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項抗震救災應對工作方案

時間:2022-07-04 04:22:15

導語:地震專項抗震救災應對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震專項抗震救災應對工作方案

1總則

1.1編制目的

為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和救災工作的領導,明確各村、社區和有關部門的職責,確保地震應急快速、協調、高效、有序地開展,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減輕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

1.2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市地震應急預案》、《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訂本方案。

1.3適用范圍

適用于發生在我鄉或發生在鄰區波及我鄉的地震,及與之相關的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活動。

1.4工作原則

立即響應,自行啟動:地震災害事件發生后,鄉政府和相關機構立即自動按照方案實施地震應急工作,處置本行政區域地震災害事件。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鄉政府是處置本行政區域一般地震災害事件的主體,鄉抗震救災指揮部組織實施地震應急工作。

社會參與、協同行動:鄉政府有關部門和村、社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行動。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建立廣泛的社會動員與救助機制;依靠和發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基干民兵在處置地震災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擊隊作用;依靠科學決策和先進的技術手段。

2地震應對組織機構與職責

2.1鄉抗震救災指揮部

2.1.1發生一般地震災害事件后,鄉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轉為鄉抗震救災指揮部,在上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指揮下,協調組織本區域內的地震應對與救災工作。鄉抗震救災指揮部組成如下:

指揮長:鄉政府鄉長

副指揮長:鄉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鄉長

鄉武裝部負責人

成員:鄉黨政辦、鄉綜治辦、鄉財政所、鄉產業辦、鄉社會事業辦、鄉司法所、鄉規劃建設和土地管理辦為成員。

2.1.2鄉抗震救災指揮部主要職責

(1)組織實施地震應對方案。

(2)統一指揮全鄉抗震救災工作,組織鄉有關部門和村、社區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救援,必要時派出現場指揮部。

(3)協調縣人裝部、縣武警中隊、全鄉基干民兵參加搶險救災工作。

(4)向市政府、縣政府報告震情、災情和地震發展趨勢,視災情請求市政府支援和對外呼吁援助。

(5)部署、協調、督促、檢查各部門和村、社區的地震應急、應對工作。

(6)在上級政府和縣委的領導下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7)必要時提出交通管制、征用物資、災區進入緊急狀態等措施的建議。

(8)處置地震應對和救災工作的各類突發事件,承擔其他有關地震應對和救災的重要工作。

2.1.3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及其職責

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鄉規劃建設和土地管理辦。辦公室主任由分管副鄉長兼任。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主要職責:

(1)匯集、上報震情災情和抗震救災進展情況。

(2)提出抗震救災方案、措施和建議。

(3)貫徹市、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示和部署,協調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縣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之間的應對救援工作,并督促落實。

(4)掌握震情監視和會商情況,分析、判斷地震趨勢。

(5)制定新聞、宣傳工作方案,指導抗震救災宣傳,組織信息會,審核有關新聞稿。

(6)起草指揮部文件、簡報,負責指揮部各類文書資料的準備和整理歸檔。

(7)承擔鄉抗震救災指揮部日常事務和交辦的其他工作。

2.2鄉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

視災情情況,成立鄉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其成員如下:

指揮長:鄉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鄉長

副指揮長:鄉武裝部部長

成員:鄉防震減災領導小組部分成員單位和村、社區負責人。

鄉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職責:指揮協調公安部門維護社會治安;指揮協調搶險救災隊伍搶救被壓埋人員;指揮協調公安消防部門迅速消除火災及其隱患;指揮協調衛生部門緊急搶救、運轉傷員;指揮協調民政部門迅速安置災民生活、發放救災款物;指揮協調通訊、供水、供電、供氣部門迅速解決臨時通訊、供水、供電、供氣問題;指揮協調建設、交通部門迅速搶修重要市政和交通設施;組織協調有關方面做好保障和支援工作;向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及時反映震情、災情處置情況,并負責落實上級抗震救災指揮部決定,處置現場其他事宜。

