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造林綠化總體意見
時間:2022-03-15 06:08:00
導語:縣委造林綠化總體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實施縣委“四興”發展戰略,適時啟動造林綠化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今年造林綠化任務,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縣十五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綠化大地為目標,以城鄉結合部營造多功能林、景觀林、大規模造林為突破口,以三北防護林建設為重點,依托國家各項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力度,全面完成今年的造林綠化任務。
二、任務目標
全縣計劃完成人工造林10000畝,封山造林30000畝,村屯綠化18個(其中惠民工程10個),道路綠化20公里,義務植樹60萬株,育苗2000畝。
三、推進措施
(一)加強宣傳,形成全民參與造林綠化工程的良好態勢。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車、板報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有關造林綠化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廣泛宣傳造林綠化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人們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在社會上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調動廣大干部群眾造林綠化的積極性,營造人人關心造林綠化、支持造林綠化的良好氛圍,形成全民參與造林綠化的良好態勢。
(二)超前運作,切實做好造林綠化準備工作。今年造林綠化要突出一個“早”字:一是任務早落實。各鄉鎮、國有林場造林前要把任務落實到人頭、山頭、地塊。二是資金早籌措。各鄉鎮、國有林場要把籌措造林資金納入備春耕生產計劃中統籌安排,信用聯社、農行等金融部門要優先發放造林戶貸款,及早足額到戶。三是苗木早落實。各鄉鎮、國有林場要在造林前摸清本地苗木余缺底數,在造林前備足苗木,為適時造林做好準備。四是技術早培訓。各鄉鎮、國有林場要于造林前舉辦造林培訓班,推廣抗旱保成活實用造林技術。五是抗旱措施早落實。要采用頂漿造林和泥漿法造林,積極應用生根粉、保水劑,加大培育容器育苗力度,確保補植成活率。
(三)拓寬籌資渠道,增加造林綠化投入。要采取財政投入、部門投入、投工投勞、造林戶自籌等多種方式,加大對造林綠化的投入。一是政策性投入。各鄉鎮及工程建設單位要保質保量完成工程造林任務,確保國家各項工程造林投資足額到位。二是部門投入。各鄉鎮、各職能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造林綠化。三是社會投入。對國家和省市投入生態建設的資金優先安排造林綠化。四是各造林戶要積極投工投勞籌集造林資金,增加造林投入,滿足全縣造林綠化資金需要。
(四)嚴格把關,全面提高造林綠化質量。一是要搞好工程設計和工程規劃。各鄉鎮、各國有林場要組織力量搞好實地調查,根據造林立地條件,確定樹種、初植密度、整地方式、造林時間、造林方式等,造林地塊設計率達到100%。要在3月末前制定完成工程造林作業的設計方案,根據造林用地計劃確定造林地點、地塊,做到保工程、保面積、保質量,堅決杜絕虛報行為。二是要嚴格執行技術要求。按規程整地,按規程起苗、貯運,按規程栽植,確保造林質量和標準;村屯道路綠化整地堅持修整護村林、護路林植樹臺,穴狀整地,定點拉線;林業部門要認真做好苗木檢疫、起運、調劑工作;工程造林綠化一律采取定點拉線,綠化植苗采取坐水栽植,達到不窩根、不漏根,扶正踩實不懸空,一次達到綠化造林要求。三是要立足抗旱保活。切實制定抗旱造林方案,積極應用生根粉、保濕劑、保水劑、容器育苗,以及加行栽植等造林新技術、新方法,工程造林保濕劑、保水劑的使用率達到90%以上。
(五)抓好義務植樹工作,形成全社會辦林業格局。一是提高盡責率。各鄉鎮、各部門要認真把義務植樹活動抓好抓實,按照縣綠化辦要求,認真履行法定義務,全面完成任務。二是為造林綠化基地建設提供優質服務。林業部門要在植樹前制定好規劃,為義務植樹單位和個人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三是建立和完善義務植樹基地檔案。要建立義務植樹基地登記卡,設立永久性碑牌注明面積、樹種、管護人,把義務植樹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軌道。
(六)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完成造林綠化任務。一是林業部門作為林業生態建設具體實施單位,要認真搞好組織和協調,財政、國土、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門要按照部門分工,各負其責,合力推進。農業開發辦要做好加信鎮、鄉現代農業水田示范區項目綠化。二是各鄉鎮主要領導要親自上陣,組織協調,扎實推進,負責解決好村屯道路綠化占地問題,林業部門負責造林技術指導。三是領導辦綠化點、精品點,實行樣板工程和示范工程,推動造林綠化進程。四是縣林業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督導檢查職責,對工程造林的檢查驗收要負全責。對未完成造林綠化任務、未履行法律義務的單位,縣政府對單位主要領導予以通報批評,并責成其重新高標準完成造林綠化任務;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任務的單位和造林綠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縣政府給予表彰獎勵。
- 上一篇:縣委水利重點工作落實意見
- 下一篇:司法體制創新及健全鞏固和諧社會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