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加快城中村改建步伐若干意見
時間:2022-10-09 02:33:00
導語:縣加快城中村改建步伐若干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由于縣城總體規劃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城關鎮原農村村民保留下來的集體土地長期缺乏統一、有效的規劃控制和用地管理,使其逐步形成了城市發展的異化物“城中村”。隨著新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優化提升城市環境,顯得猶為緊迫。“城中村”現象也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不盡快扭轉其現狀,不僅將延緩城鄉統籌的進程,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困擾的現代化建設。希望縣委、縣政府在制定“城中村”改造總體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盡快修訂和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學習和引進外地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積累下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率先推出一批“城中村”改造范圍內的土地進行“招、拍、掛”,并以次作為試點,積極推動“城中村”改造的步伐。本提案以平邑鎮為背景,探討“城中村”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城中村”改造的建議。
一、“城中村”現狀
城關鎮轄區內共有18個“城中村”,這些“城中村”違章建筑普遍存在,土地資產流失嚴重,居住環境極差、公用基礎設施薄弱、人口構成多元化、治安狀況堪憂、計劃生育難、火災隱患大、村民綜合素質、轉變生活習慣跟不上等等。以上這些都是城市管理和新建設必須根治的問題,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從源頭上治理臟、亂、差,是建設和長遠發展的一個根本性措施。
二、“城中村”改造面臨的問題
(一)拆遷補償問題
1、違章建筑的認定問題。“城中村”違章建筑具有普遍性,若承認其合法,給予相應補償,必然引發新的違章建筑浪潮,加大城市管理難度和增加拆遷成本;若認定其違法,則強制拆遷難度大,必然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2、拆遷補償模式問題。根據調查,大部分村民樂意接受異地安置或回遷安置,不愿接受貨幣補償,這給開發“城中村”帶來巨大的改造成本和風險,令開發商望而卻步,對參與“城中村”改造失去積極性。
(二)村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是廣大農民最大的后顧之憂,如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給失地農民一顆“定心丸”,是能否完成好“城中村”改造的關鍵。
(三)“城中村”改造操作模式需進一步探討。“城中村”改造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誰主導改造,如何操作還需進一步探討。
(四)相關政策措施不完善。“城中村”改造后的供地模式、規劃設計要求等相關政策不完善,使得“城中村”改造沒有明確的目標,不能很好地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
三、“城中村”改造的幾點建議
(一)政府主導,做好拆遷補償。
1、對違章建筑只給予補助,體現違章無利可圖。由于“城中村”違章建筑具有普遍性,可兼顧拆遷成本和維護社會穩定,體現有法必依的原則,對違章建筑只給予補助,補助額不大于建筑物成本。
2、加強異地安置與貨幣補償相結合的拆遷補償模式的研究。把外地“城中村”改造的先進經驗和實際做法揉和到具體操作過程當中去,積極加強對各種補償模式的研究,對“城中村”的改造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建立健全針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針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
1、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費用支配機制。征地補償費應作為農民養老的主要保障,可將此部分資金實行多元化投資,用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其他合理的投資,確保資產增值。
2、建立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尚未立法,各項制度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建立失地農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其資金籌措可以按國家、集體、個人都出一點的思路進行解決,初步建立起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3、就業是失地農民最好的保障。聯合有關部門,有針對性的建立教育培訓保障機制,重視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加大以職業技術、崗位技能為重點的就業培訓,提高失地青壯年農民轉崗就業能力,建立多層面的縣、鄉(鎮)、村三級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網絡體系,使失地農民充分就業。這既提高了村民綜合素質,又保證了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三)積極探索“城中村”改造操作的新模式。
“城中村”改造應以政府主導,統一規劃設計,以市場運作為主要模式,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不斷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新辦法。
(四)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盡快對現有的18個“城中村”進行調查摸底,根據各村實際制定并上報中長遠拆遷計劃和年度拆遷計劃,對那些基本條件已經成熟的村,要盡快修訂建設規劃并呈請專家團會審。詳細研究“城中村”改造后的供地模式、規劃設計要求等相關政策,使政策明朗化。引導房地產市場參與積極競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為“城中村”改造提供資源保障。
- 上一篇:酒店服務員實習工作鑒定
- 下一篇:教育局個人就職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