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規劃工作方案
時間:2022-01-06 09:36:00
導語:衛生規劃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規劃背景
(一)自然與社會經濟狀況
有五個國家級貧困縣和一個省級貧困縣年,是農業人口大市。全口徑財政收入99.68億元,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8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34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7.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3.4%
(二)衛生事業發展現狀
1衛生資源
全市衛生機構總數達4614個(含村衛生室3749個)其中:醫院44個;婦幼保健院11個;衛生院159個;專科防治院6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22個;衛生監督機構11個;采供血機構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89個;其他衛生機構7個;村衛生室3749個。期末。
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2790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9043人,全市衛生人員32399人。注冊護士7077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240人,其他人員4369人。市平均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1.22人、注冊護士0.95人。
實際開放床位16956張,全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總數15686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2.28張,比省每千人口床位數平均水平3.05張要少0.77張。病床使用率為81.11%其中醫院病床使用率為93.41%社區服務中心(站)65.5%衛生院72.71%婦幼保健院83.44%專科防治院78.78%
其中固定資產22.10億元,全市衛生機構總資產35.64億元。流動資產13.46億元。負債12.11億元,凈資產23.53億元。
其中業務用房面積115萬平方米。租房面積3.12萬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216.78萬平方米。其中租業務用房面積2.11萬平方米。
其中:100萬元以上設備有60臺(套)50-100萬元的設備有113臺(套)1-50萬元設備5777臺(套)萬元以上設備臺數5950臺(套)總價值54988萬元。
全市衛生事業經費投入總額4.05億元,年。占財政支出的1.81%人均衛生事業費54.55元。
2衛生服務
1醫療服務。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2388.69萬人次。婦幼和專科疾病防治院84.56萬人次,鄉鎮衛生院和鄉村衛生室1628.10萬人次。全市健康檢查186.64萬人次,其中職業健康檢查5.79萬人次。預約診療0.30萬人次,上級醫院向下轉診0.15萬人,向上轉診1.21萬人次。醫師年均診療量為1659.88人次/人,醫師日均診療量為6.61人次/人。各級醫療機構住院55.33萬人次,出院52.82萬人次,平均每百門、急診人次的入院率為4.74%病床使用率81.11%病床周轉34.59次,病床工作日296天,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9天。入院與出院診斷符合率為97.25%
2免疫規劃。積極推進預防接種服務。免疫規劃范圍從“5苗防7病”擴大至“14苗防15病”年,全市一類疫苗共接1491964人次,以鄉鎮為單位疫苗平均接種率達99.3%其中,卡介苗接種率為99.87%百白破疫苗接種率為99.74%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率為99.76%麻疹類疫苗接種率為99.71%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為99.75%
3傳染病預防控制。年。乙類傳染病17種15326例,甲乙類傳染病總報告發病率224.07/10萬,比年下降了12.72%;死亡42人,死亡率為0.614/10萬,比年下降了17.85%發病前五位的病種分別為乙肝、肺結核、痢疾、梅毒、丙肝。報告丙類傳染病6種10833例,報告發病率158.37/10萬,比上年上升了8.86%發病前五位的病種分別為手足口病、出血性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風疹。甲肝、乙肝、麻疹等疫苗可控制性傳染病發病率持續下降。
4婦幼保健。深入開展婦幼衛生“三網合一”監測。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96‰;孕產婦死亡率為9.79/10萬,各項指標均達到省要求。
5醫療救援。年全市采集全血總量40600U機采血小板473個治療量。出動急救42705車次,救治各類危重病員9708人次。
6衛生監督。推行餐飲業“陽光監督”公示制度。量化分級管理建檔率100%年全市共實施衛生監督檢查13728戶次,合格率為87%食品衛生監管覆蓋率達100%環境衛生及學校衛生監管覆蓋率也達到100%放射場所監督覆蓋率為100%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合格率為88.4%有害作業點監督覆蓋率為42%有害作業職工就業前體檢率為35%
7醫療保障。年。參保人數達117.69萬人,參保率達93.5%新農合參保553.8萬人,參合率97.83%資助新農合患者35.39萬人次,補償支出資金1000.4萬元。
8中醫事業。全市共有中醫院10家。包括衛生技術人員195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24人。年門急診總人次為81.98萬人次,入院4.15萬人,住院病人手術人次數1.00萬人,每百門急診的入院率為5.1%現有床位1499張,床位使用率為81.05%病床周轉次數為30.21次,醫師人均全年擔負診療人次1132.4人,住院床日557.69天。
(三)區域衛生發展面臨的主要衛生問題與趨勢預測
1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
1急慢性傳染病仍然是威脅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兩年我市部分地區出現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霍亂等重大傳染病疫情。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氣候、環境變化加劇,傳染病疾病譜也發生著變化,原有的傳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傳染病又不斷出現,不僅給居民健康構成威脅,對社會經濟生活也造成影響。
