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委義務教育課改管理意見

時間:2022-02-16 10:50:00

導語:教委義務教育課改管理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委義務教育課改管理意見

各中小學,教師進修學院(云師)、職教中心、特教學校、幼兒園、直屬單位:

為了及時總結我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改革實踐所取得的經驗和成績,系統反思并解決課程改革中暴露的問題,現就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制定如下實施意見,請遵照執行。

一、增強課改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當前,我縣教育已經由普及為主的“外延型”發展轉變到“育人為本、內涵發展、城鄉一體、體制創新”的內涵型發展新階段。堅持教育內涵發展,必須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走出將“教育質量”等同于“教學質量”,甚至等同于“升學率”和“考試分數”的誤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近年來,我縣義務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課程與教學改革走向縱深,素質教育推進和規范辦學行為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同時,也應看到,我縣許多學校課程實施水平、課程實施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填鴨式”、“滿堂灌”現象屢見不鮮,課堂教學改革發展還不平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大力提倡集體備課,以行政手段強力推進新課改,改革現有的文本類和活動類課型設計,提高課堂效益,實施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任務還十分艱巨。各學校要進一步增強深化課程改革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教育規律,開拓創新,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我縣義務教育質量。

二、明確目標及今后工作重點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任務是: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戰略主題,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全面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積極貫徹落實市課程改革工作精神,穩步推進實驗學校的各項實驗工作。著力落實課程改革目標,調整課程結構、執行課程標準、改革教學過程、開發校本課程、構筑評價體系、強化課程管理、提高教師素質、組織課程實施,繼續完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一)基本目標。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要做到“四個轉變”,即把教學目的以成績為主轉變到以育人為主;把教學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把“填鴨式”教學轉變到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學習;把學生的被動式學習轉變到主動愉快式學習。總之,對學生而言,就是讓學生能自主接受教育,感受到學習的幸福、快樂,對學校、社會、家庭有感情,愿意在其中學習、生活;對教師而言,就是讓其在教學工作中心情舒暢、工作愉快,真正具有高尚的職業精神,同時感到職業快樂、職業幸福。

(二)終極目標。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家長、社會真正滿意。也就是說,通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真正對學習感興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自覺以社會主義道德標準規范自己;從小接受勵志教育,具有正確的理想信念,向上的追求,高尚的情趣,能自主學習、合作互動,真心關愛身邊的人和事,能自主探究、發現生活的美和人生的真諦。總之,要雕琢出學風淳厚、書香怡人的優雅校園,鍛煉出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儒雅教師,培養出靈動聰慧、彬彬有禮的文雅學子。

根據上述目標和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當前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改革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要場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要按“基本要求”,樹立以學生為本理念,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要以有利于自主探究,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標準。

創設出合適的教學情境是新課程得以實施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課程環境之中,主動自覺地學習。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新課引入,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有利于師生互動,使恰當的教學情境完整地貫穿在整個課堂。

2.全面改革教與學的方式。倡導參與式、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分的接受式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創設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建、共同發展的場所。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教師必須創造條件,發揮學生自主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掌握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營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研究探索新的問題、新的知識,發現規律,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探索新知識應當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給以引導點撥,指導學生去總結發現規律。

改變知識呈現方式,鼓勵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積極開發和使用教學課件輔助教學;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充實課程素材,創造條件實現學生網上學習,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推進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進一步探索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學校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構建并形成發展性的評價制度。完善初中畢業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制度。進一步探索符合新課程特點的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質量。

三、強化責任和工作要求

學校是課改的主體,具體負責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縣教委將發揮課改的行政指導與管理職能,引導學校管理創新,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教科所具體承擔課改的管理、指導和考核評價的職能。

