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辦地質災害調查方案
時間:2022-06-08 08:54:00
導語:市政辦地質災害調查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查明我市地質災害隱患,摸清地質災害分布狀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網絡,有計劃的開展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開展山地丘陵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多次發生重大地質災害,極端氣候常態化,災害性天氣頻發,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地質災害具有一定動態演變性和隱蔽性,以前的調查成果已不能反映地質災害發育現狀,不能滿足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和防災減災需要。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進一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徹底摸清地質災害現狀,健全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對提升地質災害總體防治水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
二、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目的
本次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目的:以村(居)為基本單位,全面開展我市1:5萬比例尺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建立地質災害信息預警預報系統,進一步提升我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水平,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有計劃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主要工作任務
(一)按照國土資源部《<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要求,充分利用已開展的1:10萬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綜合研究成果,加強對已有成果的二次開發利用,了解、掌握我市地質災害發育特征,有的放矢地部署我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二)對我市所有鎮、村(居)開展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查清全市城鎮、廠礦、村莊、風景名勝區、重要交通干線和重要工程設施分布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區)分布狀況,包括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以及潛在地面塌陷等。
(三)調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點發育現狀和發生歷史,查清其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征、形成影響因素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并對其穩定性、危害性(災情)及潛在危害性(險情)進行評價。
(四)調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包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名稱、位置、數量、預防和治理方法以及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單位、治理時間、資金投入情況、治理效果等。
(五)研究各類地質災害的形成分布規律,開展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和風險評價,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和重點防治區,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和地質災害綜合研究。
(六)對每個存在的地質災害點建立信息檔案,編制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
(七)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系統和群測群防信息系統,結合調查成果,指導當地政府進行地質災害的監測與預警工作。
(八)建立市地質災害數據庫,標準按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及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省縣(市、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技術實施方案》規定執行。
(九)提交調查工作成果。包括1:5萬地質災害調查報告、1:5萬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管理數據庫和群測群防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野外各類原始資料、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修編)。
四、工作方法
本次調查工作的開展以涉及我市不同時期的水、工、環綜合研究成果為資料基礎,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
(一)資料收集。涉及國土資源、規劃、統計、水利、氣象、旅游等多個部門。
(二)遙感解譯。采用最新遙感映像航片對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質災害發生點或隱患點進行全面解譯,以此指導野外各項調查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地面調查。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譯的基礎上,將傳統的調查方法與先進的調查手段相結合,開展區域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調查和地質災害核查、調查。
(四)GIS技術應用。嚴格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修訂的《空間數據庫工作指南》和《數字化地質圖圖層及屬性文件格式》及相關標準,進行分層、編制屬性表,建立縣(市)級地質災害圖庫。
(五)GPS技術應用。采用高精度GPS全球定位系統,將地質災害發生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進行準確標繪,為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提供資料依據。
(六)綜合研究。在野外調查工作結束后,在對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研究,科學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規劃建議。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和信息系統。
五、工作進度安排
全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要于年10底前完成,并通過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與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聯合組成的技術工作小組的審查驗收,其中野外調查工作要于6月底前完成并通過驗收。主要工作分六個階段:
(一)調查準備階段(4月10日—4月15日)。
成立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聯合調查組,制定工作方案,確定地質災害調查資質單位,編制完成調查技術實施方案等。
(二)資料搜集與遙感解譯階段(4月16日—4月25日)。
主要搜集我市不同時期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社會環境及氣象水文資料、礦山分布及開采情況、地下水開采情況、地質災害發生情況。采用多時相、不同空間分辨率的遙感影像,開展地質環境遙感解譯和地質災害遙感解譯,從面上掌握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的整體、動態特征。圍繞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鎮、村(居)或重大工程,同時兼顧交通干線以及水庫、河流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解譯,開展高分辨率遙感解譯,全面查清我市所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
(三)野外調查與勘查測繪階段(4月26日—6月30日)。
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譯的基礎上,將傳統的調查方法與先進的調查手段相結合,根據地質災害現狀發育程度和區域地質環境條件,針對不同地質災害分別確定相應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調查區并開展區域調查。同時在掃面的基礎上,選擇重要地質災害地質體或重點地段,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并輔以山地工程、物探、鉆探等手段加以驗證。通過技術工作小組對本次地質災害野外調查工作質量的驗收。
(四)室內資料分析整理及綜合研究階段(7月1日—7月31日)。
根據野外工作成果,歸納總結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形成機理、造成危害,分析研究地質災害點的潛在危險性、防治措施、監測方法,進行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編制實際材料圖、1:5萬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1:5萬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成果圖件,匯總整理地質災害調查表、有關影像資料等。
(五)群測群防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階段(8月1日—8月31日)。
按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1:5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化成果技術要求》,完成群測群防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
(六)成果報告編制與驗收及成果匯總上報階段(9月1日—10月31日)。
在野外調查工作結束后,在對資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總結編寫成果報告及其他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通過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與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聯合組成的技術工作小組對我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審查驗收。
六、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做好技術保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承擔調查任務的地勘單位為成員單位的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協調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和協調我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實施。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聯合調查組,辦公室和聯合調查組設在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要負責編制完成調查項目宣傳方案、實施方案等工作。聯合調查組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市國土資源局、承擔調查任務的地勘單位組成,負責本次調查的實地調查、技術保障、調查技術實施、數據庫建設和成果匯交等工作。
(二)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要利用各種形式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宣傳,提高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調要性的認識。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是一項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以此推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的順利完成。
(三)加強協調溝通,營造良好環境。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點多面廣,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各級各有關部門應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周密組織,精心安排,落實責任,并從人力、物力、時間上給予充分保證,為圓滿完成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 上一篇:油區辦領導干部下基層工作方案
- 下一篇:油區辦兩評一樹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