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養老問題工作意見
時間:2022-02-15 10:12:00
導語:地方養老問題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水平,滿足廣大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根據省、杭州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推進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養老問題是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重大問題,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近年來,我市老齡化、高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空巢老人和家庭小型化的比例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問題日趨突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是當前形勢的迫切需要,是一項具有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生活富裕、生命陽光”和諧新的重要體現,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我市養老事業加快發展。
(二)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結合我市老年人口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按照“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以自主養老為基礎、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絡,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層次多樣化、服務方式社會化、服務隊伍專業化,運行機制順暢、服務品質優良、監督管理到位、可持續發展的養老服務體系,努力實現“老有善養”。
(三)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確保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年人首先得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依照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積極拓展服務對象,適時、適度提高老年人整體養老福利水平。
堅持完善體系。始終堅持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公辦養老與民辦養老、城市養老與農村養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四個并舉”,加快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
堅持創新體制。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事業和產業、個人和組織、有償和志愿“四種關系”,勇于突破、不斷創新,加快養老服務事業發展。
堅持整合資源。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程度整合資源,做到統籌兼顧,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共同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四)主要目標。
到2012年底,全市完成敬老院整合及改造提升,形成12所區域性敬老院,每個敬老院床位最低不少于60張,新(擴)建敬老院床位不少于100張。
到2013年底,建立健全市、鄉鎮兩級為老服務專門機構;城市社區及農村行政村全部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全市實現城鄉居家養老全覆蓋;市社會福利中心養老床位達到城區老年人口的4%以上;全市享受機構養老服務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3.3%以上。
到2015年底,全市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占全部床位數的比重力爭達到50%。全市實現“9073”養老格局,即老年人口中,以社區為依托、社會化服務為協助的自主居家養老占90%;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占7%;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的占3%。
二、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
(五)認真規劃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布局。按照養老體系建設的方針,結合我市老年人口發展速度和養老服務需求狀況,依照功能定位和醫療介入程度的不同,適時編制切實可行、具有前瞻性的市、鎮二級近期、中長期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布局規劃,實現養老服務機構規劃建設的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功能分類。積極鼓勵發展一般照顧型、護理照顧型養老服務機構以及老年康復、護理和臨終關懷醫院。
(六)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的用地用房保障。在符合規劃的基礎上,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中安排相應的用地指標,保障用于本市老年人養老的機構建設用地,對福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采取行政劃撥方式供地;對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采取招拍掛出讓或租賃方式供地,按工業項目用地前期報批的相關程序操作。要因地制宜,充分盤活村、社區閑置房屋資源優先用于供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保障社區養老服務事業開展。
(七)推進區域性敬老院建設。積極貫徹落實《關于加強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機構整合提升的實施意見》(富政辦〔2010〕84號),通過改擴建工程,實現敬老院向區域性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轉變。被撤并鄉鎮的敬老院原則上保留現有床位,用于當地養老服務,允許所在鄉鎮政府以公建民營形式出租給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事業。
(八)加大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扶持。
1.對養老服務機構實施稅費減免政策。
(1)養老服務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燃料、燃氣、熱汽)等與居民用戶實行同價,并免收相應的配套費(其中燃氣配套費按現行收費標準的三分之二收?。?。
(2)免收養老服務機構電話、有線(數字)電視、寬帶互聯網一次性接入費。減半收取養老服務機構通信費(國內固定電話)、視聽費、數字電視機頂盒購置費。
(3)減半收取養老服務機構工程定額測定費、白蟻防治費、綠化費、供水工程建設資金、城鎮垃圾處理費。
(4)免收福利性、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企業所得稅。對養老院類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免征營業稅,對各類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免征自用房產、土地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養老服務機構繳納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確有困難的,報經稅務部門批準,可予以減免。
(5)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市政府及其部門,用于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向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的捐贈,通過慈善總會等機構的,可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予以全額扣除。
