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建設標準化工作方案

時間:2022-01-19 05:34:00

導語:水田建設標準化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田建設標準化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水田生產的產前、產中標準化管理,突出抓好綠色、有機水稻示范基地建設,推廣水稻良種使用率,發展水稻新品種示范基地,擴大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實施名牌戰略工程,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建設標準

通過三年建設,到2010年,形成30萬畝標準水田糧食生產基地,項目區農田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土肥沃、水暢流、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化建設格局。技術到田率100%;良種覆蓋率100%;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100%;病、蟲、草、鼠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農業機械化率達到100%;訂單面積達到總面積的90%以上;水稻單產達到600公斤以上。

三、主要任務

2008年標準化水田發展到20萬畝,其中:嘎什根建設綠色水稻6萬畝、有機水稻3萬畝;五棵樹鎮建設綠色水稻4萬畝、有機水稻2萬畝;大屯鎮建設綠色水稻3萬畝;沿江鎮建設綠色水稻2萬畝。

2009年標準化水田發展到30萬畝,其中:嘎什根綠色水稻發展到7萬畝、有機水稻發展到4萬畝;五棵樹鎮綠色水稻發展到5萬畝、有機水稻發展到3萬畝;大屯鎮綠色水稻發展到4萬畝;沿江鎮綠色水稻發展到2萬畝;莫莫格鄉發展綠色水稻1萬畝;坦途鎮有機水稻發展到2萬畝;哈吐氣鄉有機水稻發展到2萬畝。

2010年,標準化水田發展到40萬畝,其中:嘎什根綠色水稻發展到8萬畝、有機水稻發展到5萬畝;五棵樹鎮建設綠色水稻發展到6萬畝、有機水稻發展到3萬畝;大屯鎮建設綠色水稻發展到5萬畝;沿江鎮綠色水稻發展到3萬畝;東方紅留守處綠色水稻發展到1萬畝;莫莫格鄉發展綠色水稻2萬畝;建平鄉有機水稻發展到2萬畝;哈吐氣鄉有機水稻發展到3萬畝;坦途鎮有機水稻發展到2萬畝。

為實現上述工作目標,重點抓好“兩個標準”和“四個建設”。

(一)兩個標準。

1.產前標準化建設:

一是抓好工程建設標準化。由于我縣低洼易澇地塊多、老灌區改擴建空間大,加之實施西部水田開發整理后,我縣大面積開發水田的條件已經具備,下一步要重點圍繞建設白沙灘區片、四方坨子區片、大屯沿江區片、建平區片、哈吐氣區片等五個區片建設抓好水田開發工作。水田開發要堅持標準化,重點是工程建設的標準化,要圍繞“工程配套、渠系配套、土地平整、單灌單排”等重要環節,定標準、擴規模、上水平。

二是抓好農資投入量標準化。指導廣大項目區農民合理使用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投入量,保證水稻質量安全。在品種標準化上,要重點解決雜亂差問題。從今年開始,全縣重點抓3—5個品種的水稻專業村示范工作,到2010年,使我縣水稻的品質和競爭力實現大幅提升。在化肥標準化上,實現合理施肥、科學施肥、確保均衡施肥。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多積、多造、多施農家肥、有機肥,少用化肥,確保肥料施用量控制在有機、無公害和綠色標準內。在農藥標準化上,杜絕高劇毒、高殘留、高污染農藥的使用,引導農民使用無公害、有機農藥,從而使項目區生產的稻米達到無公害、安全、有機的標準。尤其要引導龍頭企業實行規模種植,與農戶實行統一品種、統一施肥、統一農藥、統一回收、統一品牌的“五統一”模式。

