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防御實施意見
時間:2022-03-31 08:10:00
導語:氣象災害防御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2〕49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政辦發〔2012〕108號),加強全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由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明顯增多。我市地處秦巴山區,屬南北氣候過渡帶,氣象災害頻繁,尤其以干旱、局地強降水、冰雹等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因此,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對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終端系統、衛星接收站網、加密自動氣象(雨量)站網和區域生態監測站網建設;加快鄉鎮、重要江河流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自動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全市建設1-2套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氣象、水利、國土資源、農業、林業等部門要加強合作,共同做好重要部位的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的監測工作。基本形成地面、高空、太空相結合的綜合氣象災害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警預測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市縣(市)兩級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系統;建立氣象災害分類預報預警平臺;加強對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等重大天氣過程的會商分析,進一步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和預測時效。重點加強洪澇、干旱等災害及暴雨(雪)、局地強降水、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過程的中短期精細化預警預報,建立和完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氣象衍生災害預報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三、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和省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組織有關單位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內氣象及衍生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根據分布、區域、致災因子,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進行分析評估。要依法開展城市規劃、重大建設、重點領域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各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評估,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二)抓緊制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及時實施河道整治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抓緊進行病險水庫、堤防的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暴雨、山洪、滑坡等災害易發區,要科學制訂防治方案,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氣象部門要做好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筑物防雷裝置的竣工驗收,并加強定期檢測的組織與管理。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組織氣象、水利、民政、交通、衛生等部門,按照《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到位。
(二)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工作,建立多部門相互配合、資源互補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體系。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和電信部門要及時播發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并根據氣象變化需要,及時增播、插播重要災害性天氣警報。學校、醫院、商場、車站、廣場等人員密集場所要利用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等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快組織農村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切實解決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輸"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廣場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各地鄉村要逐步設立氣象義務信息員。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氣象部門的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時分析其對本地區、本行業的影響,并視具體情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并及時做好氣象災害上報工作。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
(五)切實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本地特點,認真貫徹落實《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切實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及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作業,努力減輕災害損失,改善生態環境,同時,要根據應急需要,組織開展森林火災、污染物擴散等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五、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建設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應急處置責任制。加快建立"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御體系和機制。
(二)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各地要把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逐步增加投入。
(三)加強部門協調聯動。要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安、民政、國土資源、建設、交通、信息產業、水利、農業、衛生、環保、安全監管、林業、旅游等部門災害信息共享機制,構建氣象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及時互通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災情監測和評估信息,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四)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全市氣象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等新聞媒體,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加強對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精品范文
4氣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