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2-16 05:20:00

導語:城市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

長寧縣自1998年以來,依托大竹海,揮動大手筆,全力以赴打造生態園林旅游縣城。通過八年的苦心經營,縣城建設經歷了從環境整治、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城市美化、品位提升的演進過程,面積從2平方公里增至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原來的2萬人增加到5萬余人。城市面貌脫胎換骨,初步建成“城在竹中,竹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態旅游縣城,成為了“四川省首批文明縣城”、“四川省衛生縣城”,爭創“國家衛生縣城”已順利通過省級考核驗收。走出了一條“以城聚財,以城興城,滾動開發,強勢崛起”的城市化發展之路。

一、大氣魄、大決心、大手筆——開拓創新爭一流

(一)準確定位,優勢在規劃中確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長寧縣審視既不臨海也不沿邊的丘陵山區縣城現狀,立足旅游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宜人、交通區位便捷的獨特優勢,將城市的發展定位為生態園林城市,以規劃確立發展優勢,以優勢贏取發展先機,全力打造宜賓后花園,精心構筑川南最佳人居之都。

一是堅持規劃的獨特性,不貪大求洋。在規劃時,充分結合自身的城市現狀、人口規模、產業發展及經濟實力,突出本地的旅游和生態資源優勢,立足于把縣城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川南精品旅游小城。注重體現區域風貌特點,在建筑形態上,盡量體現川南民居風格;在色彩上多采用淺綠、淺藍為主的冷色調,使之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協調共生。

二是堅持規劃的系統性,不破壞生態。為突出旅游縣城生態特色,在規劃中十分注重生態保護,堅決不準開挖城區內已規劃為綠地的山頭,堅決不準占用城區內河道,堅決不準破壞城區內珍貴樹種。做到規劃讓位于生態,讓位于生態自然,嚴防因規劃不當造成生態破壞。

三是堅持規劃的嚴肅性,不隨便更改。嚴格執行規劃,從總規開始,依次執行控制性規劃,修建性詳規,最后到單體建筑的修建方案,必須環環扣緊,不能隨意改變。所有的單體建筑,必須出效果圖,體現川南區域風貌,使建筑形態和色彩與周圍環境和諧共融洽。

(二)市場運作,資本在經營中激活

城市建設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財政投入猶如杯水車薪。長寧縣為突破這個“瓶頸”,大膽探索,創新經營,著力于以城生財、以城聚財,廣辟渠道,為縣城建設融集了大量的建設資金。

第一,突破三大“圍城”,充分激活城市資本。

一是突破思想圍城。資源不等于優勢,如果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資源有針對性地加以轉化,就難以發揮其最大效益。長寧將城市土地和資產,通過市場化運作,積累建設資金。二是突破體制圍城。長寧改變傳統體制下政府“出資、建設、管理、運營”的統攬模式,實行“政府主導、社會投入、企業參與”的市場化動作模式。近年來縣城街道的市政工程建設,基本都是由開發商在開發項目時一并承擔。三是突破資源圍城。長寧縣在盤活現有存量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城市街道冠名權、公用設施冠名權、出租車經營權、戶外廣告權等無形資源,通過精心策劃包裝后進行公開競賣。2004年,僅拍賣縣城三輪車營運權就收益500萬元。

第二,采取兩種運作模式,大量集聚建設資金。

一是成立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對城區內凡能收購儲備的所有土地全部進入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然后實施“土地經營”,進行市場運作,轉化為土地資本,并調控好城市用地數量,實現城市土地的使用節約化、利用高效化、效益最大化。二是成立一泓國有資產有限公司。將機關、事業單位可經營的國有資產全部劃入公司進行集中管理和運營,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和增值,并以公司的名義進行融資,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