3預警預防

提前識別地震前兆,對一定時間和空間區域的破壞性地震趨勢作出預測,及時預警信息,做好預防準備,落實應對措施。

3.1預警預防行動

鄉(鎮)政府根據地震預報,避震通知,必要時組織避震疏散,對生命線工程和次生災害源采取緊急防護措施,督促檢查搶險救災準備工作;防止地震謠傳或誤傳,保持社會穩定。

3.2地震預警級別及

鄉地震重點危險區劃分,按照國家和省確定的地震重點危險區執行。已經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如果發現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鄉政府可以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同時向縣政府和縣地震局報告。

4應急響應

4.1分級響應

4.1.1地震災害事件分級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較大直接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6.0級以上地震,發生在其它地區7.0級以上的地震,可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50—29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5.0—5.9級地震,發生在其它地區6.5—6.9級地震,可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

較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20—4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4.5—4.9級地震,發生在其它地區6.0—6.4級地震,可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

一般地震災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4.0—4.4級地震,發生在其他地區5.0—5.9級地震,可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

其他地震應急事件,是指強有感地震(﹤5級的有感地震)、震情異常和地震謠傳。應對其他地震應急事件,在鄉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的領導和支持下,鄉防震減災辦公室組織、協調地震應急工作。

4.1.2地震應對分級響應

應對縣內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地震災害,分別啟動Ⅰ級、Ⅱ級、Ⅲ級響應。鄉抗震救災指揮部在上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和縣委的領導下開展地震應對工作。

應對縣內一般地震災害,啟動Ⅳ級響應,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鄉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地震應急、應對工作。

4.2擴大應對地震應對期間,在受災區域發生相同、更大等級地震災害事件,或受災區域發生洪災、傳染病暴發流行、社會動蕩等其他意外事件,產生更嚴重影響或破壞,災區喪失自我恢復能力或現有的應急力量不足,可相應提高響應級別,迅速將情況報告縣政府并提出應對建議和援助請求,同時部署鄉有關部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地震應對工作的正常進行。

4.3信息報送和處理

地震災害信息報送和處理的內容包括:震情速報和災情速報,鄉政府有關部門的災情報送和處理,震情災情公告。

4.3.1地震系統的震情速報

接上級地震部門的信息后,10分鐘內向縣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報告。

4.3.2地震系統的災情速報

地震災情速報內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壞的范圍、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等。地震災情速報的工作程序如下:

地震工作部門迅速啟動地震災情速報網,收集地震災情,并匯總上報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災情發展動態,按1、2、6、6、6、……小時間隔向上級地震局報告,直至應對結束,如有新的突發災情,應隨時報告。

4.3.3鄉政府的災情報送和處理

震區鄉政府迅速調查了解災情,及時向縣政府和縣防震減災局報告。

鄉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災情進行初步核實,及時匯總統計,向縣政府報告。鄉政府各部門和各行業部門及時向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有關災情信息。

發現因地震傷亡、失蹤或被困人員有港澳臺人員或外國人,鄉政府要迅速核實并上報縣政府和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和縣政府。

4.3.4震情災情公告

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依照有關規定,及時公布震情、災情信息;有關震情災情的新聞報道須經縣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審查后,涉及港、澳、臺人員或外國人的報道,須經縣外事臺僑辦同意后。

4.4指揮與協調

4.4.1I、Ⅱ級響應

在省應急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

4.4.2Ⅲ級響應

在市應急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

4.4.3Ⅳ級響應

地震發生后,鄉政府和鄉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應第一時間派人參加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工作,鄉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指揮和協調全鄉地震應對工作。

鄉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長召開鄉地震應急指揮部全體會議,通報震情災情,確定應對規模,決策和處理下列事項:

(1)組織搶救被壓埋人員,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

(2)組織實施緊急醫療救護,協調傷員轉移、接收與治療。

(3)組織搶修損毀的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

(4)啟動應急避難場所或臨時避難場所,設置救濟物資供應點,提供救濟物品、簡易住所和臨時住所,及時轉移和安置受災群眾,確保飲用水消毒和水質安全,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

(5)控制危險源,封鎖危險場所,做好次生災害的排查與監測預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發的火災、水災、爆炸、山體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劇毒、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等次生災害以及傳染病疫情的發生。

(6)依法采取維持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治安的必要措施。

4.4.4其他地震應急事件

我鄉發生4.0-4.9級地震,由鄉防震減災辦公室組織、協調全鄉地震應對工作,及時收集震情和社會影響情況,提出震情趨勢判斷,并報告縣政府和縣防震減災局。負責人為分管副鄉長。