2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衛生問題。年末,市65歲以上人口71.33萬人,占人口比9.6%進行健康檢查人數43.68萬人,占61.24%慢性病建卡人數38.76萬人。其中規范管理人數34.86萬人。慢性病病種中,高血壓占68.96%,糖尿病18.71%,重性精神病5.87%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慢性病的防治形勢將更加嚴峻。
3意外傷害對居民的健康威脅逐年增大。隨著城市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病死因結構中占8.54%排名第5位;年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致死率為53.03/10萬,占8.93%排名第4位。因社會轉型、激烈競爭給居民造成精神壓力而導致的人為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近幾年因精神障礙致死在病死因疾病譜中排第10位。
4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是居民健康的主要“殺手”近幾年的全省居民病傷死因抽樣調查中(市作為全省農村抽樣調查點之一)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在死亡病種排序中均是前兩名。市至今尚無獨立的腫瘤專科醫院,腦血管病醫院的醫技力量也不高,相當部分病人上轉治療。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消耗的衛生資源多、且預后差,對居民的健康有重大影響,一個不容忽視的衛生問題。
2衛生資源配置及衛生管理的主要問題
1醫技水平及服務質量與健康需求不適應。目前我市僅有三級醫院1家。專科建設相對落后,醫療技術總體水平和整體素質均有待于提高。
2醫療衛生資源過度利用與閑置同時存在年全市醫療機構的平均病床使用率為81.11%綜合醫院達99.78%而衛生院的使用率只有72.7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5.50%從縣市醫院平均病床使用情況分析:紅安、英山、黃梅、、武穴五個縣市醫院的病床使用率均超過了100%但團風僅有64.55%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利用率偏低。
3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市內有衛生、交通、民政、民辦、個體等各類醫療機構。全行業管理的機制尚未建立,嚴重影響了區域性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
4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承擔著全市74.33%農業人口的基本醫療、婦幼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占全市衛生機構在崗職工總數的50.30%農村基層衛生院人才缺乏、技術水平低、服務設施落后,城鄉醫療衛生保障水平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5公共衛生工作任重道遠。第一。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加,加大了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的難度。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將越來越高,雖然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已經擔當起慢性病管理和監測的任務,但人員業務素質、病人管理知識和技術水平與實際需要尚有很大差距。從防治層面上看,健康教育、行為干預及綜合防治的負擔將變得越來越重。第二,衛生監督執法力量不足。全市衛生執法人員編制偏少,按《全國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規范》要求,應按0.9-1.1人/萬人的標準定編,市應配備監督員668-816名,目前我市不足400人;快速監測設備偏少,全市11個衛生監督機構,只有1輛現場快速檢測車,監督執法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第三,公共衛生人員嚴重不足,導致防治人員比例失衡,也制約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6急救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目前全市未設立急救中心(站)市120和緊急救援中心目前掛靠在市中心醫院。院前急救能力和現場救治能力還有待提高,整個醫療體系應對突發性災難的能力還很脆弱。
7整體科研實力不強。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缺乏與國際接軌的學術帶頭人和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專業人才;醫藥衛生科技整體實力不強,優勢學科不多;科研條件較差,目前還沒有一家獨立的醫學科研機構。
8衛生信息化建設與醫改和衛生事業發展要求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市部分綜合醫院已完成了HIS系統的建設;各級衛生行政系統、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也在有效地運行或籌建中。信息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和共享,專業人才短缺。
3醫療需求結構分析
1衛生服務需求呈現層次化、多樣化趨勢
城鄉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及健康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保障制度的廣覆蓋,城鄉居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且因居民個人經濟條件的不同、健康意識的不同,衛生服務需求將呈現多層次性和多樣化局面。
2公共衛生服務需求顯著增加
每年外出打工人數很多,是個農業人口大市。另一方面旅游事業方興未艾,導致每年流動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公共衛生問題。市對疾病控制、衛生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量將顯著增加,公共衛生工作任重而道遠。
