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

時間:2022-10-29 08:57: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

一、基本概況

xx鎮位于xx城東南10公里處,東鄰xx,北傍x河,區域面積26平方公里,耕地2.3萬畝,人口2.9萬,轄十三個村委會。東半部以工業為主,形成了以xxx工業區為載體的集廢舊電瓶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冶煉產業;西半部以農業為主,一年三熟、四熟的套種模式使糧經比例接近1:1,形成以xx、xx、xx為中心的城市居民蔬菜供應基地。

工業實力雄厚:工業區發展框架已經形成,產業優勢已凸顯出來,鉛業生產面臨著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機遇。產業集群布局增強了園區的集聚、輻射效應,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再生鉛回收加工集散地。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億元,入庫稅金2300萬元,同比增長100%,工業總產值占全市份額67.1%,成為xx工業經濟支柱和崛起的引擎。

農業潛力巨大:農民耕作技術先進,適應市場能力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強,養殖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斷向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一大批農村能人成為農村生產力的開拓者,活躍在市場經濟前沿,推動著農村經濟發展。

區位優勢顯現:東部依托園區優勢,可吸納太和冶煉產業;南部依托陶廟山羊市場可大力發展養殖業;西部依托羅莊蔬菜產業可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北部隔河與市工業園、火車站遙相對應。一旦臨界鐵路貫通,將使田營很快融入城市發展框架。

基礎設施完善:交通四通八達,“井字”型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電力、電信、郵政、金融、交通等服務業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區域內擁有田營、盧窯兩個農貿市場,年交易額突破二千萬元,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

目前,xx經濟發展勢頭迅猛,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事業進步較快。2005年經濟工作、信訪工作、招商引資、維護穩定和殯葬改革五項工作同時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已經基本具備了展開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和必要條件,我們應抓住機遇,搶先一步,乘勢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重點,大力構筑優勢產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本質要求就是實現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大指標體系,其中第一位、權重最大的是經濟發展,核心指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結合田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全市工作總體部署,我們必須通過實施四大戰略,構筑優勢產業,優化發展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新的動力。

1、一區兩點戰略:

一區:工業區按照發展是第一要務,環保是第一生命的總體要求,快速推進緊密型工廠建設和運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把華鑫鉛業培育成國內一流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擴大招商引資,實施多元發展,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牌創造,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外向度。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帶動園區農業、林業、服務業、塑料加工業、運輸業統籌發展,提高工業區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十一五”末期要實現產值50~60億,提供稅收1.0~1.2億元。

兩點:以xx為中心的廢舊電信設備集散點和以xx為中心的麻紡制品集散點。廢舊電信設備的回收與銷售已形成規模,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輻射高窯、張窯、計窯等村,年交易額達1000萬元,利稅300多萬元;麻紡制品的加工、購銷在我鎮西南一帶有多年歷史。以李相為中心,輻射吳橋、龐莊、高田、任樓等村。最近兩三年來,市場行情回暖,業務量擴張,年交易額在800萬元以上,利稅達100多萬元。這兩大獨具特色經濟增長點,鎮里將成立相應行業協會,出臺優惠政策,引導發展,使其迅速擴張膨脹,成為田營新的財政支柱產業。

2、農業產業化戰略

通過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使土地向種植大戶和種植能手集中,發展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做活人多地少和近郊農業大文章;突出發展養殖業,通過政府推動、市場拉動,促進養殖業上規模、上檔次,轉化種植業資源,轉移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依托xx山羊市場,大力發展養羊業;依托城鄉集貿市場,大力發展養雞業;依托xx養殖場,大力發展養兔業。吳橋、姜灣、高田三個村掛職書記專項資金全部用于養殖項目,增強帶動能力。鎮里在規劃用地上提供方便、在項目資金上予以傾斜,重點扶植一批養殖大戶,推進養殖業朝著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的的方向發展。

3、城鄉一體化戰略

小城鎮、大戰略。城鎮功能的完善,可以促進工業農業三產協調、快速發展,今后五年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準確定位,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推進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讓農民就近得到轉移安置,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田營集鎮重點發展與工農業發展相配套的第三產業,繁榮農村消費市場,讓富裕起來的農民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購物環境。盧窯集鎮重點發展與琉璃寺旅游觀光業相配套的服務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人們信仰需求。通過工業拉動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把田營逐步融入城市發展規劃,增強城鎮基礎承載力、產業支撐力和環境吸引力。

4、項目帶動戰略

抓好五大項目建設,培植發展后勁。一是全省861行動計劃項目。通過去年努力,田營工業區再生鉛綜合利用項目和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同時進入了省級項目庫,我們要搶抓這一機遇,爭取更大、更多的資金政策支持,努力拓展鉛業生產的市場空間和政策空間,提升園區的品位和影響力;二是園區南路公路建設項目,現已開工建設,要加快工程進度,盡快改善鉛業生產交通環境,提高營運能力,增強產業吸引力,同時帶動沿路各村經濟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三是xx鐵路項目建設,爭取在xx設立站臺,開辟鉛業運輸專線,橫貫沙河,與市工業園連為一體;四是新農村建設項目,要圍繞著道路建設、網絡建設、農田建設、改水改廁、生態治氣來規劃立項,建好一批示范村;五是x河退堤工程項目,把退堤與舊村莊改造結合起來,對xx、xx、xx等村村民移民安置,改善其生產生活環境,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三、分類指導,梯次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促而就。我們應分步實施,梯次推進,按照一年奠定基礎,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基本達標的思路,抓點帶面,滾動發展,逐步展開新農村建設。