通過挖掘、激活城市資源,創新城建投入運行機制,為城市建設和管理集聚了大量的資金。實現了城市建設的自我積累、自我滾動、良性互動發展。

(三)打造精品,景觀在建設中構筑

第一,整治兩大城市溪河,建立城市親水系統。

為凈化縣城水域環境,拓展城市濱水空間,建立城市親水系統,增加城市的優美靈氣,對縣城呈“t”字型架構的淯江河、碧玉溪進行了改頭換面的整治。

碧玉溪整治一期工程就需資金1300萬元。為解決資金問題,采取了“財政擠一點、單位籌一點、個人捐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通過宣傳、動員及社會捐資達400多萬元。實施雨污分流法共整治河堤3000多米,對沿河兩岸進行全部綠化,終于使得碧玉溪美景重開、生態復歸、嫵媚再現,成為縣城最誘人的去處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淯江河(縣城段)整治與舊城改造和淯江西路的開發一并進行,目的是把這條河打造成為長寧的“秦淮河”、“塞納河”,使之成為縣城的一大旅游景觀和休閑娛樂集中區。該整治工程累計投入資金達1400萬元,共修建了河堤2000米,并在下游修建了一個低水壩,筑河成湖,提升了2米水位,大大拓展了縣城的濱水空間,提升了整個縣城的優美靈氣。

第二,打造三條景觀大道,構筑城市環線骨架。

長寧著眼于縣城人流、車流、物流、信息流逐年增加的趨勢,先后大氣魄、高標準、大手筆打造竹都大道、淯江西路和宜長路縣城段三條景觀大道,構成了“宜長路——竹都大道——淯江西路”三角形環線骨架,使之成了展示長寧開放、大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形象窗口。

第三,實施四大整片開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一是實施舊城改造,改善人居環境。將1.5平方公里的舊城按照川南民居風格進行全面改造,共拆遷房屋20多萬平方米,修建房屋30萬平方米,新建街道25條5000米,不花政府一分錢,舊城陋區換新顏。二是開發城北新區,建設竹海新城。縣財政注資成立國有房地產開發公司(已改制),融資開發城北新區,拓展城區面積達1平方公里,建成了新的商貿文化中心。三是開發城西新區,建設生態商住區。利用城西較好的生態環境和緊靠宜長路的地理條件,引進成都、宜賓等地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了30多萬平方米的生態商宅區。四是開發淯江東路,建設安寧古鎮。在淯江東路規劃城市用地800多畝,擬建設安寧古鎮,以傳承長寧縣城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再現安寧橋古鎮風貌,使之成為長寧縣城的第一景觀和新的旅游娛樂支撐中心。目前已進入開發準備階段。

第四,塑造五大特色街道,豐富城市游購內涵。

一是結合舊城改造把光明街建成川南民居風味小吃一條街,主要經營長寧的地方風味小吃;二是在緊靠宜長路縣城段景觀大道處打造了竹文化竹商品一條街,為游客提供豐富多樣的竹工藝旅游小商品。三是將勝利街建成古玩一條街,為古玩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交換平臺。四是在淯江西路建設啤酒美食長廊,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品賞美酒、欣賞夜色,感受水景的好地方。五是精心打造向陽商業街,形成長寧的“春熙路”,引進知名商業品牌,以滿足游客的高端需求。

第五,營造六大精品小區,提升城市人居質量。

為改變“街道+門市+住房”的居住現狀,提升人居環境,長寧縣禁止在縣城進行聯建房建設和單位集資建房,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招商引資引進浙江、成都、宜賓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開發房地產,先后建成了淯江花園、仁和家園、天和明珠、竹都名居、碧水苑、椰風苑等六大中高檔生態住宅小區,多座精品樓盤,徹底改變了長寧居住格局,提升了整個縣城的人居質量。

第六,建設七大特色廣場,增大城市休閑空間。

狠抓公共綠地建設,合理布局休閑廣場,為廣大市民及游客提供較多的休閑娛樂空間。已先后建成了竹海廣場、竹韻廣場、淯江廣場、玉溪廣場、富源廣場、鯉魚灣廣場、培風廣場等。尤其是在宜長路縣城入口處的竹海廣場,投資總額近600萬元,目標是打造成縣城具有第一視覺沖擊力的標志性景觀,充分展現富有濃郁竹海風情特色的竹生態、竹景觀、竹文化、竹魅力。通過廣場建設,既釋放了城市空間,又形成了綠化景觀,使縣城顯得開朗、秀氣、宜人。目前,市規建局已推薦申報省級園林縣城。

第七,配套八大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不論是舊城改造還是新區開發,嚴格配套和完善基礎設施,實行“供水、供電、供氣、閉路、通訊、排污、公廁、環衛”設施“八統一”、“八同步”。先后實施了縣城管網改造工程,投資2千余萬元將縣城的管網全部下地。爭取國債項目建設了日處理能力300噸的垃圾處理中心,實現了城市垃圾即時清運、無害化處理。得到了省發改委的充分肯定,認為是全省目前建設管理得最好的垃圾處理廠之一。

