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工作方案

時間:2022-09-24 10:06:06

導語: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工作方案

為進一步總結延續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的有效做法,不斷加強企業用工服務,按照省人社廳通知安排,建立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總結經驗、常態推進,突出重點、主動作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著力為重點企業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態化的用工服務和指導,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工作內容

(一)確定重點企業清單。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重點任務,主動協調發改、工信、開發區等部門,確定重點企業清單,建立臺賬并動態更新。重點企業范圍包括重要醫用物資生產、生活必需品生產、保障城市運轉等疫情防控相關企業,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等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相關企業,帶動就業能力強、用工規模大的相關企業及當地確定的其他重點企業。(責任單位:就業局)

(二)設立人社服務專員。設立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人社服務專員,每名人社服務專員對應一家企業實行定點服務。主動了解重點企業員工總數、缺工人數、空崗結構等情況,形成用工需求清單。積極對接重點企業生產經營和用工中出現的困難問題,及時研究并推動解決,形成問題解決清單。(責任單位:就業局)

(三)強化招聘用工服務。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服務渠道,優先重點企業崗位信息,設立重點企業招聘專區,推行視頻招聘、遠程面試。通過組織專場招聘、開展省內外、區域內外勞務協作、搭建用工余缺調劑平臺、鼓勵實習實踐、倡導志愿服務等方式,多渠道幫助解決重點企業用工問題。開辟人才綠色通道,協助重點企業引進急需緊缺、關鍵技術等高級人才。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勞務經紀人等社會力量為重點企業招用工提供專項服務。(責任單位:就業局,人才交流中心)

(四)加大職業培訓支持。對重點企業長期缺口較大的職業(工種),依托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就業培訓中心以及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等,采用訂單培訓、定向培養等方式,組織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重點企業開展適應崗位需求和發展需要的培訓,廣泛組織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提高職工綜合素質和技術能力。支持參保企業面向新吸納勞動者開展以工代訓,擴崗位、擴就業。對企業2020年1月1日以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離校兩年內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按吸納人數給予企業每月500元/人、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職業培訓補貼。鼓勵有條件的重點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技術攻關、技能傳承等工作。(責任單位:職業能力建設科,人才交流中心)

(五)推進政策對接服務。對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根據人社政策服務清單,協助辦理政策申請,跟進辦理進度,及時反饋政策落實情況。對重點企業招用工后辦理職工參保登記、社保關系轉移接續、就業登記等相關服務事項,要主動打包,一并辦理。需要其他部門協同辦理的,及時推送辦理請求,協調推進,提速辦理。(責任單位:就業局,人才交流中心,勞動關系科)

(六)加強勞動用工指導。為重點企業提供勞動用工政策咨詢、勞動合同示范文本、企業薪酬調查信息等服務。指導重點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溝通協商機制,與職工通過協商采取多種方式穩定勞動關系。為擬裁員的重點企業提供《企業規模裁員指導手冊》,必要時派出專門工作組,指導企業依法依規裁員,并做好被裁減人員的后續幫扶工作。(責任單位:勞動關系科,勞動監察大隊,失業保險科)

三、工作要求

(七)加強組織領導。高度重視企業用工服務,將其作為保居民就業、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措施,把各項工作抓緊抓細抓落地。成立由局分管副局長和就業局局長為組長,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就業局副局長及勞動監察大隊、失業保險科、勞動關系科、職業能力建設科負責人為成員的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工作領導小組,就業指導科負責人為聯絡員,就業局農村就業科工作人員為人社服務專員,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各項工作。

(八)強化工作落實。加強服務力度,落實各項服務內容,每月按期上報員工規模、企業類型等重點企業基本信息,解決用工數量及渠道、缺工數量及原因等重點企業用工情況。聯絡員要跟蹤調度,服務專員要及時反饋工作情況或問題,各相關單位、科室要積極配合、主動擔責,共同做好常態化服務工作。

(九)做好宣傳引導。要及時發現、總結經驗做法,挖掘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宣傳一批吸納就業數量較多、具有良好社會聲譽和示范效應的重點企業,樹立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良好形象。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困難和其他重大情況,及時向領導小組匯報并研究解決,必要時逐級向市人社局和省廳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