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資產產權改革工作方案

時間:2022-12-24 10:33:52

導語:農村資產產權改革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資產產權改革工作方案

一、充分認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市推進統籌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社區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城鄉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撤村建社區及“城中村”改造,社區成員構成日趨復雜,矛盾和利益日趨沖突。農村集體資產主體不清、產權虛置、分配隨意、決策不民主的問題;空掛戶口、學生戶口遷出遷入、出嫁女、招婿郎等人員的身份待遇問題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制約著。在這些新形勢下,積極探索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途徑,運營好管理好集體資產,能有效解決傳統意義上集體資產產權“人人擁有,人人沒有”的虛置懸空狀態,解決集體資產產權主體模糊、決策不民主等問題,對于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集體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可以從根本上確立集體組織成員主人翁地位,建立起民主管理和監督制約機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現土地、資本、人口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保障集體組織成員事前參與決策、事中參與管理、事后參與監督的民主權利,解決好集體資產歸利于民的問題,確保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

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也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

二、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要求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法權益為核心,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創新為主線,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機制和分配機制,增強集體服務功能,提高管理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社會和諧、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要求。推進以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界定、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決策機制、收益分配機制,健全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利益的長效機制,構建完善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代產權運行體制。

(三)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民主決策,群眾自愿。要充分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改革方案必須反復醞釀,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特別是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成員界定、債權債務處理、股權設置等,必須按規定及時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二是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依法辦事。把公開、公正、公平精神貫穿于改革的全過程。各個環節必須經過合法的民主程序;三是始終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保持社會穩定。要把保持農村集體資產良好運轉,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整個改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體擁有一定數額的經營性凈資產且每年的經營性收入來源相對穩定是這次改革的基本條件。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和程序

(一)制定方案。實行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必須要成立由經聯社社管會和社監會成員(居委會兩委成員)、黨員代表、成員代表參與的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組織實施改制工作。領導小組擬定的改革具體政策和實施方案,必須張榜公布,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95%以上成員同意后通過,報所在鎮政府(街辦)備案。

(二)清產核資。改革單位要組建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按照農業部、財政部《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辦法》和農業部《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資產所有權界定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對農村集體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理核實。要區分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分別造冊登記。要委托社會聲譽好、資質全的資產評估機構評估。要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對清產核資結果進行審核確認。對得到確認的清產核資結果,要及時張榜公布,并報所在鎮政府(街辦)備案。

(三)界定成員。按照“依法有據、尊重歷史、公平合理、群眾認可”的原則,以戶籍、履行義務和享受集體分配或土地承包權利等因素為基本依據界定成員資格。各改制單位要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制定本單位的成員資格認定辦法。

(四)資產量化。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折股量化的資產。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的對象是經營性凈資產。非經營性資產按評估確認數計入“公積公益金”賬戶。資源性資產只登記產權,作概念性固化,暫不評估量化,待轉化成經營性資產后再以價值形態折股,量化到人。

(五)股權設置。股權設置由各改制單位根據各自實際決定。采用公司模式的,原則上只設個人股;采用股份經濟合作社模式的,設置集體股和個人股。集體股由全體成員共同所有,比例應不高于5%,股份收益用于享受集體資產成員的養老、托幼、計生、優撫、撫恤等公益事業發展。個人股由符合條件的成員按份所有。實行一股制,即每位成員一人一股。

(六)股權界定。股份量化中股權分配對象的確認、股權配置比例的確定,除法律、法規和現行政策有明確規定外,要張榜公布,反復協商,并提交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民主討論,經95%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后方可實施。

(七)股權管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配股后實行“兩不增、兩不減”(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股權制度。量化的股權可以繼承,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轉讓,但不得退股提現和抵押。

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的股權確定后,要及時向股東出具股權證書,作為參與管理決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憑證。同時,集體經濟組織要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股份經濟合作社或公司)。

(八)資產運營。產權制度改革后,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選擇合適的市場主體形式,成立實體參與市場競爭,也可以選擇承包、租賃、招標、拍賣集體資產等多種方式進入市場。要以市場的思維、市場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管理集體資產,提高運營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發展集體經濟。

(九)收益分配。改制后的集體經濟組織,按其成員擁有股權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要將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到人,確保農民利益。改制后集體經濟組織的年終財務決算和收益分配方案,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公共開支費用和股東收益分配的具體比例由董事會提出,提交股東大會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討論決定。

(十)監督管理。完成產權制度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要及時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實行嚴格的財務公開;要發揮監事會的監督管理作用,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行使知情權、監督權、管理權和決策權;市、鎮(街道)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業務指導,開展審計監督管理。

四、加強領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各級要高度重視,周密組織。市里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負責本次改革的指導、調度和檢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經管局。各鎮(街道)及改制單位也要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制定具體的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做法,穩步推進。2013年,每個鎮(街道)要選取1—2個條件成熟的單位試點,年底前完成試點任務,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明年逐步推開。同時,要嚴肅工作紀律,對利用改制之機,貪污、挪用、私分、揮霍浪費和故意評估不實、虛報損失、低價變賣、轉移財產、有意放棄債權等造成集體資產流失的責任人員,以及對利用職權或自身影響插手改制造成不良影響的各級黨員干部,紀檢監察機關要依法嚴肅處理。各有關部門要立足職能,搞好協作配合,形成推進合力,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