1、建好示范村。xx村基礎設施完善,農業條件較好,以麻紡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基本形成,且班子成員素質較高,引領發展和執行政策的能力較強,我們應以此為樣本點,精心培育,合力打造,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把這一榜樣樹立起來。首先要搞好規劃。根據村級區劃調整的要求,從保護耕地、發展生產、方便生活的角度出發,科學制定村莊規劃,把道路建設、住房建設、產業發展和公益事業這些新農村必備的設施用地界定出來,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舊村莊改造,在此過程中要依法加強土地管理,增強規劃的約束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新農村建設中亂占耕地,大拆大建。其次要政策扶植,我鎮要緊緊抓住全省實施“千村百鎮”示范工程的機遇,積極爭取道路建設、農田改造、網絡建設、改水改廁、生態沼氣等方面的新農村建設資金,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使xx村率先實現“六通”,最后是產業拉動,大力扶植麻紡產業,增強其帶動能力,使之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并向周圍村莊輻射。同時積極發展塑料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推進規模養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

2、促進沿線村。工業區南線一旦建成開通,田營區域內的“開字型”交通網絡隨之形成,沿線各村都要圍繞著各自的優勢,相繼展開新農村建設,按照規劃先行、產業拉動和農民參與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村莊規劃范圍以內的公共受益項目,要充分用好“一事一議”政策,政府可以適量補助,農戶自身受益的項目要以農民自身為主,調動農民的建設熱情。“十一五”期末基本達到“六通”,相關指標達到新農村的基本要求。

3、帶動落后村。姜灣、高窯由于位置相對偏辟,交通不便,農業生產條件十分脆弱,沒有形成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狠下一般功夫,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幫助其引進一個主導產業,選準能人進入班子,積極開展勞務輸出,激活內在動力,使其在新農村建設的格局中跟上趟、不掉隊,協同發展。

四、培養新型農民,造就一支農民企業家隊伍

要建好新農村,除了政策資金和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新型農民,開發人力資源,增強創業能力,激活內生力量,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首先們要抓住國家實施“陽光工程”的政策機遇,開展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大力培養一批現代專業農民、鄉土技能民工和第三產業合格勞動者,我們要把農民工培訓列入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立專門組織,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地開展對口培訓,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發展近郊農業和規模養殖業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化;二是與工業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相結合,為鉛業生產注入持久動力;三是與發展勞務經濟相結合,提高輸出效益,增加勞務收入。其次是造就一支農民企業家隊伍。農民企業家現已成為我鎮工業發展的一支勁旅和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我們要按照小企業做事、中企業做人、大企業做文化的思路,管好用好這支隊伍,使之與產業共成長。一是要舉辦農民企業家的培訓班,聘請經濟學者、政府官員和外地企業成功人士開展講學活動,用新的生產經營理念來激勵其把產業當成事業做,引領鉛業生產向更高層次、更大規模邁進;二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突破家庭式經營體制,積極探索兩權分離的辦法措施,通過制度創新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實現由做產業向做資本飛躍;三是塑造企業文化,把以進取、創新、合作、誠信為核心的徽商精神移植到工業區,潛移默化到企業家的思想行為中,培養其依律從商的契約意識和重義輕利的人文品格;四是重視人才引進,開展多層次合作,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擴大開放中增長見識,實現多元發展,提升園區品位。

五、加強領導,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水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后提出的新課題,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作為鄉鎮一級政府,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中,加強領導,精心布署,積極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

1、大力宣傳中央1號文件

2006年中央1號文件是指導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對農村發展進行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全景式描繪和全方位政策設定,我們要精心組織學習,分層次開展討論,在深刻領會、把握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成立專門宣講團,進村入戶,把中央對農村的重多利好政策送到田間地頭,送到農民的心坎上,激發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

2、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尊重群眾意見,注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體現和諧和發展。鎮政府要積極轉變職能,圍繞著新農村建設這根主線,加強規劃引導,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引領發展能力。村級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推進區劃調整,通過減少村級數量、減少干部職數,來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班子執行政策的能力,要大力培育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化的組織程度,推動全民創業,規避市場風險。

3、找準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

新農村是一幅美好藍圖,需要我們一筆一畫地去描繪,一磚一瓦地去建設。我們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找準切入點,快速起動新農村建設。全民創業和村級先教工作是市里布置的中心工作,一個是解決生產力問題,一個是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我們應認真抓好落實,我們要自覺地把二者融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以全民創業為動力,以先教工作為保障,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總體要求,集中全力在生產、生活、鄉風、村容、管理五個方面進行改善和提高,爭取通過3~5年的努力,把我鎮農村基本建成經濟繁榮、農民富裕、環境優美、政治民主、社會和諧和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