2.對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提供財政補助。對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機構建設的補助。經核定批準投入使用的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用房自建的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50張(含)以上,每張養老床位給予一次性3000元補助。床位數50張以內的,每張養老床位給予一次性1500元補助。租用養老用房且租期5年(含)以上的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50張(含)以上的,分5年給予補助,每年每張床位給予500元補助,床位數在50張以內的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分5年補助,每年每張床位給予300元補助。
3.加大對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接收入住五保、低保、高齡、重度殘疾等特殊困難老人的補助。對接收本市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入住的,在供養資金和生活救助款的基礎上再給予每人每月100元的寄養補助。對接收本市低保、重度殘疾老人、高齡老人入住的,在生活救助和生活補助的基礎上再給予每人每月75元的寄養補助。對接收本市其他老人入住的,給予每人每月25元的寄養補助。
4.降低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準入門檻?;I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注冊資金為每張床位不低于2000元,總注冊資金不低于10萬元。
5.加大對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機構公助力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在扣除辦院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院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
6.完善與養老服務事業緊密關聯的社會保險制度。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推出商業性的老年護理保險產品,鼓勵集中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參加商業保險公司推出的老年意外傷害保險,由市財政按保險金額的1/3給予補助。
7.建立養老服務建設基金。由市、鎮二級財政、福利彩票公益金、福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積累資金按一定比例出資建立養老服務建設基金,交銀行托管,主要用于幫助解決用房自建的社會辦養老服務機構創辦初期的資金困難,對其額度不超過總投資30%的貸款給予3年銀行貸款利息補助。鼓勵企業對養老服務建設基金進行捐贈,對捐贈企業,其捐贈資金按企業所得稅相關規定給予稅前扣除。
三、規范養老服務機構服務管理和監督工作
(九)規范養老服務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規范國辦養老機構事業單位管理審批工作,敬老院要按照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的管理模式,做好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有關工作。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應取得民政部門開業許可,并通過民非登記或工商登記,對30張床位以下的社區托老所、養老機構采取社區服務業登記,相關部門每年定期開展年檢年審工作。
(十)規范養老服務機構服務價格定價機制。福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收費標準按照補償成本的原則確定,并逐步與市場接軌。具體標準由市發改部門核準,財政、民政部門備案。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應開展自主經營,其收費標準應按保本微利的原則制定,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收費實行政府調價制,原則上應制定適用于本市老年人住養的收費標準,制定標準應由市民政部門參與,市發改部門核準;營利性養老機構其收費標準可根據設施條件、服務項目等自主定價,并報市發改、財政、民政等部門備案。
(十一)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需求評估體系。為保證社會福利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應逐步建立國辦養老服務機構入住對象評估準入機制,所有政府資助的養老項目和補助對象均須進行服務質量和養老需求評估,根據評估情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幫助。國辦養老服務機構原則上為戶籍在本市行政區域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對經評估暫不符合享受國辦養老服務機構入住條件的老年人,根據評估狀況提供相應的居家養老服務和其他機構養老服務。
(十二)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運營的監督管理。
1.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舉。市民政部門建立和實施養老服務機構認證、評級、年檢制度,監督養老服務機構落實設置標準、服務規范、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尤其是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及服務費用收支情況的日常監督和年度檢查,實現機構的合理布局、公平競爭和有序發展。積極推行養老服務機構IS09001質量體系認證,對通過認證的養老服務機構給予一次性獎勵補助。
2.鼓勵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經規劃批準臨時改變建筑使用功能從事非營利性養老服務的,暫不征收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價。企業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用地和房產,由市民政、建設、國土、規劃、消防等部門進行聯合審批,審批通過后按市政府有關規定變更使用功能;租用非民用房,改造后用于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應先報市民政、建設、國土、規劃等部門備案,符合消防安全標準的房屋,5年內可暫不予辦理土地和房產功能變更手續,滿5年后繼續用于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可由產權人按有關規定辦理使用功能變更手續。
3.加強批后監管。嚴禁以辦養老服務機構為名變相進行房地產開發;嚴禁改變養老服務機構的養老服務性質;嚴禁擅自改變養老服務機構服務設施的用途;嚴禁出售、出借養老服務設施;嚴禁在養老服務場所開展與養老服務無關的其他業務。對違反上述規定的,由市規劃、建設、國土、民政等部門依法給予嚴肅查處,各級財政收回各項補助資金,并由相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四、穩步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十三)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以改善居家老年人生活環境,滿足居家老年人生活需求,切實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強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網點建設,在保障全市城鄉居家養老全覆蓋的基礎上,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社區托老、老年食堂、居家服務等功能多樣的社會化服務,并逐步從政府主導推進為主向社會參與社會化管理為主轉變。
(十四)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對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中介組織、家庭服務行業,在取得社區服務業執業資格后,給予相應的獎勵補助。
(十五)保障“星光老年之家”正常運行?!靶枪饫夏曛摇笔菍嵤┚蛹茵B老服務的內容之一,應切實加大資源整合、資源共享力度,對具備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體活動、教育學習等基本養老功能的“星光老年之家”進行整合,增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牌子,給予開展養老服務工作日常運行經費的補助,補助標準不低于杭州市標準。
