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扶貧攻堅實施意見
時間:2022-11-15 04:16:58
導語:關于扶貧攻堅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切實瞄準扶貧對象,確保真扶貧、扶真貧,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抓住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重大歷史機遇,整合優化資源,精準鎖定扶貧對象,找準致貧原因,區分貧困類型,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扶持,確保真扶貧、扶真貧。
二、精準扶貧范圍及對象
精準扶貧全縣農村貧困地區,以5個省級貧困村和7個市級貧困村為基礎扶持村點,以全縣3976戶1070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扶持對象,實現“三個全覆蓋”:即掛點幫扶省、市級貧困村基礎建設全覆蓋、幫扶產業發展類貧困戶全覆蓋、救助保障類貧困戶全覆蓋。
三、目標任務
用4年時間,即2015-2018年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
(一)減貧任務提前完成。我縣以2014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3976戶10701人為基數,全面加大精準扶貧工作力度,加快減貧進程。到2018年,力爭全縣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2019-2020年,進一步鞏固發展精準扶貧成果,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確保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共奔小康不掉隊。
(二)貧困群眾收入達到新的水平。保持省、市級貧困村和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縣平均增幅,到2018年底,具有部分勞動能力的中度貧困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當地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三)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到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危舊房改造任務全面完成,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得到整體搬遷安置,貧困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縣平均水平,農民群眾安居樂業。
(四)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到2018年,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一項以上增收致富主導產業,貧困家庭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創業技能,新生代勞動力具備轉移就業基本職業素質,貧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貧困村服務體系較為健全,專業合作經營機制較為完善,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強有力。
四、精準識別
(一)核準底數。根據國家制定的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標準、方法和程序,在農村低保戶和五保戶中按照整戶識別的原則,逐村逐戶進行精確復核,確保貧困對象的真實性和精準度。
(二)科學分類。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根據致貧原因和發展需求,科學劃分“扶貧低保戶、低保戶、五保戶”三種貧困戶類型。
(三)建檔立卡。按照國家統一的貧困建檔立卡要求,完善貧困村和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監管系統,實現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四)動態管理。按照脫貧出、返貧進的原則,以鄉(鎮、場)為單位,以年度為節點,以貧困戶減貧工作進程為依據,及時進行數據更新,做到有進有出、逐年更新、分級管理、動態監測。
五、精準施策
(一)實施產業扶貧(縣扶貧和移民辦牽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縣農業局、縣林業局、縣財政局、縣農業銀行、縣農商行、各鄉鎮等配合)
1.用活產業扶貧資金。在資金使用上瞄準貧困村和貧困戶,采取貸款貼息、現金直補、產業保險和干部駐村責任人攜資結對幫扶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選準產業并助其發展。
2.創新產業扶持模式。圍繞縣域主導產業,推進貧困村“一村一品”特色扶貧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發展貧困村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產業規模化發展,實施“合作社+基地+能人+干部+農戶”的模式,提高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組織化程度,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與金融機構協作,設立“產業扶貧信貸通”,支持貧困村建立“選準一項優勢主導產業、設立一筆貸款風險金、組建一個合作組織、落實一種幫扶機制”的四位一體產業扶貧新模式。
3.整合涉農政策資金。統籌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產業發展、土地整理等方面政策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發展現代農業,完善產業、生產和經營“三個體系”,輻射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開發。推進貧困村農產品信息平臺建設,探索電商扶貧新途徑。
(二)實施搬遷扶貧(縣扶貧和移民辦牽頭,縣規劃局、縣建設局、縣國土局、縣交通局、縣教體局、縣文廣局、縣衛計委、縣民政局、縣公安局、縣水利局、縣供電公司、縣人社局、縣微型元件產業指揮部、相關鄉鎮等配合)
