精品園11個總面積1.1萬畝;主要農產品優質率達到90%;義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建成投入,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四)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充分挖掘農業廢棄物和副產品的利用價值,鼓勵和支持利用農產品加工下腳料開發利用,減少加工流通環節的消耗浪費和廢物排放。積極開展農業投入品包裝物、農膜等集中回收處理工作,促進再生利用,防止損害農業生態環境。積極推進畜禽排泄物從污染治理向資源利用轉變,發展“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能源”的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模式,加大對規模20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處理和利用設施建設的投入,支持沼氣工程“三沼”綜合利用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培育一批養殖場沼氣生態循環模式建設示范區或企業。到年,152家規模在2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的設施治理全面完成,治理率達到75%(不包括泔水豬及200頭以下生豬養殖戶的非設施治理范圍)以上;建成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三沼”綜合利用示范區或企業6處;建設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和有機肥生產企業4家。

(五)大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標準農田以及森林等農業資源,扎實推進“清潔土壤”和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健全農產品安全監控體系,完善三級農產品安全監控網絡,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信息化水平。強化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監管,增加農產品抽檢的品種和頻次。開展重點區域農田環境污染調查,依法查處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落實污染土壤治理責任。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擴大標準化技術覆蓋面和到位率,培育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產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到年,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項目1.3萬畝,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率達到80%以上,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80個,生產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大宗農產品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

(六)大力提升生態環境建設水平。積極打造森林義烏,扎實推進美麗鄉村行動。大力實施“平原綠化”工程,組織開展森林城鎮、森林通道、森林河道建設,深入推進環城生態風景林和闊葉林改造、中幼林撫育工程,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減少農村面源環境污染。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道、厭氧凈化沼氣池等設施建設,強化建成投用設施的維護管理和正常運行。繼續推進清潔養殖,市鎮(街道)所屬水庫全面實施無投飼清潔養殖,積極引導農村集體所屬水域實行無投飼清潔養殖。到年,新增綠化面積2萬畝,新種喬木200萬株,創建森林村莊200個,完成闊葉林改造工程10萬畝、中幼林撫育6萬畝,發展珍貴樹種基地1萬畝;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90%,農村生活污水基礎設施后續維護管理實現全覆蓋;無投飼清潔養殖面積占全市水庫、山塘面積的60%以上,全市所有飲用水源地的水體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以上質量標準。

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副市長任組長,成員由農業、林業、水務、財政、發改、環保、國土、科技、經發等部門組成,統籌協調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各鎮、街道和工業園區管委會相應成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要密切協作,精心組織,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制度,并納入生態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為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二)加強規劃統籌。堅持規劃引導,著眼當前,謀劃長遠,將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作為我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重點內容,編制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專項發展規劃,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確定生態循環農業建設的戰略目標、分階段計劃的重點環節。

(三)加強宣傳引導。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擺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位置,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加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教育,引導基層和農民群眾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和生態價值觀,成為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者和促進者,營造政府積極倡導、農民自覺參與、社會普遍關注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