五、培育創新養老產業和探索養老新模式
(十六)積極支持和鼓勵市場參與老年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養老產業,促進養老市場的完善和繁榮,通過老年產業和養老基地建設,促進我市城鄉統籌發展,帶動制造、服務、旅游、醫療、保健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引導企業開發、生產和經營老年產品,重點開發老年人及其家庭、養老服務機構迫切需要的老年護理用品、康復用品和自助用品。鼓勵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開發老年旅游和養老市場,打造優質品牌,滿足迅速增長的老年旅游和養老需求。
在立足服務本市老年人的基礎上,結合運動休閑之城的特色定位,依托當前“大杭州”的城市發展戰略,利用杭州城市郊區公交一體化和農家樂發展的有利時機,吸引異地養老、養老療養和養老旅游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養老產業基地。
(十七)加強國辦養老服務機構體制改革與創新。要加快推進國辦養老服務機構改革,通過競爭上崗、優化組合、績效考核等方式,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市場化運行機制。在重點解決特定對象養老需求的基礎上,國辦養老服務機構可以向社會公眾提供養老服務,從單純的供養向生活照料、醫療、教育、娛樂、康復等一體化經營模式轉變,實現“以院養院”,減輕政府負擔。鞏固提高國辦福利性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國辦養老服務機構改革。國辦養老服務機構中,除福利性、示范性、指導性機構外,其余機構及服務設施經營權可以通過承包、租賃、委托經營、合營、參股以及出讓等方式轉給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以及外資等社會經營者,由其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原則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十八)積極探索新型養老模式。
1.積極探索“以房養老”。積極探索城鄉居民通過以房換養、租房入院養老、合居共住養老、房產置換等各類以房養老新模式,開發養老資源。
2.鼓勵發展基地養老。采取“城鄉聯動”的方式,支持鄉鎮(街道)興建養老基地,積極探索以房養老與基地養老、旅游養老、休閑養老、候鳥式養老有效結合,吸引老年人自愿入住,打造“養老天堂”。
3.鼓勵農村發展家庭旅館式養老。支持農民利用其擁有的集體土地,興辦家庭旅館式養老服務機構(托老所),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探索發展農宅地養老,允許農村宅基地、空余土地、閑置房屋等,在符合《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和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前提下,用于養老設施建設。
六、建設專業化和志愿者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隊伍
(十九)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和人員的管理。市級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要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對全市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和人員的管理、服務。鄉鎮(街道)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要開設服務窗口,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城鄉以社區(行政村)為單位,配備社工或公益性崗位的專職或兼職管理員。
(二十)鼓勵以市場化方式為居家養老提供服務。市場化服務未覆蓋到的范圍,由村(社區)聘用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擔任助老員,為享受政府補助的對象提供上門養老服務,助老員納入社區公益性服務崗位。養老服務機構安排本市戶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的,按規定享受有關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再就業扶持政策。市民政、勞動保障部門積極做好對上述就業困難人員參與養老服務的培訓工作,并按規定列支相關費用。
(二十一)提高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推行養老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和居家養老服務助老員持證上崗、定期培訓制度,提高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鼓勵轄區內大專院校及職高、職業技術學校設置養老護理專業,開展委培業務,借助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加強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到2015年90%以上的護理員(助老員)實現持證上崗。
(二十二)穩定護理人員隊伍。將養老服務業單列特殊服務行業,將養老護理人員單列服務工種。市民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養老護理人員工作的特殊性,研究制定國辦養老服務機構護理人員報酬核算辦法和自然增長機制,其身份可參照社區工作人員身份。對在非營利性養老服務機構工作的本市就業困難人員,參照社區公益性服務崗位給予綜合補貼。福利性、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對取得高、中、初級職業資格證書的護理員(助老員),每月工資分別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6、1.4、1.3倍(不包括各類保險和公積金)。
(二十三)鼓勵志愿者參與為老服務。重視發展和壯大各類志愿者服務組織,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活動長效機制,開展志愿者與被服務老人的結對服務和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提倡“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的互助精神,鼓勵開展“銀齡互助”活動。
七、工作保障和工作要求
(二十四)強化資金保障。市財政應加大對養老服務事業的財政投入力度,鄉鎮(街道)財政根據工作需要保障配套資金的落實,福利彩票公益金按規定優先用于養老事業,并輔之以社會募集資金。資金預算由負責養老服務機構主要負責部門市民政局(老齡辦)根據項目實施計劃提出下年度預算;市發改局、財政局分別做好資金審核、落實保障工作。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長任副主任,主要負責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工作的協調。各成員單位應根據自身職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促進我市養老服務事業快速發展。
(二十六)加強目標考核。要把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把養老服務事業特別是居家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工作作為建設“富裕陽光之城”的重要指標,納入政府綜合考核指標體系,進行逐級考核。
(二十七)加強宣傳引導。要大力營造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通過新聞媒體等各種渠道廣泛宣傳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明確家庭養老責任,強化子女養老意識。大力宣傳和表彰尊老、愛老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和支持養老服務事業的氛圍,吸引廣大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事業,讓更多的老人接受和參與社會化養老,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尊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尚。同時,強調老人在老齡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推崇“自立、自助、互助”的積極養老文化。
- 上一篇:強農惠農資金管理實施方案
- 下一篇:低收入家庭考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