1.科學制定規劃。按照“產城一體化”建設要求,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優化村莊建設,對不宜居住的村莊和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全面準確摸清底數,按照整體搬遷的要求制定實施規劃。
2.落實搬遷政策。根據群眾自愿、規模適度、梯度安置的原則,通過打造整體搬遷、梯度安置、差別化扶持、組合式幫扶、綜合配套等有效模式,有序引導貧困群眾向工業園區、向中心鎮或中心村搬遷轉移,不斷提升扶貧移民搬遷實施水平。對列入整體扶貧搬遷的自然村莊,原計劃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再安排,可調整安排至移民搬遷安置點。
3.統籌部門資源。整合扶貧移民搬遷、避災移民搬遷和生態移民搬遷等政策,落實相關配套投入。國土資源部門要確保移民搬遷安置用地,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中專項安排用地指標。交通、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部門要將搬遷移民集中安置點作為建設重點,對搬遷移民集中安置點的進點道路、學校、幼兒園、文化室、衛生所等建設給予重點支持。
(三)實施教育扶貧(縣教體局牽頭,縣財政局、縣民政局、縣建設局、縣規劃局、縣國土局、各鄉鎮等配合)
1.優先支持貧困村發展教育。搞好貧困村學校規劃,優先支持建設貧困村義務教育學校,同步實現標準化和現代遠程教育,讓貧困村群眾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優質教育資源。支持貧困村創辦幼兒園,尋求探索社會辦學模式,力爭具備條件的貧困村創辦一所普惠性幼兒園。
2.強化貧困生教育資助力度。健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政策體系,使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直接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等方面的資助政策,保證貧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學,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
3.開展貧困生職業學歷教育。通過定向委培貧困生等方式,幫助貧困生完成中專以上職業學歷教育。
(四)實施就業扶貧(縣人社局牽頭,縣農工部、縣公安局、縣公路局、縣殘聯、縣教育培訓中心、縣各大產業園指揮部、縣扶貧和移民辦、各鄉鎮等配合)
1.提升就業技能。在教育部門普惠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加大“雨露計劃”特惠扶貧力度,通過對貧困戶新生代職業學歷教育、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其就地參與發展產業、進城進園就業、自我發展創業的素質和能力。
2.實施訂單培訓。結合當地企業用工需求,依托省、市職業院校資源,通過實施“陽光工程”,開展訂單式免費技能培訓,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項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本地企業就近就業。
3.購買就業崗位。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方式,通過購買城市新增的城管、環衛、園林等公益性崗位,開發一批農村公路養護、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等公益性崗位,用于幫助貧困群眾就業。
(五)實施醫療扶貧(縣衛計委牽頭,縣民政局、縣新農合中心、縣財政局、各鄉鎮等配合)
1.提高大病補助標準。完善醫療救助制度,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推進“費用+病種”的醫療救助模式,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貧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負醫療費用救助比例。
2.擴大報銷范圍。逐步擴大新農合報銷藥品目錄范圍,提高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3.取消起付線。對農村低保、五保對象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助,在本縣范圍內住院治療的,新農合補償取消起付線。
(六)實施救助扶貧(縣民政局牽頭,縣人社局、縣殘聯、縣紅十字會、縣婦聯、團縣委、各鄉鎮等配合)
1.加強低保和五保救助。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困難群眾實行應保盡保。逐年提高農村低保對象補助標準和五保對象供養標準。對獲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難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通過發放補貼、臨時救助及其他幫扶措施,給予生活保障。
2.強化慈善、養老和社會救助。強化相關部門慈善救助職能,鼓勵、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開展慈善救助。全面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讓貧困對象享受到基本養老生活保障。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引導有影響力的企業設立社會救助公益基金。
3.實施臨時救助。加大分類施救的力度,對因支出型貧困造成基本生活嚴重困難的群體予以特別救助。逐步建立完善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制度。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力度。
(七)實施基礎扶貧(縣委農工部牽頭,縣財政局、縣林業局、縣建設局、縣扶貧和移民辦、縣交通局、縣水利局、縣國土局、縣教體局、縣衛計委、縣文廣局、縣人社局、縣環保局、縣規劃局、縣供電公司、各鄉鎮等配合)
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對貧困村范圍內的自然村組逐年按規劃優先安排新農村建設點,將新農村建設資金和扶貧資金給予每個村點疊加扶持,按新農村建設標準進行整治村莊環境。
