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地質災害防御方案

時間:2022-02-16 02:50:00

導語:實施地質災害防御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地質災害防御方案

為切實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結合地質災害現狀及年氣象形勢,特制定本方案

一、全年地質災害概況

(一)全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x

地質災害主要類型為咸水入侵、砂土液化和地下水不合理開采形成的大面積降落漏斗三種地質災害,三種災害的特征是隱蔽性強,不易被人們重視和發現。年未發生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及威脅對象

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冷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6—8月)降水多且集中,氣溫高。這種氣候特點決定了地區地質災害易發時段一般為6月到9月的汛期。由于雨季土壤含水量增大,容易誘發砂土液化。在砂土液化區內,地震、人工振動(如車輛高速行駛、樁機的振動施工及其它高能振動)、汛期高水位的湍流,都會產生液化的后果,引起地面的不均勻沉降,導致地面開裂、建筑物傾斜、道路塌方、河堤管涌等。因此,在地區應特別注意加強對砂土液化災害的監測與防治。

二、年全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年春季(3—5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季降水量為90—110毫米(歷年值為97.3毫米),雨量分布不均。預計季平均氣溫偏高,為9.6—10.0℃(歷年值為9.2℃),但回暖不穩定,季內可能有階段性低溫。

預計年夏季降水量總趨勢為正常偏少,平均氣溫總趨勢為正常偏高。

三、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

重點預防區為:京—沈高速公路、盤—海—營高速公路、秦—沈鐵路、溝—海鐵路兩側,海岸防潮堤。在防汛期間,這些地段重型車輛要減速行駛,周圍要避免進行震動施工,防止因高能震動所引發的砂土液化對公路造成的破壞。在汛期,必須對穩定性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監測,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隨著城化水平的提高,工程經濟活動的增多,重要建設工程和地下空間的開發等,都可能引發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工程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

四、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分工負責、屬地管理、明確責任

國土資源部門要與氣象、建設、水利、交通、鐵路、旅游以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密切合作,共同對本地區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巡查、檢查,切實做好重大工程、交通沿線、風景名勝旅游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時對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做預測、預警和預報;加強工程經濟活動的監督管理,對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督促建設施工單位采取預防和治理措施,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財產安全。

(二)編制和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各縣(區)在總結上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編制和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危險點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排查,劃定本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區,確定本年度重點監測的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對重點防護區域和重要地質災害危險點提出具體防范措施,將防護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責任人。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須及時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并報國土資源局備案。

(三)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切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

汛期是突發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各縣(區)及相關部門要堅持值班制度,做到責任到人、值班到位,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通訊聯絡。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防災救災工作,同時,按災情速報制度向上級報告。

2.堅持“三查”制度

各縣(區)必須建立“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對本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汛前進行全面排查,了解基本情況,對潛在危害要提出防治措施;汛期對重點地區、危險區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重點檢查防治措施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在汛后進行核查,了解防治措施完成情況及新發生地質災害的情況和數量,造成的損失情況等。

3.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制度

為及時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縣(區)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落實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制度。

(1)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各縣(區)要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指揮辦公室,公布值班電話,做到值班人員到位,不漏崗,不誤時。

(2)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和報告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發生地的縣(區)國土資源部門要在接到報告后,按照《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快速處置程序》(國土資廳發〔〕號)和《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和月報制度的通知》(國土資辦發〔〕號)規定,迅速將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上報國土資源局。

(3)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汛期前要組織技術力量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汛期中開展巡查和應急調查,汛期后復查與總結相結合,準確掌握區內地質災害的動態情況,主動避災抗災,各地應急指揮機構應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處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必要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地質災害災情舉報獎勵制度,積極發動廣大群眾發現災情及時報告,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鄉鎮要積極創造條件,在適當的范圍內(村、社區或廣場)組織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檢驗和增強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四)重要地質災害隱患的警示及治理

對于經勘查查證確需治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要落實治理資金,實施有效的治理。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要由各地方政府承擔治理責任;對人為因素引發的,按照“誰引發,誰負責”原則,依法告知并敦促責任人及時治理。同時,各地區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強防范,采取必要的警示措施,避免給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任何損失。

(五)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各縣(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氣象部門要組織技術力量,密切配合,盡早安排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要在年汛期,對所轄區內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互聯網等方式正式。在加強對由降雨為主要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氣象預報預警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監測功能,提高對人為誘發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監控力度,使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全面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使政府及有關部門更有針對性地部署防災工作。

(六)落實經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各級政府要切實保障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使地質災害調查、監測、預報、搶險和險點應急工程治理正常進行,尤其搞好重要災害危險點監測標志和警示標志的制作和安裝。各(縣)區在安排年度防汛經費時,要明確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具體經費數額,嚴格做到專款專用。

(七)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工作

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做好本轄區群策群防工作部署,發揮基層國土所的作用,落實鄉(鎮)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五個到位),全面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高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員的防災能力,使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真正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八)控制源頭,依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城建設及建設用地,特別是小城鎮建設和其它工程建設,包括招商引資工程項目,在選址時不能倉促上馬,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由工程建設引起的地質災害危險點,要及時通知、監督有關建設單位進行治理;對危害性較大、工程治理不達標的危險點,要限期險區居民搬遷;屬異變、臨界級險區居民,汛期應異地居住避讓,力求發生災害時無人員傷亡。地質災害易發區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以免建在地質災害隱患區,成為新的隱患點。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中提出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同時檢查評估工作質量。對于不執行配套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三同時”制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的制度的單位或個人,要發出整改通知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將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九)加強宣傳培訓和防災演練,提高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

今年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世界地球日”、“土地日”、“世界水日”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知識的宣傳活動。做好“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使其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有關知識,增強抵御地質災害的應急能力。切實開展地質災害防災演練工作,提高防災救災隊伍的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反應能力和應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