(一)抓實新課改的推進工作。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要鞏固深化目標教學思想,建立符合我縣實際的“目標導向,先學后教,及時反饋,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要大力提倡中小學課型設計革新。教師應當為精講做好充分準備,上課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當堂練習、消化,以提高課堂效益。在校本教研方面,認真總結過去工作的經驗和不足,強化以校為本,精心設計學校文本類、活動類課程,切實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的校際教研,重視中小學生在教研中的載體作用,發揮中小學生的主動性,研究和探索切實可行的農村中小學教研新模式,切實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水平。在綜合實踐與校本課程的開發方面,要堅持常態化和特色化,做到進課表、有師資、顯實效。在評價方面,要重點突破對學生的個人評價改革,努力探索小學生等級評價、初中生多元評價的具體做法,以樹立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最終成為“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品德端正、學業優秀”的有用之才。

(二)大力實施“五項”戰略步驟。一是堅持一個好的治教方略:向課堂要效益、以教育教學質量論英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用表率帶作風、靠實干出成效。二是堅持兩手抓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學校管理,一手抓課改研究。三是實施“三項改革”:德育工作方式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課改教研方法的革新。四是落實“五項”制度:新課改推進制度、課改教研制度、課改量化管理責任制、學校全員育人制度、教學質量評價考核制度。五是建立健全“六大機制”:目標管理考核機制、名師舉薦帶動機制、教學教研創新機制、績效分配競爭機制、獎優罰劣激勵機制、量化捆綁評價機制。

(三)教科所要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編制完善“縣中小學新課程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使之成為我縣課程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基本要求”必須成為教師學習《課程標準》、研究教材、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全面落實這個“基本要求”,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保證。教師要按“基本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各中小學要按“基本要求”管理教學工作;各項業務檢查要以“基本要求”作為基本標準。

(四)教科所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強化新課程的實施性、過程性培訓。課程改革實驗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要利用集中備課的時間,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明確在“基本要求”的指導下,怎樣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和進行教學設計;日常的教研工作中,要組織新課程的引路課、觀摩課、研討課等系列活動,精心設計,嚴密組織,設計適當載體,人人聽課,人人談課,人人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師自主參與到活動之中,置身于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基本要求”的指導下感受新課程,體驗新課程,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科所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考核辦法和方案,制訂有效課堂評價標準,強力推動課改的實施;督導各課改基地校(市、縣教科研實驗基地)發揮好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構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積極打造名師隊伍,促進全縣骨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

(六)教科所要積極聘用兼職教研員,整合全縣優秀師資,建立專家指導體系,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研員隊伍;創新教科研管理體制,使教研員履行好教育教學研究、課程教學管理、課程資源開發建設、實驗與經驗推廣、教學指導與教學服務等五項職能,努力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成為課改工作的組織者、參與者、引領者,先進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的推介者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者;加強對各校課改的跟蹤與指導,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評價機制和教學質量監控方法,幫助一線教師解決實際問題。

(七)學校要勇擔課改重任,提升辦學品位。根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研機構有關課改的文件精神制定切實可行的課改實施方案,上報縣教科所;學校校長是課改的第一責任人,要建立課改的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營造課改的濃厚氛圍。圍繞“減負提質、高效課堂、快樂學習、全面發展”的要求扎實開展行動研究,解決一線教學中暴露的真問題;強力推進行政人員聽“推門課”制度和集體備課制度,發揮好教研組、備課組、課題組的作用;建立課題引領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加強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切實加強校本課程建設,加強技術類、實踐類、藝體類課程改革;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推進策略,切實抓好基礎年級教學工作,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規范作息時間、作業布置、學生考試,科學有效地指導和組織學生的課外學習與生活;深化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完善優生優培工作機制和“學困生”轉化工作機制。

四、落實保障措施

(一)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和工作項目部門負責制,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強化措施,逐步建立有利于深化課程改革的長效保障機制。

(二)縣教委將課程改革工作納入對學校的單項考核,以督導和質量監測保證學校日常教育實踐的底線。考核工作具體由教科所負責實施。

(三)加大經費投入,確保課改順利進行。

課改要順利推進,經費和條件是保障。今后各校要在教師培訓、校本教研和教學設施條件、師生表彰獎勵等方面的經費開支予以優先保障,發揮教育經費的積極作用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