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系統職業培訓意見

時間:2022-02-06 01:05:00

導語:勞動系統職業培訓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系統職業培訓意見

一、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

堅持初始培訓以政府為主。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城鄉統籌、就業導向、技能為本、終身培訓”原則。提升培訓以企業為主的職業培訓思路。讓職業培訓貫穿勞動者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加快實現培訓對象的全覆蓋,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和“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目標,為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幫助更多的勞動者掌握和提高職業技能。認真落實勞動預備制培訓。擴大招生規模,支持職業學校調整專業結構。引導和鼓勵初、高中畢業生更多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大力開展創業培訓,鼓勵有創業要求和培訓愿望、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城鄉勞動者參加創業培訓,根據不同培訓對象的特點,重點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和企業經營管理培訓,通過案例剖析、考察觀摩、企業家現身說法等方式,提高創業者的創業能力。同時,強化創業培訓扶持政策與服務手段的銜接,健全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相結合的工作體系,提高創業成功率。

重在突出實效。要結合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職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廣泛開展在崗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的技能提升培訓,建立在崗職工特別是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的長效機制。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要切實做到依據崗位需求。通過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加快提升企業在崗職工的技能水平。同時,創造條件每年在籍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外省市組織開展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活動。

二、搶抓發展機遇。

建立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逐步構建和完善以企業崗位提升培訓為主體、職業院校培養為基礎、各類培訓機構參與、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有機結合的社會化、開放式職業培訓體系,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增強職業培訓能力。統籌利用各類職業培訓資源。暢通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需要。堅持高端引領,緊緊抓住地震災后發展振興規劃、技工學校基礎職業能力建設、十二五”技校規劃等項目實施的重要機遇。深化技工學校改革。明確功能定位,促進內涵發展,推進實現職業學校和技校招生平等,突出職業學校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層次,加快推進在建設一所技師學院。加強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審批、指導和管理,規范辦學行為,拓展專業設置,增強培訓能力。

充分發揮技工學校、中職學校以及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各自的優勢。評估確定和建設一批職業培訓機構作為職業培訓實訓基地。此基礎上提升改造2-3所公共實訓基地。加強職業培訓基地建設。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三、圍繞市場需求。

認真研究職業培訓發展的過程和細節。以技能為根本,適應職業培訓發展的市場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創新職業培訓模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行就業導向的培訓模式,引導職業學校、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面向有就業要求和培訓愿望的城鄉勞動者,根據就業市場需求、根據企業崗位實際需要、根據產業發展對后備技能人才的要求大力組織開展訂單培訓、定崗培訓、定向培訓。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工種)科學確定培訓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完善定點培訓機構認定和管理辦法。組織專家現場評估、擇優認定職業培訓機構并向社會公示。嚴格執行開班申請、過程檢查、結業審核三項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補貼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保證符合條件的各類培訓機構、企業平等參與。堅持由人社、就業、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強化培訓過程監督,堅持就業培訓結業考核實操(應會)抽查制度和電話回訪制度,確保培訓工作實施到位,著力提高培訓質量。建立健全培訓補貼資金與培訓成本、培訓質量、就業效果掛鉤的績效評估機制,制訂職業培訓質量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統一培訓考核指標、考核程序和考核辦法,實現對培訓工作的全程監管。

打造“廣建工”廣電工”廣核電安裝工”昭化妹”汽車維修工”等特色培訓品牌和“百花石刻”劍門豆腐”等地方培訓品牌。積極促進培訓與就業的有機結合,突出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并對農村從事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人員開展實用技術、市場營銷以及經濟信息、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結合我市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實際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實際。推動職業培訓的科學發展。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四、適應經濟結構轉型要求。

完善評價使用制度。完善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制度,進一步健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強化激勵保障措施。進一步突破年齡、資歷身份和比例限制。指導企業結合國家職業標準和企業崗位要求,積極推進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

繼續在職業院校中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制度。清理整頓職業技能鑒定秩序。提高鑒定質量,切實加強職業技能鑒定。規范鑒定管理。為勞動者提供及時、方便、快捷的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在職業培訓中的引導作用。制定《市職業技能競賽管理辦法》規范我市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選擇技術含量高、通用性廣、從業人員多、社會影響大的職業廣泛開展多層次的示范性職業技能競賽,充分發揮技能競賽在技能人才培養、選拔中的積極作用。

探索建立社會化、企業、院校等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機制。為勞動者實現就業、穩定就業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鋪平道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加大力度培養、評價高級工和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為我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五、適應擴大培訓規模需要。

確保職業培訓資金充足到位。按照同一地區、同一工種、補貼標準相同的原則。以職業資格培訓期限為基礎,根據我市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技能人才相對匱乏的實際。根據培訓工種技能的難易程度。科學合理地確定培訓補貼標準。堅持培訓補貼資金誰審批誰負責和集體會審制度,認真落實補貼培訓(鑒定)機構、直補個人、直補企業等靈活多樣的職業培訓補貼方式,用好職業培訓補貼,努力提高就業培訓資金的使用績效。嚴格培訓補貼資金申領、撥付程序,加強培訓資金監管。加強培訓補貼資金的內部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嚴肅查處套取培訓補貼資金的行為,杜絕騙取、套取、挪用培訓補貼資金等問題的發生。

逐步提高職業培訓支出比重。有條件的地區要安排專門資金對職業培訓實訓基地(包括設施設備)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示范性職業技能競賽,各縣區政府要調整就業專項資金支出結構。緊缺高技能人才培訓項目。優秀技能人才評選表彰活動以及培訓教材編研、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教研等工作給予支持。按規定從城市教育附加費中足額安排經費用于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平臺建設,重點支持高技能人才培養及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建設。

職工教育經費的60%以上應該用于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督促企業落實到位。對自身沒有能力開展職工培訓以及未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的企業,督促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并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企業職工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所需費用從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每年抽取一定數量的規模以上企業開展職工教育經費提取專項檢查。可申報政府依法對其職工教育經費實行統籌,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統一組織開展培訓服務。

六、加強組織領導。

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工作是促進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解決就業矛盾的根本措施,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實施就業優先發展戰略。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人才強市的客觀要求,更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化”互動發展的有效手段。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職業培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重視和加強職業培訓工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籌協調。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要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發改、財政、教育、科技、建設、農業、扶貧以及工青婦等有關部門、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職業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共同推動職業培訓工作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充分運用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于加強職業培訓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技能成才、技能就業和成功創業的典型事跡,宣傳優秀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在職業培訓方面的特色做法和顯著成效,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