(四)建管并重,形象在創衛中樹立

堅持建管并重,以“創衛”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優化城市環境。

第一,實施四個率先,一舉成功創建“省衛”。

1999年,長寧縣在全市實施了四個“率先”:一是率先在全市各區縣中將愛衛辦從衛生部門獨立出來,單獨成立正科級機構。二是率先在全市各區縣中成立城鎮管理辦公室,與愛衛辦合署辦公,并將城關鎮的環衛所、規建局的園林管理所和碧玉溪管理所劃歸城管辦統一管理。三是率先在全市各區縣中成立聯合執法大隊,從交警、運管、工商、文體、衛生、環監、城監七部門抽調人員專人組成聯合執法大隊,整合執法力量,避免多頭執法,辦事效率低、力度不夠等弊端(注:2003年因依法行政的需要,解散了聯合執法大隊,專門成立了城管執法大隊)。四是率先在全市各區縣中制定并實施了《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使城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有效機制和有力的措施,長寧縣城的衛生狀況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就得到了根本改變,一舉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縣城。

第二,強化四項機制,全力以赴爭創“國衛”。

在省級衛生縣城不斷鞏固的基礎上,2005年又全力以赴爭創國家衛生縣城。通過進一步深化創“省衛”所采取的辦法和措施,強化“一把手”負責制、分線分片負責制、定期交帳制、“一票否決”制等四項制度,創國衛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果,順利通過了省級考核,現正待國家愛衛辦考核命名。

(五)提升品位,魅力在特色中彰顯

長寧在構建城市主體的同時,大力塑造城市風貌、突出個性特色,提升服務能力,努力把縣城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功能做優。

第一,實施三化工程,打造整體與細部的新景觀。

一是實施全方位綠化。建設縣城周圍5000畝綠色生態屏障工程,營造城市生態大環境。以觀賞竹、奇石、花草三結合,實施了節點綠化、街道綠化、河道綠化、廣場綠化、小區綠化,大力推進庭院、墻院、樓頂立體綠化,狠抓“拆墻透綠、拆圍建綠”工程,使之與公共綠地連接起來,形成城市生態綠化系統。二是實施全方位亮化。聘請專業設計公司設計了各種體現竹景觀、蘊含竹文化的節能燈具,對縣城街道、河道、廣場、橋梁、樓體、店面和標志性建筑進行全面妝點亮化,通過亮山、亮水、亮節點、亮建筑、亮門店,以達到內光外透、顯山露水、輪廓清晰、色彩豐富、風格多樣的目的。三是實施全方位美化。大力拆除違法違章建筑,努力消除破爛建筑。對縣城三條較為陳舊的主要街道——竹海路、城中路、安寧路按照川南古典民居風格進行風貌整治。對店名店招、燈箱廣告、櫥窗進行換檔升級,推行精美大幅廣告,不斷提升城市的美感和觀賞度。

第二,整合七大要素,提升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是突出特色餐飲,著力打造了淯江西路特色餐飲一條街。二是提升住宿檔次,對縣城幾家大型的賓館飯店按照三星、四星級標準進行升級改造,提高了接待能力。打造了7個星級旅游廁所。三是改善交通條件,改造和淘汰了低檔次的出租車,推出中檔出租車。四是豐富游購內容,大力開發了竹蓀、竹筍、竹工藝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建設了電影院、文化體育中心、圖書館、文化館等文體設施。五是招商引資引進了歌城、迪吧、桑拿浴、洗腳房等娛樂休閑項目。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六)重視民生,拆遷在和諧中推進

在推進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十分關注民生。一是在城鎮規劃區內征地涉及拆遷農房安置的,除按規定充分賠償外,還依照被拆遷農房的人口結構,采取統一劃地安置方式讓被拆遷農民自行修建,政府負責安置地點的土地賠付、場地平整、道路綠化亮化和市政管網建設,并減免其安置房屋修建中的城市建設配套費。二是在城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方面,除按城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標準及時足額補償外,對大量困難的公房拆遷戶采取由政府出資修建公房回遷房和廉租房的模式進行安置,規劃安置小區,已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建設了400多套回遷房,安置了400多戶公房回遷戶,舊城改造以來的公房回遷戶已全部安置完畢,回遷安置率達100%,有效地解決了城鎮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三是切實做好城市拆遷安置中的社會保障工作,將所有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征地“農轉非”人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將所有符合失業保險條件的及時納入失業保險范疇。長寧的城市建設和管理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擁護。

