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

時間:2022-10-05 09:49:27

導語: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與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按照建設“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加快推進我區氣象現代化“七個體系”即綜合氣象觀測體系、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氣象科學管理體系和氣象基層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進,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明顯提高,滿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氣象事業發展要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

二、實施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建設功能先進的綜合氣象監測體系

優化氣象觀測系統布局。統籌建設農業、城市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在26個鄉(鎮)分別建設一個氣象災害自動監測站;在重點區域建設全要素自動站1個。

提高專業氣象觀測網自動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氣象監測站網建設規劃,建設區行政區域內交通氣象自動監測站。

強化高效農業氣象觀測網建設。建設新型農業氣象觀測網。根據氣候資源特點和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加快建設我區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和農業氣象移動觀測設備,建成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1個,配備農業氣象移動觀測設備1套。在航運航道或生態區建設1個5要素自動站。在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省級水產養殖產業園區建設農業小氣候自動觀測站。

(二)建設城鄉全覆蓋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

建成氣象災害預警服務中心,建立精細化天氣預報系統和氣象預警服務平臺,健全現代預報業務體制,開展定量降水預報、鄉鎮及重點區域精細化預報、災害性天氣臨近預報、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延伸期天氣預報等業務,開展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等研發,提高預測、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度。加強監測預警,利用上級預報指導產品,加工制作服務產品,并開展氣象服務。

(三)健全多部門配合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

建成1個氣象科普基地,加大氣象科普宣傳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城鄉一體”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立多部門協調配合的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編制城鄉一體化的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貫徹實施氣象災害評估、氣候可行性認證制度,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傳播網絡,協調區應急辦、廣播電視、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部門,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快速通道,實現公眾氣象服務全覆蓋。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建設,完善區、鄉鎮和村級氣象災害防御網絡,完善氣象信息員隊伍。建成鄉(鎮)級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各鄉(鎮)政府要明確1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分管負責人。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增掛氣象信息服務站牌子,并增設“氣象”兼職崗位(氣象協理員)1-2個,負責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服務工作。結合村村通工程、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建設村級氣象信息服務站。加強村干部、大學生村官擔任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氣象信息員在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

農業、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要建立農情、災情、墑情聯合調查制度和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會商制度,積極組建專業氣象為農服務專家聯盟,開展農業氣象“直通車”服務,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對我區種植大戶提供農險氣象服務,對各類農合組織(農場主)提供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提升公共氣象為農服務的層次。建設村級氣象信息服務站,做到100%的鄉(鎮)建設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100%的村建有氣象電子屏或數字化氣象信息預警大喇叭。

建成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管理中心,成立作業隊伍,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人工影響天氣火箭發射設備和車載雷達,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抗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增產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職能完備的氣象科學管理體系

加強氣象事業科學管理。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保障其充分發揮為社會公眾、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積極完善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推進區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優化機構配置,明晰職能職責,改進工作流程,提高氣象科學管理水平。

進一步強化區級氣象機構作為同級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的地位,行使氣象基礎業務、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社會管理職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層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設立地方氣象災害防御機構,落實相應的編制和經費,氣象列戶經費高于蘇北平均水平。

做好氣象設施和探測環境保護。加強對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將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發改、規劃、經信、國土資源、環保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會同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制定氣象設施和城鄉自動氣象站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報市政府批準后依法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到2015年,全區城鄉氣象觀測環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護。

發改、住建、規劃、法制、安監、公安等部門要支持氣象部門對氣象防災減災社會管理工作,確保人員密集小區、場所建筑物(構筑物)雷電監管措施全覆蓋,易燃易爆等重點行業防雷裝置安全檢測、重點行業防雷設施檢測率達到100%;對城鄉規劃、重大建設項目依法實施氣候論證管理,將氣候論證程序納入規劃、建設審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區雷電等氣象災害評估工作開展。

(五)建設規模配套的新型氣象臺站體系

根據“功能適用、規模適度、建設集約”原則,按照國務院《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的要求,繼續完善和加強與現代氣象業務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新型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達標率100%。加強臺站氣象文化建設,注重用先進氣象文化凝聚氣象隊伍,激發干事熱情,為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區氣象業務工作條件,不斷提升綜合功能。

三、實施步驟

(一)啟動部署階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區政府成立全區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部署全區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區氣象部門開展區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調研;制定下發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我區氣象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以及《區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部署啟動實施工作。

(二)全面實施階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鄉鎮及區各有關部門要將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全面組織實施區氣象現代化建設。

根據《關于印發<2013年縣(區)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考評辦法>的通知》(辦發〔2013〕69號)文件精神,各鄉鎮及區各有關部門按照關于印發《2013年度區氣象現代化“七個體系”建設量化考核指標的通知》(辦發〔2013〕48號)文件要求,強化領導,確保完成2013年度氣象現代化考核指標。

2014年10月—12月,區氣象部門將組織對氣象現代化建設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中期評估。

(三)總結驗收階段(2015年10月—12月)

區氣象部門組織做好區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工作總結與評估,并形成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提請省統計和氣象部門對我區氣象現代化工作進行驗收。根據驗收結論和氣象現代化工作經驗,深入推進全區氣象現代化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區長為組長的全區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建立政府主導下的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機制,制訂氣象現代化建設實施方案和指標體系。各鄉鎮和區各有關單位也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明確責任分工,落實工作措施,統籌推進全區氣象現代化建設。

(二)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

區政府繼續全力支持氣象事業全面發展,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優先給予支持。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區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氣象部門要加強與上級氣象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持。健全穩定增長的資金投入機制,通過向上爭取、財政預算列支、氣象服務產品市場化運作、部門項目合作等多種渠道,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切實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各項資金需求。加強統籌集約,強化監督管理,提高項目建設效益,以項目實施帶動氣象現代化建設。

(三)加強合作、共建共享

組織、農業、民政、財政、發改、規劃、水利、國土、住建、交通、科技、廣電、安監、氣象、保險等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共同推進為農服務網絡和防災減災網絡建設,共享信息員隊伍和防災減災信息,將農村氣象信息建設納入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內容,充分發揮“兩個體系”建設的綜合效益。

(四)強化督查考核

對照《市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考核指標》的文件要求,及時制訂全區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考核辦法,將氣象現代化建設列入各鄉鎮及區各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任務。區氣象部門會同區相關部門建立跟蹤監督、動態考核評估等制度,切實加強對本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推進,按時間、項目節點要求,定期組織評估,準確把握實施進程,及時進行總結修正,確保我區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扎實有效,2015年如期實現氣象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