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府全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時間:2022-05-08 06:08:00
導語:區政府全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位于市市區東部,地形地貌變化較大,地質構造復雜,受人類工程活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區內廢棄礦山、廢棄礦井有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為切實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在實施《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我區實際,編制本方案。
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國土資源部門及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預防和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針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特點,我區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并積極主動地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間斷巡查和排查,特別是抓好強降雨后檢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位、落實到人。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時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兩卡”發放等各項制度的落實。由于措施到位、落實到位、責任到位,在強降雨多、閃電雷擊頻繁等惡劣天氣下,轄區內沒有發生一起地質災害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二、年度轄區內地質災害趨勢及防治措施
我區局部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致災地質條件已經具備,在汛期降水量較大以及其他人為工程活動誘發條件下,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我區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開始,9月底結束,其間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以往發生的地質災害記錄,汛期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為主。
我區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西側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長約250米,由沖積物組成。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但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崩塌體滑落路線上采取建立擋土墻、植樹造林或建立緩沖坡等措施,以消減崩塌體勢能;
五是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險情及時通知受威脅居民進行避讓。
(二)山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1.山中部危巖體位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側邊坡,山坡坡度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潛在崩塌體高約5—6米,寬約2—3米,厚約2米,體積約為30—36立方米。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街道辦事處
2.山西坡不穩定邊坡,位于水利局宿舍東側山西坡,山坡坡度約為75-80度,局部可達85度,不穩定邊坡高20-22米,長約77米。受人工開挖、風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部分危巖基本脫離母體,破碎嚴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小區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域內建設單位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堵塞滑坡裂縫,在后緣開挖排水溝,防止雨水沿裂縫下滲;
五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六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三)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
坡危巖崩塌滑坡地質災害位于中井村南側,山公園對面。山體由于開山修路,對邊坡進行過切坡,使兩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0—15米,巖層巖性主要為厚層奧陶系馬家溝組灰巖,受地質構造及風化作用影響,巖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隨著強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有掉塊現象,存在失穩可能,對道路及車輛人員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工業區管委會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四)山北坡不穩定邊坡地質災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側,山坡坡度約為70-75度,局部可達80度,坡體體高約15-20米,最高約25米,長約200余米。區域前期曾開展過破損山體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開挖及降雨等因素影響,邊坡坡面上形成高陡邊坡,坡頂裂隙發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穩可能,對下方施工人員及車輛等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區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對崩塌體進行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學院內),存在三處安全隱患點:
1.山的中西部,危巖體位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約為60-70度,危巖體體積約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危巖體坡頂裂隙發育,裂縫寬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體前緣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操場上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2.山的西部,由于長時間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體坡度約為70-75度,坡高5-10米,長約為400米。坡面無排水設施,坡體外側主要在土質邊坡上修建了毛石擋土墻,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局部毛石擋土墻已出現破損及開裂,在降雨及震動影響下,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3.山的西南部,邊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體坡度約為65-70度,局部可達75度,坡高3-5米,長約為198.5米。邊坡主要由基巖及其風化層組成,坡面無排水設施。由于未對坡面及坡頂進行有效的處理及處理不到位,坡面危巖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響,坡面可能產生失穩,對下方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省政法學院
防治措施:
一是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予以公告,加強監管;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
三是對危石進行人工卸載;
四是在滑坡前緣設明顯警示牌,使過往行人、車輛等嚴加防范;
五是對難以實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險區,采取必要搬遷避讓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絕災害隱患。
(六)采空塌陷地質災害
廢棄礦井,由于鐵礦開采后,未采取有效處理措施,造成山體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現該處廢棄礦井已多次出現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形成的崩塌體立面高約35-40米,長約50-60米,陡崖上部還存在貫穿東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在崩塌體前緣堆積崩塌物,體積約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長約3米,寬約2米,厚約2.5米。在崩塌體的前部分有6處2層樓房,人口約12人,崩塌物距對樓房僅5米,對附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監測、防治責任單位:龍洞街道辦事處
防治措施:
一是設立地質災害易發區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測群防體系,定人定時監測,雨季加密監測,發現險情、災情及時上報;
三是對小型崩塌、滑坡體實施人工排險;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制定好撤離計劃。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本轄區地質災害實際狀況,制定《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同時對存在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重大損失的會同相關部門,擬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條件的組織進行一次應急預案演練,以確保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發性地質災害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立即組織有關部門及時到現場進行應急調查處理,同時做好險情、災情上報工作。
(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在鄉鎮國土資源所推行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繼續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建設。落實責任,扎扎實實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對轄區內居民建房,地質災害隱患簡要評估到位;
(2)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員聯系到位;
(3)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
(4)對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
(5)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預案和人員到位。
(三)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災害速報制度,保證防災信息暢通。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測群防網絡,落實險情巡查、災情速報、汛期24小時值班等制度。對轄區內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重點地段,要指派專人監測,汛期各單位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值班人員要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重要崗位實行主副制度,并切實安排好節假日應急準備工作,確保有足夠的應急力量隨時啟動應急預案。如遇突發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迅速報告,并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調查,及時主動地向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報告情況,在區政府統一指揮下,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認證負責地進行應急處理。同時,進一步做好“兩卡”的填制和補發工作,并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真正明白怎樣防災、如何避險。
(四)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加強對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跟蹤管理,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勘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進行設計、施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對因工程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各有關單位要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責任落實到人,組織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五)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合理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工作。對規模較小、危害較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應急排險,消除隱患;規模較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的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技術難度大、經濟上不合算、自然條件不適宜居住的,應實施受威脅人員搬遷避讓。
(六)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處于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必須委托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未做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項目,政府將不予辦理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手續。此外,建設單位要對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和地質災害進行治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項目周圍破損山體整治方案,治理破損山體,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建設活動中要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堅決杜絕挖坡建房、修路,破壞地質環境,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要將各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二)確保經費到位。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積極完成轄區內地質災害治理、受威脅村民搬遷和廢棄礦井治理工作。同時,按照“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因地制宜,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和廢棄礦井治理工作。
(三)加大宣傳、引導力度。運用廣告、標語、宣傳畫等形式,宣傳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防災意識,提高防災抗災能力。自6月1日開始,各相關單位可通過衛視晚間新聞、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道天氣預報欄目的天氣預報節目或登陸地質環境信息網,收聽、收看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達至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做好監測、巡查、預警和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