3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服務模式提出新要求
激增的老年人口要求我必須及時調整衛生服務模式,發展康復療養、養老養生服務機構,促進康復療養業、休閑養生業、養老保健業的關聯發展。年末,市65歲以上人口71.33萬人,占人口比9.6%人口老齡化將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
4區域衛生發展面臨的機遇
同時我市十二五區域衛生規劃與發展還面臨著“一區一圈一帶”政策機遇,醫改工作持續深入地推進為全市區域衛生規劃描繪了美好前景。即市屬于試驗區、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的組成成員,衛生發展上要力爭得到相關上級部門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和傾斜。衛生部門也將強化責任,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增強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使全市區域衛生事業得到協調、科學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力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以醫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衛生信息化建設為先導,以醫療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衛生執法體系標準化建設為基礎,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安全的藥品供應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與運行及保障機制,基本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
(二)規劃原則
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強化政府在衛生資源配置與準入方面的規劃和監管職責,1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醫療衛生事業,促進有序競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
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2堅持實施屬地化與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機構。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
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的要求,3堅持統籌規劃與區別發展。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全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同時,對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實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衛生資源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
科學發展。衛生資源配置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4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發展步伐,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逐步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用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三)規劃目標和主要指標
結合我市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根據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十二五”期間全市衛生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居民的健康需求為依據,以保障居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落腳點,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實行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均納入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規劃,實行統一準入、統一監管。農村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城市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專科醫院為基礎,門診部、診所等為補充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我市醫療服務體系實現層次清晰、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齊全、效益顯著的目標。
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疾病控制指標、醫療保障指標、衛生資源指標要分別達到以下預期目標:
全市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7/10萬以下,主要健康指標。全市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6.5歲。嬰兒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
晚期血吸蟲病人治療率達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達到80%食品安全監測覆蓋率達到90%全市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0%以上。自愿無償獻血率達100%疾病控制指標。艾滋病“四免一關懷”政策落實率100%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以縣為單位達到100%兒童擴大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5%人群血吸蟲病感染率以行政村為單位控制在1%以內.