發生地震謠傳事件,立即由鄉防震減災辦公室牽頭處理,迅速調查了解地震謠傳緣由、影響范圍、群眾情緒等情況,及時向縣政府報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平息地震謠傳方案;安排布置相關部門采取各種有力措施,追查謠傳根源,快速平息謠傳。

4.5緊急處置

地震災害現場,實行政府統一領導、地震現場指揮部綜合協調、各部門參與的應對救援工作體制。

現場緊急處理的主要內容是:溝通匯集并及時上報信息,包括地震破壞、人員傷亡和被壓埋的情況、災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動進展情況;分配救援任務、劃分責任區域,協調各級各類救援隊伍的行動;組織查明次生災害危險或威脅,消除次生災害;組織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時疏散居民;組織協調搶修通信、交通、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設施;估計救災需求的構成與數量規模,組織援助物資的接收與分配;組織建筑物安全鑒定工作;組織災害損失評估工作。

各類救援隊伍要服從地震現場指揮部的指揮與協調,按照有關技術要求開展救援工作。

4.5.1搶險救災

牽頭單位:鄉武裝部

成員單位:鄉、村、組干部、民兵應急分隊、鄉團委(青年志愿者隊伍)等

應急工作:遵照鄉抗震救指揮部命令,組織調動鄉抗震、民兵預備隊迅速趕赴災區,搶救被壓埋人員,協助有關部門進行工程搶險;搶救國家重要物資。

4.5.2醫療衛生救援

牽頭單位:鄉衛生院

成員單位:各村衛生站

應急工作:組織調動醫療救護隊伍迅速趕赴受災現場進行救治,做好危重傷員轉運、護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傳染病暴發流行,及時清運垃圾、死亡牲畜,保持環境清潔,預防各種疫情,做好飲用水源保護、食品衛生監測檢查工作,保障應急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安全。

4.5.3交通運輸

牽頭單位:鄉交管站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急工作:根據需要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對被毀公路、鐵路、橋梁和有關交通設施進行搶修,消除路面障礙,設置醒目標志,保證救災車輛通行,確保搶險救援人員、物資運輸和災民疏散,實行交通管制。

4.5.4城市基礎設施與工程搶險

牽頭單位:鄉規劃建設和土地管理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急工作:組織專業人員對電力系統破壞情況進行檢查,并迅速進行搶險、搶修,保障救災電力供應;負責供水、燃氣、排污、市政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檢查搶險,負責水庫、河道、堤壩等水利設施的搶險排險。

4.5.5通訊保障

牽頭單位:鄉產業辦

成員單位:鄉移動、聯通、電信營業廳

應對工作:在通訊線路、設施遭受地震破壞時,開通備用的應急通訊設備,保證抗震救災通訊暢通,并盡快恢復破壞的通訊設施。

4.5.6物資供應保障

牽頭單位:鄉社會事業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急工作:做好救災物資(帳篷、被服、食品、藥品等)的儲備、調運、發放、管理工作,保障災區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4.5.7社會治安保障

牽頭單位:鄉綜治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急工作:加強災區社會治安和國家重要財物、設施、次生災害源以及救災人員的安全保衛工作;加強對災區黨政機關、要害部門、物資儲備倉庫等重要目標的警衛,預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

4.5.8災民救濟及安置

牽頭單位:鄉社會事業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對工作:設置、檢查各避難場地,調集救災資金和物資,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負責災民的轉移和安置工作。

4.5.9震情跟蹤監測

牽頭單位:鄉防震減災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對工作:加強地震監測和震情跟蹤工作,及時向鄉政府報告震情信息和震后趨勢判定意見。

4.5.10災情調查與災害損失評估

牽頭單位:鄉防震減災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工對作:及時收集震區受災情況向鄉政府報告,按照相關規范,迅速開展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工作。

4.5.11應對工作資金保障

牽頭單位:鄉財政所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對工作:籌集、調撥應急資金。

4.5.12次生災害防御

牽頭單位:鄉規劃建設和土地管理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工對作:對道路、橋梁、天然氣、供排水等重要基礎設施采取措施排除或控制險情,迅速組織力量對災區的建筑物進行鑒定,圈定危房、豎立標示牌,對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險地段進行排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或控制險情;對已造成堵塞溝道、擋水堤壩損壞的險情,要采取緊急有效處置措施排除險情,防止次生洪災發生。對災害性天氣及時作出預報。各有關工業部門和有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品的部門負責對災區易于發生火災、爆炸、毒泄、污染等次生災害的物資、設施采取緊急措施,預防次生災害發生。

