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鄉村自然災害應對方案
時間:2022-06-08 04:13:00
導語:市區鄉村自然災害應對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迅速、有效地開展救災的應急工作,最大限度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災區社會穩定,根據《省農村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預案。
第二條救災應急工作實行政府領導、分級管理、部門各司其責的原則。
第三條救災應急工作應堅持依靠群眾、生產自救、互助互濟、社會捐助,國家給予必要救濟和扶持的方針。
第四條本預案適用于本市發生的冰雹、暴洪、滑坡、泥石流、沙塵暴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在農村災區的緊急救助。
第二章預案啟動的條件和方式
第五條災情按受程度劃分為特大災、大災、一般災、輕災四種。
(一)一次性災害造成災區下列后果之一的為特大災:
1、倒塌房屋3000間以上,損壞房屋5000間以上;
2、死亡人數30人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
(二)一次性災害造成災區下列后果之一的為大災:
1、倒塌房屋1000間,損壞房屋3000間以上;
2、死亡人數10人以上;
3、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
(三)一次性災害造成災區下列后果之一的為一般災:
1、倒塌房屋100間,損壞房屋1000間以上;
2、死亡人員10人以下;
3、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
(四)未達到一般災劃分標準的均為輕災。
第六條自然災害發生后,縣(區)、鄉(鎮)人民政府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災情,并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災情。報告內容主要包括:災害種類,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范圍、程度、后果,采取的措施,災區生產、生活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七條救災應急反應行動規模根據災情大小確定。一般災和輕災由縣(區)人民政府負責;特大災、大災由市人民政府負責。
第八條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接到災情報告后,應當會同縣(區)級人民政府及其救災應急相關部門,根據災情迅速采取應急反應行動,并對災情進行全面核查,核定災害損失和等級。
第三章應急反應機構及職責
第九條市人民政府成立救災應急領導小組。在本市發生自然災害時,即為抗災救災指揮部,領導、組織和協調救災應急工作。
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救災應急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民政局、市公安局、軍分區和武警支隊負責人為副組長,市水務、農牧、財政、交通、衛生、氣象、糧食、醫藥、建設、教育、國土資源、通信、電力、旅游、保險、新聞和市科技局等部門為成員單位。
第十條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職責:
(一)召開緊急會議,聽取有關部門關于災情的匯報,安排部署抗災救災工作,組織應急反應行動,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指揮搶險救災。
(二)迅速向省人民政府報告災害情況及救災工作情況。
(三)緊急調運救災物資。
(四)根據需要會商軍分區和武警支隊組成救災專業隊伍,參加搶險救災工作。
第十一條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災害評估組(設在市民政局)、救災安置組(設在市民政局)、搶險救災組(設在軍分區)、醫療衛生組(設在市衛生局)、物資供應組(設在市發展計劃委)、通信聯絡組(設在市通信部門)、交通運輸組(設在市交通局)、治安保衛組(設在市公安局)、宣傳報道組(設在市委宣傳部)。
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是綜合協調辦事機構。主任由政府分管副秘書長擔任,常務副主任由市民政局局長擔任,副主任由市水務、農牧、財政、交通、氣象、公安等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其主要職責是:
(一)迅速了解、匯總、核查災情,評估災情損失,及時向指揮部報告。
(二)傳達救災工作指令,了解救災工作進展情況,督促檢查各地及相關部門落實救災措施。
(三)組織籌集調運救災資金、物資。
(四)及時開展救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五)承擔救災應急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第十二條各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縣(區)、本部門的救災應急工作,制定本縣(區)、本部門救災應急預案,設立相應的應急機構。
第四章救災的準備
第十三條市人民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成員單位在汛期要24小時值班,一旦發生災情,及時上報。
第十四條軍分區和武警支隊在人員、救災車輛、通迅及搶險救災器材方面做好應急準備工作,災害發生后,根據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的安排,支援地方緊急運送救災物資,及時進行搶險救災及生產自救。
第十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根據救災工作實際,積極籌集救災應急資金,儲備必要的救災專用物資和器材,保障搶險救災的需要。
第十六條救災應急補助資金和物資的籌備,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分級負責原則,通過政府補助、部門支持、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解決。
第十七條救災應急補助資金使用范圍是:解決災民吃、穿、住、醫療及緊急搶救轉移安置等方面的生活困難;修復水毀水利基礎工程,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修復水毀交通、電力、通迅等基礎設施;開展生產自救;恢復學校、醫院、機關及其他事業單位正常秩序。