建立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指標。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基本醫療保險綜合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范圍、籌資標準、保障水平逐步擴大和提高,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個人自付比例下降到30%左右。
三級中醫院1家,衛生資源指標。規劃設置三級綜合醫院3-4家。三級專科醫院1家,三級婦幼保健院1家,二級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中醫院42-45家,二級婦幼保健院10家,二級以上綜合性民營醫院20-22家。建設國家標準化甲級實驗室10-12家。建設1所地市級區域醫療中心,11所縣級醫療中心。全市病床達到2.2萬-2.6萬張,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3.0-3.5張;全市執業(助理)醫師要達到12000-13500人,實現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1.6-1.8人;全市注冊護士達到14840人,實現每千人口注冊護士2.0人,力爭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三、衛生資源配置
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趨勢,區域衛生規劃應充分考慮到區域范圍、人口密度、健康水平、疾病譜分布等因素。按照各自的功能,設置各類衛生機構,形成規模適宜、分工明確、定位準確、各司其職、功能互補的衛生服務體系。根據實際需要,充分體現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效益原則,結構和布局上突出預防保健、社區衛生、農村衛生、中西醫并重的戰略重點,保持適度規模,避免重復設置。要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積極發揮民營醫療機構在資金、設備、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營造區域內不同所有制醫療機構協調合作、良性競爭的格局。
對區域內衛生資源進行科學規劃,根據我市現有區域衛生資源存量。調整存量,優化增量。
(一)衛生機構設置標準
1公共衛生機構設置
1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市和所轄各縣市區均應設置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成疾病預防控制的基層網絡。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主要功能:負責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控制、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等工作。
2衛生監督執法機構
市和所轄縣市區各設置1所衛生監督局。縣市區以下可組建衛生監督派出機構。
整頓和規范醫療服務市場,衛生監督執法機構的主要功能:依法監督管理消毒產品、生活飲用水及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依法監督管理公共場所、職業、放射、學校衛生等工作;依法監督傳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監督醫療機構和采供血機構及其執業人員的執業活動。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行為;承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3婦幼保健機構
以及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市和所轄各縣市區均應設置婦幼保健機構1所。其主要功能:提供婦女保健、兒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婦幼保健技術培訓、業務指導、檢查考核、健康教育、信息管理、科學研究、適宜技術推廣、教學等工作。婦幼保健院目前所實際承擔的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部分的人員、床位、設備配置參照婦女兒童醫院的有關標準執行。
4醫療緊急救援機構(簡稱急救中心)
擬設在市中心醫院;各縣市區應設1所縣級急救中心,市應設置市級醫療緊急救援中心。可獨立設置或在縣市區級醫院附設。
指揮調度轄區內醫療急救資源,醫療緊急救援機構的主要功能:負責市區內日常院前急救或指揮調度轄區內的院前急救工作;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開展緊急救援;對市區內急救站、醫院急診科以及轄區各縣市區進行業務技術培訓。
5采供血機構
中心血站可根據區域內供血需要和地理位置,市設1所中心血站。供血區域內部分縣市設分支機構。根據原料血漿需求、疾病流行情況、供血漿能力等,可在武穴、羅田2個縣市設置單采血漿站。
中心血站的主要功能:開展無償獻血的招募、血液的采集與制備、臨床用血供應以及醫療用血的業務指導等。單采血漿站的主要功能:采集供應血液制品生產用原料血漿。
6精神衛生機構
但病床規模要在總量控制范圍內,市和所轄縣市區各設置1所精神衛生中心;市中心醫院設置精神專科。鼓勵民營資本舉辦精神病專科醫院。同時也不得少于50張/院。
精神疾病監測、預防、治療、培訓、康復、開展精神衛生咨詢,精神衛生機構的主要功能:承擔本轄區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療和科研教學。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教育,對精神衛生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和技術指導。
7臨床檢驗中心
可獨立或掛靠綜合醫院設置;縣級原則上不設臨床檢驗中心。市應設置1所臨床檢驗中心。
8其他專業防治機構
縣市區應在綜合醫院院內設置傳染病區。市應設置1所傳染病專科醫院并獨立運行。
另可根據本地防病工作需要,市設置1所麻風病防治中心。保留市結核病防治院。設立市級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職業病、血吸蟲病、腫瘤、口腔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專科防治機構。縣級原則上不設置專科防治機構,現有專科防治機構歸口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統一管理或與其它機構合并。
2醫院設置
適度控制規模。醫院主要由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包括中西醫結合醫院)專科醫院組成。其發展重點是提高服務能力、輻射能力和疑難病的診治能力。
1綜合醫院。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考慮增設政府舉辦的第2家綜合醫院,并支持四縣市綜合醫院優先爭創三級醫院;其他縣市限設1所政府舉辦的二級綜合醫院。三級綜合醫院主要承擔轄區內疑難病癥的診斷治療和醫學科研、教學工作;二級綜合醫院承擔基本醫療、急救、保健及基層衛生技術培訓等工作。
2中醫醫院。市應設政府舉辦的三級中醫醫院1所。
3專科醫院:根據本市疾病譜。擬爭創三級專科醫院1所。
特別支持舉辦500張床位以上大型綜合性民營醫院和100張床位以上的專科醫院。年擬建設民營綜合性和專科醫院20-22家;鼓勵社會資本大力發展護理院、護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醫院等特色中間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民營醫療機構。擬建設30-40家中間性醫療機構。
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堅持以政府主導為主、以調整現有衛生資源為主。其主要功能: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補充。以社區內婦女、兒童、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重點,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
