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意見

時間:2022-04-05 03:01:00

導語: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意見

2012年,國家財政部、水利部出臺了《關于實施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的意見》(財農〔2012〕92號),決定在繼續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專項工程建設的同時,從2012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縣市區,全面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通過積極爭取,我市已被納入2012年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范圍。為切實做好我市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組織實施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保障。自年中央財政設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以“民辦公助”方式支持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以來,我市針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的問題,對農民投工投勞積極性高且灌溉矛盾突出的部分末級渠道進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受益區群眾的高度肯定。但由于諸多原因,我市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標準低、工程不配套、老化破損嚴重,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滯后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為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必須集中資金投入,連片配套改造,整體推進,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由面上建設向重點建設轉變、由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徹底改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把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作為我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任務來抓,進一步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精心組織,確保順利完成我市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任務。

二、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為目的,遵循“農業增產增效潛力大、示范作用顯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設規劃完備、群眾積極性高”優先的原則,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護機制改革為手段,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財政補助專項資金為引導,整合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確保“建一片,成一片,效益一片”,迅速提升我市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水平和管護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基礎保障。

(二)建設原則。結合我市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和創新“民辦公助”機制,嚴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統一規劃、因地制宜。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發展可能,由市水利局組織專班編制松滋市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科學確定工程建設內容、工程措施和類型,做到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區分輕重緩急,分期分批組織實施。

2、集中連片、突出重點。項目建設相對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發揮工程的集體效益,重點解決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優先安排農業增產增效潛力大、示范作用顯著、前期工作充分、群眾積極性高的區域。

3、尊重民意、民辦公助。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有關要求,組織農民參與工程規劃、籌資、投勞、建設、運行、管護的全過程,使農民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

4、整合資源、完善機制。積極整合資金、技術等資源,加強部門合作,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繼續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形成以用水戶管護為主、基層水利服務組織指導為輔的工程管護機制,確保工程長期高效運行。

三、主要任務與目標

(一)主要任務。以現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的配套改造為主,因地制宜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各地要結合實際,在搞好分類建設管理的基礎上,突出建設重點,增強示范效應。建設適度規模的現代化灌排渠系示范片、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結合水價改革)示范片。

(二)主要目標。通過若干年的建設,基本完成全市主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任務,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灌排工程體系,基本實現“旱能灌、澇能排”,達到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的目的。使項目區內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提高10%—15%,或達到60%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以上。結合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著力推進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為重點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為切實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成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領導小組和建設管理辦公室(名單附后),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各地各有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建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責任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各鄉鎮要大力宣傳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大張旗鼓地宣傳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良好氛圍,真正讓農民成為“政策的明白者、項目的建設者、工程的受益者”。要組織農民積極參與工程規劃、建設、運行、管護。財政、水利部門要認真做好項目的審查申報、建設管理、監督檢查和驗收工作。公安、廣播電視、國土資源、林業、農業等部門要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

(二)科學編制方案。以《松滋市農田水利綜合規劃》為指導,依據立項指南的各項具體要求,按照“輕重緩急、量力而行”的原則,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編制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按照“領導重視的優先、成片推進的優先、農民用水者協會真正發揮了作用的優先、有項目捆綁的優先、農民積極性高的優先、灌區下游優先、提灌渠道優先”的原則,結合籌資情況、運行管理機制建立等情況,采取競爭立項的方式,合理確定年度建設任務,科學編制實施方案。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切實抓好項目組織實施工作,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

(三)積極整合資金。按照《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工作的指導意見》(財農〔〕36號)要求,努力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以市農田水利規劃為依據,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為引導,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積極整合各項涉及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統籌安排,集中使用。

(四)嚴格項目管理。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建立工程質量管理和保證體系,規范建設程序,積極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組織專業技術隊伍,精心設計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水利部門要加強對項目建設的技術指導,及時了解掌握工程建設進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財政部門要加強對建設資金的監督與檢查,嚴格執行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實行縣級報賬制和國庫集中支付。要實行項目公示制,將年度實施項目建設情況、資金的使用情況向受益區農民張榜公布,主動接收群眾的監督,確保資金規范使用。

(五)創新運行管護機制。繼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的主體作用,明確鎮村組織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參與項目建設、負責項目建后管護的責任,落實受益戶共有制的具體管理辦法。通過“一事一議”獎補、水費列支、財政轉移支付、受益戶適當分擔等籌資辦法,落實管護經費,真正做到“民建、民用、民管”,確保農田水利工程長效運行,農村和農民長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