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機關作風建設整改方案
時間:2022-12-02 02:33:00
導語:科技局機關作風建設整改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落實區委、區政府整體工作部署,以提高科技系統執行力、凝聚力、創新力為總要求,積極開展主題為“新作為、新形象、新跨越”的機關作風建設鞏固年活動,提高人員素質,完善制度建設,優化管理程序,規范服務行為,進一步提高機關工作效能,增強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能力。
二、工作任務
(一)加強領導,齊抓共推,力求實效
1.深化改革,提升機關執行力。為適應科技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結合現有人員狀況,重新制定職位職責說明書,通過建章立制,進一步明確每位工作人員、各處室、各單位的責任范圍、責任內容,形成責任到人,逐級負責,層層落實的工作體系。同時嚴格執行職位制,人員外出時確定其他人員工作,從而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方便群眾辦事。
2.規范流程,加大社會監督力。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確保科技工作能夠決策科學、運行規范、高效透明。從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權力范疇,細化明確行政權力運行流程圖,編制辦事指南,實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堅持全程監督,實現流程固化、程序簡化、效能提高。
3.完善考核,鞏固系統凝聚力。為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提高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各項科技工作任務的完成,完善目標管理考核制度的建設與實施。各單位、各部門在原有基礎上制定出體現工作的全面性和操作性,偏重工作實績,強調依法和規范行政,同時注重視學習與調研,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機關建設力度。
4.開展測評,提高政府公信力。將行風評議工作納入系統整體工作,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群眾、企業和基層的廣泛參與為基礎,以加強行風建設為核心,以網絡行風測評為手段,隨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行風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行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逐條進行分析、整改。對能及時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時難以整改的在網上說明原因和理由。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計劃,落實整改的措施,明確整改的責任部門或人員,提出整改的期限和目標。
5.集聚資源,發揮科技要素活力。用好政府科技資源。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聯系,積極爭取上級科技經費、科技項目,切實落實各項科技優惠政策,提高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放大效應,爭取政府科技資源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用好社會科技資源。建立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和創業投資服務聯盟,以市場化、專業化、規范化、社會化服務為發展方向,為企業提供技術、人才、金融、產品、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和綜合配套等全方位服務。
6.推進宣傳,強化科技影響力。加強*高新區技術創新網、《*高新區科技之韻》的建設,鞏固科技系統的宣傳陣地。制定全年政策宣講、信息宣傳年度計劃,利用座談、交流、咨詢、報紙、雜志和網絡等多種宣傳手段和媒體,向企業、群眾宣傳各項科技政策和科技工作信息,讓企業了解政策、利用政策、享受政策,讓全社會都積極關注和重視我區科技工作的發展。
(二)強化意識,提升素質,優化環境
1.強化服務意識。轉變服務觀念,提升個人素質,樹立服務大局觀。加強與街鎮、園區和重點服務企業的聯系,指導和支持基層、企業的發展。由局領導掛帥,主動走出去,開展科技工作專項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提升街鎮特色經濟產業層次,深入走訪企業,指導和協助企業研發高新技術產品、承擔科技項目、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和實施專利保護戰略等工作,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
2.強化學習意識。結合學習型機關創建工作,以干部個體素質的提高來促進機關整體素質的增強,以綜合素質的提高來實現機關整體效能的提高;做到三個“三分之一”,即處理日常工作、深入基層調研和學習業務知識各占三分之一,保持學習上的主動性,做到工作學習兩促進、兩不誤,相得益彰。舉辦“半月談”,由各部門業務人員分別介紹所涉及的業務知識,拓展工作人員知識面。
3.強化廉潔勤政意識。實施“陽光科技”,著力實現行風建設的根本轉變。自覺按照黨的原則和要求行事,防止以權謀私行為的發生,嚴格規范辦事程序,制定依法辦事規則,完善政務公開制度,身體力行各項廉政規定和制度要求,樹立科技系統的良好形象。
三、履行職責,扎實推進2009年科技創新工作
(一)加強縱深部署,啟動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
為深入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任務,科技部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之后又作出在有條件的國家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戰略部署。為了在未來發展中搶抓戰略機遇,爭取更多科技資源,我們將按照科技部“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工作要求,積極制定試點方案,爭取進入首批試點行列。
園區建設將整合資源,以“七園一核心”為空間布局,堅持實施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企業創新創業成長、產業高度化發展、協同管理等四大戰略,以培育知識氛圍和發展知識載體、創新官產學研互動的組織機制、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促進形成創新型優勢產業集群、建設和諧發展的創新環境為主要任務,著力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及規模經濟能力、國際化及參與全球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實現從低成本生產要素投入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從傳統工業生產型經濟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經濟并重的經濟轉型,形成各具特色、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格局。
(二)聚焦新興產業,構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明確創意、光伏、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及定位,推進創意產業基地、光伏產業園和生物醫藥產業園等三大專題園區建設,形成新的
產業經濟增長點,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的時候,占據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地。