可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規模小于3萬人口的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按每個街道辦事處范圍或覆蓋3-10萬居住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規模大于10萬的街道辦事處。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設置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個數原則上不超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的4-6倍,社區衛生服務站:按0.5-1萬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的服務人口不能重疊計算。
2鄉鎮衛生院
并對村衛生室進行業務管理、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每個建制鄉鎮必須設置1所政府辦的鄉鎮衛生院。其主要功能:承擔基本醫療、預防保健、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健康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行政監督執法等綜合性衛生工作。推行“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
3村衛生室
步行1小時才能到達村衛生室的自然村,每個行政村原則上設1個衛生室。居民居住分散。或3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可增設1個衛生室。人口較少或交通便利的村,可聯合設置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所在行政村不再設村衛生室。市尚有應設未設村衛生室485個,可考慮設立。
村衛生室的主要功能:承擔農村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為村組群眾提供預防保健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治和傳染病的報告及轉診工作。
(二)病床配置標準
1病床配置總量
市的病床總數要達到22000-26000張,根據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實現每千人口病床3.0-3.5張。十二五期間,需增設床位6314-10314張。
縣市之間、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之間、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之間的配置比例,病床數實行總量控制。應根據區域內疾病譜的變化和按照加強農村、加強基本醫療服務的原則合理安排。
2各類醫療機構病床的具體配置要求
1城市內綜合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床位配置應根據其地理位置、服務人口、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天數、床護比、醫護比等因素進行綜合核定。床均建筑面積和衛生技術人員配置要達到相關要求。
2縣級綜合醫院床位配置原則上按服務人口進行核定:100-150張/10萬人以下;200-300張/10-30萬人;300-500張/30-50萬人;400-600張/50-80萬人;500-800張/80-100萬人;800-1000張/100萬人口以上。縣級中醫院根據現有床位及利用率等綜合因素設置床位。
3鄉鎮衛生院:其床位規模應根據其服務人口數量、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服務半徑、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因素。加上輻射鄉鎮人口的1/3鄉鎮衛生院床位規模宜控制在100張床位以內。
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每千服務人口(指戶籍人口)0.3-0.6張床位。一般不超過50張。社區衛生服務站至少設日間觀察床1張,不設病床。
3每床占用面積
綜合醫院病床每床占用建筑面積:100-300張床位的80㎡/床;400-500張床位的83㎡/床;600-700張床位的86㎡/床;800-900張床的88㎡/床;1000張床位以上的90㎡/床。大型設備用房、制劑室和科研、教學、公共衛生用房等按《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另計。
69-75㎡/床;200-400張床的75-84㎡/床;500張床以上的84-87㎡/床。大型設備用房、中醫制劑室、中醫傳統療法中心和科研、教學、公共衛生用房等按《中醫院建設標準》另計。中醫院病床每床占用建筑面積:200張床以下。
每床占用面積參照國家相關標準執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科醫院等。
(三)衛生人力配置標準
市的醫師要達到12000-13500人,根據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實現每千人口1.6-1.8人。十二五期間,需增設醫師2957-4457人。
醫師在縣市之間、綜合醫院與專科醫院之間、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之間的配置比例,醫師配置實行總量控制。應根據區域內疾病譜的變化和按照加強農村、加強基本醫療服務的原則合理安排。
(四)醫用設備配置標準
大型乙類醫用設備由衛生部實行總量控制,大型甲類醫用設備由衛生部管理并頒發配置許可證。由省廳分配控制指標到市州。依照《省衛生資源配置標準,市大型乙類醫用設備可達到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36臺、醫-磁共振成像設備(MRI10臺、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6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9臺,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2臺。
十二五期間,結合我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現有大型乙類醫用設備臺數。市大型乙類醫用設備還可配置: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11臺、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4臺、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1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1臺。
常規醫用設備配置標準參照《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綜合醫院建設標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婦幼保健院、所建設標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標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血站基本標準》《醫療緊急救援中心建設標準》《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和《中醫醫院建設標準》等標準進行配置。
(五)臨床重點專科設置標準
市級臨床重點專科設于區域內二、三級醫院。年,臨床重點專科分省、市兩級配置。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一般設于三級醫院。全市在綜合醫院建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或重點建設專科1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5個,市級重點專科30個;爭取建立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或重點建設專科1個,省級中醫重點專科5-8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10-20個。