第十八條救災應急補助物資包括:災區所需帳篷、衣被、面粉、食品、飲作水等生活必需品;搶險救災、重建家園所需木材、鋼材、水泥、磚瓦、汽油、柴油、煤油、鐵絲、鐵釘、玻璃、橡膠、塑料、油氈等物資;醫療衛生所需藥品和器械;恢復生產所需種了、飼草(牧草)、化肥、農膜等農用生產資料。
第十九條救災應急補助資金和物資必須堅持專款專物專用、重點使用的原則,不得截留、滯撥或挪作他用。
第五章應急反應和行動
第二十條一般災和輕災發生后:
(一)災區縣(區)人民政府迅速啟動當地應急反應預案,擬定救災應急工作方案并分組實施。24小時內將災情上報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時報省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
(二)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救災工作給予指導,有關部門視情況向省級相關部門報告,并了解核查災情,協助當地開展救災應急工作。
第二十一條大災發生后:
(一)災區縣(區)人民政府立即啟動抗災救災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抗災救災,了解災情特別是人員傷亡、生命線工程破壞情況,報市人民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同時通報當地駐軍機關;動員和組織災區群眾,積極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搶救傷病員,安撫遇難者家屬,處理善后事宜;救濟災民和安置無家可歸者;由市縣(區)兩級安排專項救災應急經費。
(二)市人民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聽取有關部門關于災情的匯報,部署安排救災應急工作;組織市直有關部門緊急行動,協助災區開展搶險救災。必要時,請求市軍分區、武警部隊支援;市政府組成工作組趕赴重災區指導搶險救災工作,慰問受災群眾;向省政府報告災情及救災工作情況,請求省上支援。
第二十二條特大災發生后:
(一)災區各縣(區)人民政府立即實施緊急情況下的救災應急預案;組織災民轉移、安置;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災情,并傳達貫徹市人民政府對抗災救災工作的指示;縣(區)及時安排專項救災應急經費、物資,妥善安置災民生活。
(二)市人民政府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聽取有關部門關于災情的匯報,部署安排救災應急工作;根據災情,決定在災區采取有關緊急措施;市政府領導趕赴重災區,組織指揮搶險救災;迅速向省政府報告災情及救災情況,請求省上支援;市救災應急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迅速開展工作。
第二十三條市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照本預案的職責分工,根據災害等級,具體實施救災應急工作。
(一)災情的搜集、評估與報告
災情發生后,市人民政府救災應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對災情進行全面核查、收集和匯總,并對災害經濟進行評估,將災情及評估結果及時上報省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
(二)人員搜索和救援
駐慶解放軍、武警部隊根據救災應急需要,迅速調集救援官兵趕赴災區,幫助災區政府搶救被壓埋人員,轉移安置被圍困群眾,排除險情。
(三)災民轉移安置的組織實施
民政部門按照救災應急領導小組決定的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轉移安置通知,宣傳動員災區群眾及時轉移,發放和調配救災款物,保障災民基本生活。
(四)救災應急資金
民政部門根據災情,及時制定緊急救助方案,并做好應急款的發放工作。財政部門做好救災應急款的撥付工作。
(五)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
衛生部門迅速組織醫療防疫隊伍進入災區,組建災區臨時醫院或醫療所,搶救、轉運和醫治傷病員;及時檢查、監測災區飲用水源、食品安全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迅速向災區提供所需藥品和醫療器械。
(六)物資供應
商務、糧食部門緊急調運救災所需食品和物資,保證災區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災區糧食供給。
(七)交通運輸
交通部門搶修被毀的公路、橋梁、涵洞及有關設施,保障災區交通暢通;優先保證搶險救災人員、傷員、救災物資的運輸的災民的轉移、疏散。
(八)通信保障
電信部門盡快恢復被破壞的通訊設施,保證救災應急通訊通暢。經批準可調用其他有關部門的通訊系統。
(九)基礎設施搶險和應急恢復
電力、建設等部門搶修災區供電、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等基礎設施,盡快恢復使用功能。
(十)農田修復和生產自救
水務、農牧等部門對損毀的農田水利設施進行修復;指導農民對損毀農田等進行恢復,調運籽種、化肥、農膜、農藥等生產資料,及時搶種、復種,盡快恢復生產。
(十一)社會治安保衛
公安部門加強災區社會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的交通秩序,保護救災物資,保證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十二)新聞報道
按照市救災應急領導小組的部署,審核同意后,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新聞單位及時對災情及救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負責向公眾災情及救災工作有關信息。
(十三)接收援助
民政府部門做好社會各界提供的救援資金、物資的接收工作。
(十四)次生災害的預防
國土資源、水利、氣象、環保、科技等部門對災區易發次生災害的地區和設施,采取緊急措施并加強監視、預報、預防和治理,防止災害擴大,減輕損失或消除污染災害。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四條本預案由市民政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本預案自之日起施行。
- 上一篇:市路政工作大會講話稿
- 下一篇:農技推廣與建設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