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02-07 11:19:00

導語:貧困地區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發展工作意見

年被列入新一輪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自年被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縣后。經過近年的扶貧開發,縣扶貧開發工作穩步推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大為改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新時期下,扶貧開發工作已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扶貧工作的重大改革也為我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下面,就如何提高縣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談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近十年扶貧開發取得的主要成績

縣按照“一體兩翼”發展模式,年以來。切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認真實施扶貧項目,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支柱產業逐步形成,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626元,1群眾收入穩定增長。年底。比年凈增1214元;貧困人口為10.51萬人,比年減少4萬余人,5萬余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縣不斷加大財政、信貸扶貧資金投入,2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近年來。貧困地區交通、水利、基本農田、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施“通達”工程項目151個村、590.6公里,省計劃村級公路維修項目170個、375公里;完成人畜飲水項目37個,解決飲水困難群眾4.5萬余人;改造鄉鎮衛生院、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其它基礎設施項目54個,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加大以茶葉開發為重點的農業產業扶貧開發力度,3產業開發初具規模。實施產業開發扶貧項目185個。新開、低改經濟林1.5萬余畝;加快發展以肉牛、生豬、山羊為重點的畜牧養殖業,累計發展養殖業1.2萬余頭(只)幫扶科技示范村5個、扶持種養大戶250戶。加強生態能源建設,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52萬元,建成沼汽池2100口。

縣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需求為導向,4農民素質有效提高。實施“雨露”計劃以來。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務工崗位技能培訓、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共完成勞動力轉移培訓2458人、安置就業2458人,完成實用技術培訓1.1萬人,科技下鄉85次、發放農村實用技術資料手冊2萬余冊,有效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二、下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面臨有利條件和機遇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黨的十七屆中全會提出的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對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將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近幾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繼續加大對扶貧攻堅縣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護農、扶農、強農的政策,綜合反映出當前國家財力向農村傾斜,多種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匯聚的大好形勢,這為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綜合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過去十年扶貧政策讓貧困群眾得到很多實惠和發展,1新的扶貧綱要出臺。這些政策在未來十年將繼續延續,而且有所加強。近期,各級扶貧部門做了大量的調研,為扶貧政策體系調整和加強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央審議了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一系列有利于下階段扶貧工作的政策、措施即將出臺,這將為扶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必將為貧困地區的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特別是即將實施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重點扶持政策,以及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山區的特別扶持措施,都將為貧困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帶來了強大推力。近些年縣委縣政府突出“四個加快”發展重點,2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奮力后發趕超,水電、礦產和林農產品加工三大支柱工業支撐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8億元、財政總收入7.62億元,工業產值達到億元,全市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官莊、等一批農村小城鎮建設已具特色和規模。縣域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為扶持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動力,涉農支出在一般財政預算支出中比例達到40%全面帶動了縣貧困地區的發展,也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帶來了強大動力。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是組織領導有保障。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3過去十年扶貧成效。及時成立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建立了幫扶責任制度,實行縣團領導包片、縣直部門包鄉、鄉鎮黨員干部包村到戶的三級扶貧開發機制,進一步了強化了領導、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各鄉(鎮)也成立了由一把手負總責,配備1-3名專職或兼職的扶貧專干的扶貧開發工作小組,切實保障了扶貧工作扎實推進。二是體制機制更順暢。十年的扶貧開發工作,創造和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不斷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了扶貧開發瞄準機制,職能部門切實加強和完善了扶貧機構各項制度建設,扶貧開發項目效益逐步顯現,扶貧專項資金管理更為規范,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長遠保障。三是扶貧隊伍添力量。始終注重加強扶貧開發隊伍建設,培養了一批熟政策、懂業務、勤奉獻的扶貧骨干隊伍,明確了縣扶貧辦作為全縣扶貧開發的綜合協調機構,積極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確保了扶貧開發工作正常開展。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扶貧開發工作關乎國計民生。國家十分重視,4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各級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視,人力、財力、物力上也積極給予配套保障。盡管我縣地方財政困難,但給予扶貧投入的配套資金也在逐步增加,動員社會參與扶貧事業更加廣泛,大扶貧格局更加鞏固,扶貧的雙輪驅動政策效益更加顯現,這些都為下階段扶貧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作用。新時期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走向市場,5產業發展不斷加快。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解決收入不穩定、不可靠的問題。過去那種給錢給物的作法,很難鞏固建整扶貧成果,農民收入也很難提高,產業化扶貧是已成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徑。近幾年,縣立足資源優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初步形成了茶葉、油茶、水產品、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水電、礦產品加工、農林產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新型旅游產業不斷升溫。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加快,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產業化扶貧項目的立項、培育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作用。

三、扶貧開發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農村貧困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但是由于特殊的縣情,縣農村面臨的貧困問題仍然嚴重,近年來,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支撐能力不強,農民技能素質底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扶貧開發工作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縣還有貧困人口10.51萬人,1貧困問題仍然突出。一是貧困面大。截至年底。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0.6%,如果國家提高貧困標準,這個數額還會更多。二是貧困程度深。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元,分別只有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70%農民人均純收入2626元,分別只有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44%和47%三是貧困群體特殊。全縣有移民人口14萬余人,全國人口和實物搬遷指數最大的縣。移民搬遷后,導致大量生產資料喪失,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條件極度落后,貧困現象十分突出,縣貧困人口的主體。