以*創意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依托,大力扶持創意產業基地發展。打造“兩中心、兩平臺”,即為基地內外企業提供海量數據的存儲、備份、恢復等基礎支撐服務的綠色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影視動漫作品策劃生產、網絡包裝推廣、整體營銷和地方品牌管理等服務的創意產業策劃中心,為動漫產品制作、、衍生產品開發等全過程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技術支撐服務的動漫影視公共技術服務子平臺,以及主要針對現代裝備制造嵌入式軟件產品的特點和軟件服務外包企業的需求,提供公共測試服務的嵌入式軟件與系統測試子平臺。
以天合光能和有則科技為龍頭,加快建設天合光伏產業園,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伏產業鏈相關企業,完善產業鏈配套,使龍頭企業可迅速有效地向市場提供所需的產品,產品成本得以降低,質量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創建、引進無錫光伏中心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發機構和公共檢測服務機構,提升園區創新競爭力。
以千紅生化、延申生物、太平洋美諾克為基礎,研究制定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規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薛家生物醫藥技術孵化器,承接中國生物制藥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把我區建成國內有規模有特色的現代醫藥產業基地。
(三)實施五大專項,完善創新創業體系
組織實施產業競爭力提升、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產學研與國際合作、知識產權推進、新農村建設科技促進等五大專項行動。圍繞全區優勢、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服務千紅生化等50家科技成長型企業和集晟電子等20家創業孵化型企業,圍繞五大產業組織實施100項重點科技項目、100項重大技術的轉移與轉化、100名創新創業人才培育、100家研發機構建設、100家服務機構引進、100家企業與創業資本對接、1000件專利申請等。
通過對高效節能新型電力半導體IGBT和FRED器件及模塊的研發和產業化、干噴濕紡高性能CCF-3型聚丙烯晴碳纖維制備技術、固體垃圾廢液處理等涉及成果轉化、新品開發、人才、產學研方面的100項重點項目的指導、服務、跟蹤,努力在軟件與電子信息、環保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含醫藥中間體)、生物醫藥(三藥)及醫療器械、現代裝備制造等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提升我區優勢產業競爭力。
整合資源,創新形式,擴大范圍,提升內涵,實施100項重大技術轉移轉化工程。鞏固*千紅生化制藥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學醫學院合作的人類干細胞研究、*太平洋美諾克藥業有限公司和第四軍醫大學合作的動物細胞表達產品的大規模高效培養技術平臺建設等現有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繼續推進針對五大產業的專題產學研活動,加大與成都、吉林等地的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國際科技合作層次與水平,組織參加西班牙馬德里世界制藥原料藥展歐洲展,深化與德國、俄羅斯、印尼在環保、生物和化學、物發酵設備技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我區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大力推進以陳勝軍為代表的100名創新創業人才項目的實施。以重大項目吸引人,以高科技企業、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各類研發中心留住人,引進和培養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領軍型海歸創業人才。組建一支由技術專家、企業管理專家、風投專家、咨詢師等高端學者、企業家組成的專家資源團,為我區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一流的咨詢與服務。
利用中央和省、市拉動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增值稅轉型帶來的減稅效應,拉動全區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設和培育100家研發機構。提升現有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中心、*市骨科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現有1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2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平,為它們做好技術開發項目備案及工程中心個調稅政策落實工作,輔導他們申報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計劃,提升項目承載能力;圍繞優勢、重點產業發展,以科技成果產業化、運行機制企業化、發展方向市場化為準則,培育一批有條件企業如有則科技、康輝醫療器械等申報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幫助江蘇科茵格特種瀝青有限公司、上華壹特精密元件(*)有限公司等公司申報省級外商研發機構,爭取上級科技經費支持;積極鼓勵江蘇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宏微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申報院士工作站,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來區創新發展。
整合優化資金、設備、人才等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建設100家科技服務機構。加快引進特種設備檢測機構、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分部等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中介機構,加大對已有的技術交易、專利服務、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政策扶持,擇優培育一批管理規范、服務優良、市場競爭力強的科技中介骨干機構。
不斷完善創業中心孵化功能,積極促進100家企業與投融資本的直接對接,幫助風險投資機構與創業企業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大大降低相互尋找、考察、談判的成本,為產業與資本有機融合、多渠道幫助企業提高融資效率創造條件。
全面保證專利申請超1000件。積極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啟動30家試點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運行。組織骨干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試點企業、留學人員創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的知識產權高級研修班。提升星海電子、聯力自動化針等已認定的高企的發明專利的申請質量;為保證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潛力,排出包括榮嘉車業、鼎豪精機等150家企業名單,通過點面結合的輔導方式,提升企業知識產權意識。
- 上一篇:酒店行業產品建設研究論文
- 下一篇:安監局安全培訓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