4.5.13對外呼吁與接受外援

牽頭單位:鄉社會事業辦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工對作:按照有關規定鄉社會事業辦負責請求和接受社會各界向我鄉受災區提供的緊急救援和捐助,并及時向災區發放。

4.5.14宣傳報道

牽頭單位: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工對作:按《鄉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應急預案》向社會震情、災情信息,及時、準確地報道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等方面的情況,配合地震部門加強地震科普知識、防震抗震和自救互救知識的宣傳;凡涉及震情、災情的報道,須經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審查同意。

4.5.15后勤保障與社會動員

牽頭單位:鄉抗震救災指揮部

成員單位:各村民委員會

應對工作: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組織志愿者隊伍,參與抗震救災工作。

4.6信息

地震事件的信息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

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地震預報和地震災情信息通報工作。有關震情信息、抗震救災和災害損失情況的新聞報道,須經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審查后。

4.7應結對束

應對結束必備的四個條件:經地震趨勢判斷,近期無發生一般地震的可能;地震應急各項工作基本完成;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災區基本恢復正常社會秩序。

鄉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地震應結對束命令的,并及時上報縣政府。

5后期處置

5.1善后處置

因救災臨時征用的房屋、運輸工具、通訊設備等應及時歸還;造成損失或無法歸還的,按規定給予適當補償。

5.2社會救援

鄉社會事業辦負責接受、管理、安排社會各界的各類捐贈物資,并登記造冊,報鄉政府備案。鄉鎮政府根據救災工作的需要,制定救災物資、資金的使用計劃,對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督檢查,適時向社會公布。

5.3災后重建

合理安排、嚴格管理救災資金、物資,提出恢復重建的短期計劃,并啟動實施。鄉有關部門和各村、社區協同做好災區重建規劃,加強房屋和工程建設的抗震設防工作。

5.4保險

鄉防震減災辦公室負責協調縣保險公司按照保險條款及時實施理賠。

5.5調查和總結

鄉防震減災辦公室負責對地震災害事件進行調查,對地震應對工作進行總結并提出改進建議,并報送鄉政府。

6宣傳、培訓和演習

6.1宣傳

地震應急、應對宣傳堅持“主動、慎重、科學、有效”的原則,在鄉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地震、科技、教育、廣播電視、新聞等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強化配合協作,采取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

6.2培訓

各村、社區要加強地震應工對作培訓;承擔地震災害緊急救援任務的各村、社區,要加強救援隊伍的培訓,提高地震應對能力和水平;各村、社區要開展社會民眾震時自救互救知識的培訓工作;鄉防震減災辦公室要加強對各村、社區防震減災助理員業務知識及技能培訓。

6.3演習

各村、社區、學校和相關部門、行業、單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整合各種應救對援資源,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和規模的地震應對演習。

專業救援隊伍有關管理部門應定期與不定期進行演練,必要時舉行跨部門多種救援力量合練,檢驗應對聯動、緊急集結、快速反應、協調配合、現場救援、后期處置等能力。

7附則

7.1定義與說明

次生災害:地震造成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火災、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以及水災、泥石流和滑坡等對居民生產和生活的破壞。

生命線設施:指電力、供水、排水、燃氣、熱力等系統以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共設施。

直接經濟損失:指地震及地震地質災害、地震次生災害造成的物質破壞,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物品等破壞引起的經濟損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設備、財物等破壞而引起的經濟損失,以重置所需費用計算。不包括文物古跡和非實物財產,如貨幣、有價證券等損失。

7.2方案管理與更新

本方案由鄉政府批準。鄉有關部門和各村、社區應當根據本方案制訂本部門、本轄區的地震應對方案,報鄉防震減災辦公室備案。《鄉地震專項抗震救災應對工作案》的更新期限為5年。

地震應急方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鄉防震減災辦公室承擔。

7.3獎懲與責任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的有關規定,對本方案實施中的行為進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