通過實施扶貧開發,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近年來。縣農村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目前農村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一是交通條件落后。全縣公路密度只有48.94公里/100平方公里,連接縣外的大通道只有一高速(常吉高速)一國道(319國道)還有近30個村沒有通公路,交通設施落后成為制約發展一大“攔路虎”二是供電設施落后。農村電網改造面只有45%供電能力不足,農村群眾用電難、用電貴的現象比較普遍。三是群眾飲水困難。全縣有403個村、29.8萬人存在飲水困難,分別占全縣的86.5%45.8%四是群眾就醫困難。由于鄉鎮衛生院設備落后、村衛生所建造不全,且條件有限,絕大多數農民群眾就醫存在困難。

縣的農業優勢產業主要有茶葉、水產品、生豬等,3農村產業支撐能力不強。一是規模不大。目前。其中茶葉面積3.8萬畝、網箱養魚3萬口,年出欄生豬32.9萬頭,總量不大,人均占有量少。二是布局不合理。縣的農業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鄉鎮,其中茶葉主要分布在官莊等4個鄉鎮,網箱養殖主要分布在陳家灘等2個鄉鎮,大多數鄉鎮產業發展程度不高。三是結構不理想。有茶葉、水產品、生豬等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種養大戶,其中茶葉種植大戶的茶園面積達到9824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2.7%水產品養殖大戶的網箱養殖達到1萬口,占全縣網箱總數的33.3%生豬養殖大戶的生豬養殖量達到13.16萬頭,占全縣年生豬出欄量的40%大多數農民缺乏產業的有力支撐。

全縣山地面積686萬畝,4因災致貧現象十分突出。自然條件惡劣。占全縣總面積的78.1%人均稻田面積1.05畝,特別是庫區10萬移民人均稻田面積不足0.3畝。地質結構特殊,庫區常年高位蓄水,洪澇、地質災害頻繁,十年九災”省防汛工作重點縣。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縣十年間共發生洪澇地質災害30多次,農村基礎設施和群眾財產損失巨大,因災致貧現象十分突出。

縣先后實施了三輪“整村推進”工作,其中第一輪完成51個“整村推進”村,第二輪完成47個“整村推進”村,第三輪完成30個“整村推進”村,5整村推進”有待加強。縣有208個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年。目前還有80個貧困村沒有實施“整村推進”工作。同時,由于貧困村基礎薄弱,加上財政扶貧資金不足,已實施“整村推進”128個村,尚未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6農民素質亟待提高。縣有農村勞動力30余萬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以上文化不到12%現有的務農人員中,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擁有農業生產一技之長的只占20%;10萬多外出務工人員中,參加過就業培訓的不足1萬人。農民素質不高,制約了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四、扶貧開發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第一。夯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基礎。脫貧致富,基礎設施建設要先行。建議中央把大力改變農村基本條件作為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著力點,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大投資力度。一是應保證國家財政每年用于扶貧的專項資金遞增幅度不低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二是國家在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的總投資中,應劃出一部分投資專項,集中投向貧困地區農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利設施、電網線路、危房改造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三是針對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實際情況,國家應適度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標準,并免除重點貧困縣的扶貧項目配套資金,以緩解貧困地區的資金壓力。

加大產業扶貧開發力度,第二。提高貧困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脫貧致富,產業化扶貧是關鍵。要努力把產業扶貧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探索變“輸血”為“造血”產業扶貧開發新路子,切實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一是要依托資源優勢,確立產業定位。要立足基本縣情抓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項目。二是要依托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本地特色產業優勢,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路子,不斷擴大縣域經濟規模,形成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結合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統一制定項目實施計劃。明確開發目標、建設內容、政策措施和資金來源,形成產業、項目、資金統一協調的開發機制。三是依托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重點培育有一定規模、高起點、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組織形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通過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引導龍頭企業和貧困戶形成產、加、銷利益共同體,使更多的貧困戶步入產業化經營的軌道,來增加農民收入。四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業效益。把科技推廣應用貫穿于產業化扶貧的始終,用科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科技型龍頭企業;堅持狠抓農民綜合素質科技培訓。

加強就業服務引導,第三。搭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平臺。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堅持勞務輸出的戰略取向,專門建立貧困地區農民就業創業指導機構,進一步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素質;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企業拓展渠道,挖掘潛力,吸收更多的貧困農民到企業務工;千方百計支持引導貧困農民就地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務農就業收益,促進和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逐步加大“農轉非”力度,擴大城鎮建設,讓有技能的農民進城定居,并從戶籍、購房等方面予以優惠。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第四。努力推動扶貧開發。貧困地區往往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觀念比較保守,要加大農村改革的宣傳力度,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不斷明確脫貧致富新路子。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保護、激勵、調動貧困地區農村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積極引導人才下鄉、資金下鄉和扶貧項目下鄉、加速城市超市和連銷店向貧困農村延伸,為方便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素質,健全鄉村服務,為全面實現脫貧致富提供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