(六)衛生經費配置
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衛生經費安排要堅持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衛生服務。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各地衛生事業費補助政策和標準嚴格執行《省財政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衛生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政策的實施意見》鄂財社發〔〕129號)
四、規劃保障措施
(一)政府重視規劃實施
要將區域衛生規劃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衛生事業、深化衛生改革、構建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體系、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醫藥衛生體制的重要性。作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事來抓。各級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好規劃、準入與退出管理、監督、經濟政策調控、醫療衛生信息、促進多樣化競爭、營造和規范醫療服務領域有序平等競爭環境等功能。
(二)落實衛生投入政策
積極推進五項改革,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定衛生體制改革政策。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精神。落實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切實解決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將全體城鄉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切實減輕群眾個人支付的醫藥費用負擔。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便群眾就醫,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降低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使全市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最大限度地預防疾病。
(三)依法推進全行業管理
依法監督管理區域內全部衛生資源的配置,政府部門要強化對衛生事業發展和衛生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監督管理區域內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轉。轄區內解放軍、武警部隊對地方開放的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衛生資源,要納入區域衛生規劃范圍,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加強宏觀管理,對全市醫療機構實行分類管理。要強化對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新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的準入和退出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各類衛生法規,理順和完善衛生監督體制,嚴格依法履行衛生監督職責,加強健康相關產品和公共場所衛生的監督管理。
(四)創新中醫藥特色
要以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主線,十二五時期是實現我市中醫藥發揮優勢、創新特色、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完善體制機制,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優勢,把加快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完善和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和能力作為著力點,加快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和中醫藥人才培養,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強化監督管理。深入發掘“鄂東四大名醫”中醫藥理論精髓,加強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基地、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形成我市中醫藥的學術合力、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從而創新品牌優勢。
(五)狠抓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狠抓畢業后規范化培訓和繼續教育基礎上,加快衛生專業人才培養。選拔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學科骨干,抓好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合格的全科醫師;注重人才引進的質量,進行必要的科研誠信和績效評估;制定優惠政策,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衛生人才。高度重視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大力開展衛生管理干部崗位規范化培訓,造就一批適應衛生事業發展的職業化管理隊伍。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行業風尚。
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和發展優勢相結合,醫學科學研究堅持以技術引進為主、引創結合、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相結合。堅持攀登醫學科技高峰與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相結合,堅持人才培養、技術梯隊建設與學科建設同步發展。
(六)大力推進全市衛生信息化體系建設
以建立現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目標,以電子病歷、居民健康檔案、決策管理為三大核心應用主線。構建全市衛生信息網絡系統,建設市級綜合信息平臺和縣級數據中心,實施全市居民健康服務“一卡通”工程。
五、規劃的實施與評價
監督和評價各地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依據。適用于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本規劃是指導全市各地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由市人民政府和組織實施。各縣市區要按照本規劃,本規劃經省衛生廳、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審核同意后。編制本轄區的區域衛生規劃,報市衛生局、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審核同意后,由同級人民政府和組織實施。
有必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要通過專門設立的專家組檢驗規劃的實施過程,區域衛生規劃是中長期的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進度進行重點建設內容的期中和期末評價,以檢驗規劃的實現程度,并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為規劃的調整與完善提供依據。
- 上一篇:銀行業考核工作方案
- 下一篇:安全穩定工作大會領導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