二、新面貌、新特色、新魅力——舊貌新顏展巨變

第一,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與1997年相比,長寧縣城的面積拓寬了1倍多,達到了4.5平方公里。城市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供水、供電、供氣、閉路、通訊、排污、公廁、環衛等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大幅提升。以環衛設施為例,從1998年裝運垃圾的“板板車”、“農用賀運車”到現在的“壓縮式、封閉式”的專用環保垃圾車,取消了縣城的垃圾收集站,定時清運,日產日清。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平方米;縣城生態環境良好,綠化覆蓋率達到32%,人均綠地達到31平方米;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ⅱ級標準。

第二,城市品位顯著提高

一是具有獨特的觀賞品位。縣城街道整潔有序,建筑風貌獨特,舊城仿古,新區現代,濱水空間生動優美,城市綠化富有特色。街道、河道、廣場、小區綠林環繞,綠線穿插,綠星散布。城周小山滿眼蒼翠,一片郁蔥。放眼整座城市,呈現出一幅青山綠水翠竹交融的美麗風景。二是具有獨特的休閑品位。可以在淯江邊觀水看天,喝茶閑聊,可以到特色商品街物購賞景、體驗風情;可以逛一逛城市夜景,嘗一嘗風味小吃,泡一泡各式小酒吧。整座小城散發出一種寧靜優雅的休閑味道。三是具有獨特的飲食品位。有蜀南竹海獨具特色的全竹宴、全竹席,有富有濃郁鄉土特色的竹海涼糕、淯江河鮮、苦筍燉土雞,有本地的名小吃、品牌火鍋、知名中餐,充分讓游客吃出品味、吃出文化。四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品位。城內大量竹生態、竹景觀、竹建筑、竹商品、竹食品、竹工具,讓游客時時處處都體驗到竹景觀和竹內涵,盡情領略竹的韻味、竹的魅力、竹的風情。

第三,城市經濟蓬勃發展

長寧通過城市的打造,提升了以環境為核心的城市競爭力,帶動和輻射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一是拉動了gdp的大幅增長。2005年,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1.12億元,其中城建投資3億元,占27%,拉動gdp增長2個百分點。二是帶動了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拉動了城市消費,吸引了更多的人員就業。2005年,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達到5.98萬人,占全縣就業人數23%;三是促進了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吸引了部分較大的房地產企業到長寧投資,開發出了大量低、中、高檔住房,吸引了縣內各鄉鎮乃至宜賓、巡場等地的居民到我縣購房置業,城市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6。9個百分點。

第四,干群精神生機勃發

長寧縣經營城市的探索和實踐,促使廣大干部的“精、氣、神”在苦干實干中得到升華,精神狀態生機勃發,廣大干部風正心齊,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不等、不靠,創造條件共謀發展,開拓創新。廣大群眾以建好城市為榮,以管好城市為榮。在舊城改造中拆遷了近3千余戶,絕大多數群眾積極配合、主動支持,有了他們的支持,舊城才得以在短短幾年中脫胎換骨、展現新顏。

三、強作風、強實干、強品牌——風正心齊促發展

體會一:定位決定特色。抓好城市發展,準確定位是前提。如果定位不準,方向錯位,這座城市就沒有特色。城市沒有特色,就不會有創造力和吸引力,沒有創造力和吸引力的城市就難以實現快速發展和創出城市品牌。

體會二:經營決定成敗。城市建設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中資金制約是城市發展的最大難題。以“經營”的理念和手段走“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經營路子,是為城市建設積累資金、有效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選擇。

體會三:民生決定穩定。在經營城市過程中,只有把民生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和維護好他們的居住、就業、社保等問題,才能保證城市建設的順利推進。

體會四:品位決定形象。一個城市要打造出最佳投資環境和最佳人居環境,必須找準優勢、豐富內涵、提升品位,只有這樣,才能樹立美好形象、展現獨特魅力,才能吸引投資、刺激消費、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