三是抓好整地標準化。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強化質量,對于比較平整、連片的土地,利用大型機械進行旋耕,耕深不低于15cm。對于大型機械難以進行作業的不平整、面積小的地塊,通過小型機械及人畜結合的辦法,先翻地再進行平整,平整標準是水平差不超過3cm,做到“寸水不露泥”,最后用輕耙把板結土塊耙碎。近期各鄉鎮要結合春翻整地工作,對一些不必要的池埂,采用小型機械和人畜結合的辦法進行清理,平整土地,爭取三年提高土地利用率5%。

2.產中標準化建設:

一是抓好育苗標準化。標準化育苗應在3月末—4月5日前扣棚,利于提高地溫,早扣棚、早播種、培育壯苗。當氣溫穩定達到5-6℃時開始播種,每盤用種量35克左右,按每公頃500—550盤用量計算,公頃用種量為17.5—19公斤左右。立針期,溫度應控制在28℃左右,秧苗長到2葉前,床溫保持在25─30℃,秧苗超過2.5葉后,床溫控制在20℃,在苗床管理期間,要注意防風并控制苗棚濕度。

二是抓好插秧標準化。水稻插秧工作要在5月中旬開始,水稻插秧要重點把握幾個技術要點,即:細致整地、及早泡田,合理施肥、打好基礎,搶前抓早、適時插秧,提高標準、查田補栽,確保全苗、苗齊苗壯。在堅持“五不插”的前提下,突出在“搶”字上下功夫,靠搶農時、搶進度,實現水稻插秧的高標準。要重點推廣缽育擺栽、超稀植、拋秧等插秧技術。水稻插秧要全力爭取在5月25日前結束,堅決不插6月秧。

三是抓好田間管理標準化。主要抓好肥、水、病蟲害的管理和防治。一是在肥料管理上,每公頃施有機肥30000公斤,一般公頃產量在7500公斤的地塊,施肥量應為純氮150公斤,純磷50-75公斤,純鉀50公斤,硫酸鋅30公斤。施肥方法:磷肥、鉀肥、鋅肥全部做底肥,水耙前一次施入,氮肥的追肥原則是前重、中控、后巧施,即分為底肥、蘗肥、穗肥、粒肥。二是在水分管理上,應注意出穗期前后,特別是出穗后15天內,應始終保持水層,以利于提高米質。出穗后最低保持35天水層,盡可能晚撤水。三是在病蟲草害的防治上,注意防治水稻潛葉蠅、二化螟;惡性雜草;水稻赤枯病的防治。尤其要把防治稻瘟病作為一項特別重要的工作來抓,早準備,早預報,早防治,采取聯防聯治、集團作戰的模式,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四是抓好收獲標準化。要采用機械及時做好水稻收割工作。收割的時間對于稻谷的產量、米質都有很大的影響。根據我縣氣候條件,出穗后50天左右適時收獲,有利于提高食味、減少堊白度、提高出米率和產量。

(二)四個建設。

1.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在水田標準化建設項目區內分別建立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試驗示范一些抗病性強、產量高、米質好的水稻新品種,由農業部門抽調相關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組織當地農民和其他各地的水田大戶在分蘗期和抽穗期、測產期到基地參觀,由科技人員進行講解說明,用實例展示試驗示范的新品種在產量、米質、抗病性的優越性,引導農民購良種、用良種的積極性,使我縣水稻良種應用率達到100%。

2.優質水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為切實解決我縣水稻品種良莠不齊的現狀,為水田標準化建設提供可靠的良種資源,根據我縣土壤特點和區域性氣候特征,由農業部門與資深育種機構聯合在我縣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出適合我縣種植的水稻優良品種,為我縣水稻生產提供優良的品種資源,切實加快水稻育種大縣建設步伐。

3.綠色水稻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在原有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依托好雨瑞豐集團,在五棵樹鎮建設綠色水稻示范基地,由農業部門組織專家按照綠色水稻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指導基地農民開展水稻生產,在品種選擇、肥料投入和農藥使用方面進行科學安排和管理,提高項目區綠色水稻的生產水平,積極發揮“抓點帶面”的示范作用,爭取到2010年年末,項目區綠色水稻面積發展到20萬畝。

