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醫療服務改進意見

時間:2022-02-16 05:55:00

導語:中醫院醫療服務改進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院醫療服務改進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部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2號)和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渝府發〔〕124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建設,現就進一步加快我縣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發展目標

年,成功創建市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到2015年,成功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建立與“健康”建設相適應的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方便有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建立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服務的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全縣中醫藥事業發展總體水平達到全市中上水平。

二、發展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中西醫并重、中醫中藥并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弘揚中醫藥文化,推進我縣中醫藥事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任務

(一)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1.科學規劃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將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縣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布局中醫醫療資源,科學確定功能定位,構建“以縣中醫院為龍頭,縣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室和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

2.加快縣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在縣中醫院整體搬遷的基礎上,加快縣中醫院二期擴建工程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真正發揮縣中醫院在全縣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年,縣中醫院成功創建二級甲等中醫院,成為全縣集教學、科研、醫療、保健等為一體的中醫藥服務中心;到2015年,建成國家級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3.加快縣人民醫院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室建設。縣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科、中藥房和中藥庫房,配備與功能、任務相適應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到2015年,縣人民醫院建成30張病床以上的中醫病房,力爭建成市級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和中藥房達到規范化標準;所有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都能提供中醫藥服務。

(二)加強中醫藥特色優勢建設

1.加強中醫藥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繼續實施國家和市級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專病)項目,加強農村醫療機構中醫特色專科建設,著力提升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到2015年,縣中醫院建成1個市級重點專科(專病)或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專病)、3個特色專科(專病);縣人民醫院建成2個中醫特色專科(專病)。

2.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防治重大疾病以及多發傳染病。縣中醫院年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機構;鼓勵企業開發中醫藥保健產品,開展藥浴、藥膳、保健按摩等傳統養生保健服務項目。

3.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進一步促進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以縣中醫院推廣基地為基礎,加強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人員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的指導,鄉鎮衛生院醫療衛生人員至少掌握1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村衛生室至少掌握4項中醫藥適宜技術。

(三)培養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

1.加快中醫藥教育機構建設。根據全縣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創造條件,整合資源,以縣衛生培訓中心和縣中醫院為中醫藥教育培訓基地,堅持以中醫藥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強化中醫藥經典和基礎理論教學,注重基本實踐技能培養。

2.加強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中醫藥高級人才培養。實施縣中醫藥高級人才培養和引進項目、縣級“師帶徒”項目,加快培育一批理論學術功底深厚、臨床和科研能力較強的學術學科帶頭人;培養10名在全縣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中醫藥領軍人才;引進碩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3至8名。定期開展“名中醫”評選工作,擴大中醫專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中醫藥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制度;開展住院中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培訓和執業中藥師培訓;舉辦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項目,培訓在職中醫藥人員;建立農村中醫藥人員培訓制度,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中醫藥高等院校畢業生和中醫執業醫師到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工作,穩定和壯大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

(四)提高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

1.加強縣中醫院科研基地建設,推進中醫藥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縣中醫院科研基地建設,填補全縣中醫藥科研的空白。組織開展2至3個重大疾病中醫藥臨床研究,力爭在臨床療效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開展中醫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藥新藥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研發;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管理模式。

2.做好中醫藥理論與技術傳承。組織開展全縣近代名中醫學術思想、技術方法、診療經驗研究和醫案整理工作。縣中醫院設立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工作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積極研究傳統中藥制藥技術和經驗,挖掘整理民間醫藥知識和獨特技術。

3.加強中藥制劑的研究與利用。鼓勵將傳統名方和名老中醫驗方開發為中藥制劑,支持醫療機構委托藥品生產企業和醫療機構制劑室加工配制中藥制劑,支持中藥制劑在全縣醫療機構中調劑使用。

(五)大力發展中藥產業

1.加強中藥資源保護。開展全縣中藥資源普查,加快中藥資源監測和信息網絡建設,加強中藥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加大藥用野生植物資源和珍稀瀕危品種保護力度,建立專門的保護區和繁育基地進行重點保護和研究,促進中藥資源恢復與增長。

2.加強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實施“中藥種植萬元增收科技示范工程”,助推農戶萬元增收。按照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要求,采用“公司+基地+科研+農戶”、“訂單藥業”、“股田制”、“縣校合作”等模式,建立一批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規范化、產業化種植基地,提升全縣中藥材種植水平和中藥材質量。重點支持黃連、紫菀、前胡、茯苓、丹皮、金銀花等特色藥材的規范化、規模化種植。到2015年,力爭建成優質中藥材商品生產基地40萬畝、實現中藥產值4億元;建立2個通過GAP認證的藥材種植示范基地、2家中藥飲片加工企業。

3.培育壯大中藥產業。制定《縣中藥產業發展規劃(-2015年)》,加快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壯大中藥村生產基地,努力形成現代化中藥產業集群和完整的中藥產業鏈。鼓勵中藥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培育一批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優勢明顯、能帶動全縣中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大中型中藥集團。實施現代中藥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打造知名中藥品牌。

4.構建新型中藥流通體系。以黃水黃連交易市場為中心,以“避暑消夏節”等大型活動為載體,加強中藥流通體系建設。鼓勵中藥企業相互參股、控股或聯合,推進中藥流通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構建規范、高效和安全的中藥物流體系,力爭將我縣建成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現代中藥物流配送中心。

(六)弘揚中醫藥文化

1.保護中醫藥文化資源。積極搜集整理我縣中醫藥文化資源,縣中醫院成立中醫藥文化及民間醫藥陳列室,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

2.大力宣傳中醫藥文化。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和網絡等媒體,廣泛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深入開展中醫藥“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科普宣傳活動;借助“避暑消夏節”等大型節會,大力宣傳中醫藥文化與特色優勢,豐富我縣旅游產業內涵,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

3.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充分發揮我縣中醫藥傳統優勢和中藥資源、產業優勢,以文化促經濟,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拓展黃連等道地藥材的出口貿易。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中醫藥工作的認識,切實優化中醫藥發展政策環境;要將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科學編制實施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促進全縣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完善中醫藥投入傾斜政策。縣財政局要按照每人每年0.5元以上的標準,設立中醫藥專項發展資金,并逐年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力度;要落實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醫院的補助政策,鼓勵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藥適宜技術與服務;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縣物價部門要積極研究有利于中醫藥發展的價格政策,在制定中醫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時,要結合全縣醫療保障水平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縣發改委要將縣中醫院二期擴建工程及基層中醫基本建設項目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配合縣衛生局做好中醫藥高級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工作。縣科技部門要加大對中醫藥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促進中醫藥科技的發展。

(三)優化中醫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要在現有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和藥品目錄的基礎上,將符合條件、經有關部門批準的中醫特色診療項目、中藥品種、中藥免煎顆粒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要鼓勵患者就診中醫,對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就診中醫的住院治療和門診慢病治療起付標準降低一個檔次,報銷比例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5%。

(四)建立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藥品零售企業舉辦名中醫坐堂診所,努力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

(五)加強中醫藥行業管理。縣衛生局要進一步完善中醫藥行政管理體系,健全中醫藥管理科室,配備必要的中醫藥管理專職人員,強化中醫藥工作全行業管理,規范中醫藥服務秩序。同時,要加強對中醫藥機構、人員、技術和設備等要素的準入管理,切實提高中醫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