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保救助工作方案

時間:2022-02-02 11:17:00

導語:農村五保救助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五保救助工作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確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基本生活,根據《市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實施辦法》有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辦法規定,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村民的基本物質生活保障。

第三條農村五保供養是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事業,各級人民政府應將農村五保供養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列為各級各有關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實行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鄉村實施、社會參與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四條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負責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審核和上報;加強對鄉鎮敬老院的管理;督促村民委員會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民委員會負責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初審和上報;安排專人監護生活不能自理的分散供養農村五保對象,幫助照料其日常生活;主持辦理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喪事。

第二章供養對象

第五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村民:

(一)無勞動能力。年滿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的二級以上殘疾人、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但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青少年,視為無勞動能力。

(二)無生活來源。雖然有土地承包經營收入、集體經營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但其生活水平仍低于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視為無生活來源。

(三)無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無贍養、扶養、撫養能力。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因生活困難需要經常救助,或者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年老、重病、重殘、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或者失蹤的,視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

第六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申報程序:

(一)由村民本人向所在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精神殘疾無法表達意愿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

(二)村民委員會收到申請后,每半年進行一次民主評議,并在本村范圍內公示,公示無異議后由村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審核。

(三)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收到申報材料后,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和經濟條件進行調查核實,提出審核意見,并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民政部門審批。

(四)縣民政部門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后,每半年進行一次復核并作出審批決定。

經審批確認為五保供養對象的,免費發給由省民政部門印制的《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對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五)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堅持應保盡保、動態管理的原則,對已享受供養待遇的對象實行年審制度。

第七條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對象自愿接受親友或者其他人員供養,親友或者其他人員自愿承擔全部供養義務,簽訂供養協議,并經村民委員會和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認定的,不作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供養。

第八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村民委員會或者敬老院等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報告,由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審核并報縣民政部門核準后,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終止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一)具有了勞動能力;

(二)獲得了生活來源;

(三)有了具有供養能力的法定贍養、扶養、撫養義務人;

(四)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喪葬事宜辦理完畢。

第三章供養內容和形式

第九條農村五保供養內容:

(一)定期發放五保供養金或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者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

(六)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所需的費用。

第十條農村五保供養形式分為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兩類。集中供養的,通過敬老院、幸福院、養老院、福利中心、五保之家等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體供養。分散供養的,本人在家生活,可以由村民委員會委托他人照料,也可以由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供養服務,村民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但患有精神病或嚴重傳染病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必須分散供養。

第十一條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養標準每年不低于1200元。供養標準隨著全縣農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應調整。

第十二條縣民政部門從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中全額資助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對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的標準發放常見病門診醫療卡。所需資金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補償資金中解決,不足部分從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中補齊。

第十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因病住院必須遵循就近就醫的原則,門診到指定衛生室治療,一般疾病到鄉鎮(區)衛生院治療,重大疾病、疑難雜癥到縣以上醫院治療。其基本醫療費用和住院費用從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和農村醫療救助資金中解決,其住院期間所請陪護、用餐等其他費用由所在村民委員會或敬老院解決。

第十四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后,實行火葬,縣民政部門給予喪事辦理機構或個人1000元基本喪葬費用,并免除火化所需費用。基本喪葬費用標準隨著全縣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應調整。

第十五條縣民政部門每年分兩次向縣財政部門報送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人員名單,并附相關證明材料,縣財政部門審核后及時將基本喪葬費用撥付至縣民政部門專戶,再由專戶撥至喪事辦理機構或個人。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十六條以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為主舉辦的敬老院為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管理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縣民政部門對其進行業務指導。敬老院工作人員編制數實行動態管理,每三年核定一次;敬老院工作人員由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向縣民政、編制、人事等部門申報用人和進編計劃,按程序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敬老院院長從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在編人員中選拔產生,報縣民政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已批準設立的鄉鎮敬老院,要及時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取得事業單位法人資格;社會力量興辦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要以民辦非企業性質向民間組織管理部門提出申請,辦理登記手續。

第十八條農村五保供養經費的來源:

(一)上級人民政府轉移支付用于農村五保供養的專項資金;

(二)縣人民政府安排的農村五保供養資金;

(三)社會捐贈的農村五保供養資金;

(四)其他資金。

第十九條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敬老院工作人員工資、敬老院工作經費、農村五保基本喪葬費用等農村五保供養專項保障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對災區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優先安排救災救濟等各種款物。敬老院建設及房屋維修費、供養對象護理費由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納入本級預算,縣財政給予適當補貼。五保之家及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對象房屋維修費及供養對象護理費由村民委員會負責。

第二十條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和村民委員會應將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供養標準及相關政策等情況進行公示。

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應在每年的月日前完成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年審核查工作,并造冊登記報縣民政部門審核,縣民政部門審核后將所需經費報告、花名冊及相關材料報縣人民政府審批。

第二十一條農村五保供養各類保障資金統一由縣財政部門審核后撥至縣民政部門專戶,再下撥到敬老院或打卡發放到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對象。

第二十二條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對象憑《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和銀行卡到指定銀行領取農村五保供養金。生活不便的五保供養對象可委托村民委員會或監護人代為領取。

農村五保供養金除供養對象本人申請或同意發放實物外,一律以貨幣的形式發放。

第二十三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依法享有承包土地的權利,該承包地收益歸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所有,并有權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第二十四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私有財產按照繼承法處理。不得以村民將私有財產交給國家或者集體作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前置條件。

第二十五條縣民政部門和各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建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信息平臺,將相關信息錄入電腦,實行網絡化管理;各鄉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建立健全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檔案,做到一人一檔。

第二十六條縣民政部門定期對敬老院院長及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敬老院的整體管理水平。

第二十七條縣財政、紀檢監察部門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的跟蹤監督;縣審計部門對農村五保供養經費撥付、發放情況定期進行審計。

第二十八條各級各相關部門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在用水、用電、用氣、電信、電視收視等生活方面比照城鎮低保對象給予優惠。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縣人民政府及民政、財政部門按照職責權限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分管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農村五保供養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或者撥付不及時的;

(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個人享受的五保供養待遇低于標準的;

(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出現異動(增減)隱瞞不報,套取農村五保供養經費或者導致應保五保供養對象得不到供養的;

(四)《農村五保供養證書》不及時發放,冒領、代領、挪用、貪污或私分五保供養資金的;

(五)虐待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年月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