4.有機水稻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在原有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建設的基礎上,依托宏偉米業,在嘎什根鄉建設有機水稻生產示范基地,由農業專家加大扶持、培訓、指導力度,組織基地農民進行合理規劃,嚴格執行有機水稻生產的操作規程,提高有機水稻生產水平,爭取到2010年年末,項目區有機水稻面積達到10萬畝。

四、配套措施

(一)是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主要是開展好“三大工程”培訓工作。一是“農技人員素質提升工程”:組織縣、鄉(鎮)農技人員,聘請大專院校水稻專家進行水稻技術培訓,對培訓人員從育秧土的配制、育苗、插秧、水肥管理進行系統科學的培訓,保證每村一名技術員。二是“鄉村干部素質增強工程”:統一組織鄉、村兩級干部,由農業局組織現有的縣級農業專家對其進行培訓,并結合授課內容發放科技光碟和書刊。三是“專業村整村培訓推進工程”:組織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對水田村的種植戶進行培訓,每個科技人員包保30戶,爭取用30天的時間,使項目區的農民都能夠掌握水稻生產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領。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步伐。組織現有的稻米加工企業,加強整合改造,盡快建成一批技術起點高、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優勢,處理好龍頭企業和農戶的關系,通過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資金共籌、利益均沾、積累共有、風險共擔”的緊密形式。爭取到2010年年末,項目區新發展大型稻米加工龍頭企業15戶、培育省級名牌產品5個、省、市級龍頭企業8戶,建立完善的“企業+基地+農戶”的利聯機制。

(三)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通過多年的市場開拓,我縣的“嫩江灣”、“松江畔”等名牌產品在外埠市場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水田標準化建設上,要繼續抓好品牌創建工作,提高項目區綠色、有機、無公害大米在大中城市市場的占有份額,提升項目區稻米的市場競爭能力。

五、組織領導

發展水田標準化建設將對我縣全面發展水田生產起到積極的影響,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相關項目鄉鎮必須積極開展工作,加快標準化水田建設步伐,進而推動我縣水田生產的大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加強標準化水田建設的領導,縣里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農業、國土、糧食、白沙灘灌區、農村信用聯社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縣標準化水田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由苗臣同志兼任,辦公室副主任由縣水稻生產辦公室主任景林擔任。具體負責標準化水田建設的規劃布局、組織領導、綜合協調、技術指導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強化協會服務功能。項目區要實施水田標準化,統一標準、統一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適時組建水稻生產專業協會是非常必要的,水稻專業生產協會必須要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負責對農戶提供種苗培育、技術指導、協調貸款、開辟銷售市場等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組織會員進行考察,積極拓展外埠市場,做好水稻加工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增加水稻附加值。發揮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提高廣大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各水田鄉鎮要搞好建設任務分工,把責任落實到位。每個鄉(鎮)要指定一名副鄉(局)級領導負責此項工作,并抽調2-3名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并把工作具體落實到個人,幫助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四)抓好樣板田建設。為抓好工程建設,各水田鄉鎮要在全面開展標準化建設的同時,選擇一些掌握科技能力比較強的農戶建設樣板田,每個包鄉縣級領導和鄉鎮主要領導要建設一個面積不小于600畝的樣板田,每個村都要建設一個面積不小于400畝的樣板田,為水田標準化生產提供經驗。

(五)強化考核制度。為鼓勵糧食生產,縣委、縣政府決定出臺《*縣糧食增產目標考核方案》。縣委、縣政府擬定拿出資金20萬元用于獎勵糧食總產、增產幅度大、單位面積產量高等糧食生產貢獻大的鄉(鎮)場和個人,年末由農業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測產。鄉鎮和種糧大戶、訂單農業發展好的企業、鄉鎮主要負責人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都可享受獎勵,以利于水田標準化生產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