2.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結合我縣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對已享受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的貧困戶,堅持一戶一宅原則,必須率先帶頭拆舊還基,歸還集體,由集體統一規劃。對特困扶貧對象住房救助實行“交鑰匙”工程,到2018年基本解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安居問題。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優化村莊建設發展規劃,2016年率先完成5個省級貧困村中的25戶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力爭2018年完成全縣農村25戶以上自然村的道路硬化;2015年底基本解決貧困村安全飲水問題,力爭2020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加快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升農村通信網絡覆蓋水平;土地整治項目優先向有條件的貧困村覆蓋;優先支持貧困村綠色生態環境保護和整治;優先扶持貧困村小型水利建設;加強社會管理、公共文化、廣播電視等設施建設,促進貧困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六、幫扶方式
(一)開展干部結對幫扶。全面落實縣、鄉(鎮、場)、村三級干部結對幫扶制度,確保“兩個覆蓋”(即:省、市級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做到“三個到位”(即:駐點到村、扶持到戶、責任到人)。縣本級掛點鄉(鎮、場)縣級領導負責指導所在鄉鎮精準扶貧工作,縣四套班子成員、縣直單位駐村幫扶,要結對幫扶貧困戶、定點扶持省、市級貧困村;各鄉(鎮、場)要統籌整合幫扶資源,研究制定幫扶措施,建立完善干部駐村包戶幫扶機制,實現“兩個覆蓋”。各級駐村幫扶包戶工作組(隊)要明確幫扶關系,落實幫扶責任人,建立幫扶臺賬,實行掛牌幫扶,真心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二)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各相關部門要明確本部門肩負的行業扶貧任務,制定本部門加大行業扶貧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本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等方面專項分解任務,倒排工期,明確職能,制訂計劃,抓好落實。
(三)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扶貧濟困、大愛”的平臺作用,大力弘揚“一份捐贈一份愛心”的社會正能量,幫助特困家庭解決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農村危舊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學、務工就業、生產扶持、技術培訓、殘疾人優待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激勵政策,鼓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贈救助、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等各種形式參與精準扶貧。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形成“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強化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職能,加大工作統籌、資源整合力度,各鄉(鎮、場)要成立相應組織領導機構,縣直各單位要選派年富力強的得力干部充實到駐村包戶工作組(隊)中來。在駐村包戶幫扶的同時,做好與省、市直定點扶貧單位以及市直其他幫扶單位的對接工作,在全縣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二)通力協作,形成合力。各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發揮行業和職能優勢,從人才、資金、技術、項目、信息等方面為貧困村和貧困戶提供扶持,保證幫扶措施和任務的落實。各級駐村包戶幫扶工作組(隊)要積極深入掛點村開展幫扶工作,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及時研究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三)強化隊伍,完善機制。全縣各級部門要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扶貧工作保障機制。鑒于人事變動,縣及時調整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各鄉(鎮、場)要成立扶貧和移民機構,確保有2名以上工作人員,其中確保至少有1名專職工作人員(不具備單列條件的鄉鎮,由民政助理員兼任扶貧和移民辦主任),做到機構設置、職能調整、人員編制、經費預算與精準扶貧工作任務相適應,并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扶貧干部業務培訓學習,努力提高干部扶貧開發、政策執行、科學決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嚴格考核,優獎劣罰。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完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辦法,實行一季一調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調度督查考核機制。落實“一次通報、二次約談、三次問責”督查問效制度。同時,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作為鄉(鎮、場)和縣直幫扶單位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列入鄉(鎮、場)、部門和單位及領導年度綜合考評范圍,作為單位和干部年度績效考核、評先評優、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票否決”。
- 上一篇:司法局學習工作報告
- 下一篇:干部作風整治個人心得體會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