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方案
時間:2022-10-12 04:01:06
導語: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推進我縣有機旱作農業向縱深發展,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2021年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計劃的通知》和《市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2021年行動計劃》精神,結合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綠色興農、科教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聚焦“特”“優”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造中國北方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有機旱作農業十大工程,培育壯大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經營規模適度、生產管理規范、產品市場認可的有機旱作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一批以有機旱作農業農產品種植、加工、營銷產業鏈為基礎,集種養循環、科技創新、三產融合的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有機旱作農業知名品牌,總結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模式,全產業鏈推進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以構建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體系為基礎,加快推進有機旱作“特”“優”產業發展。2021年,旱作良種普及率穩定在97%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穩定負增長,“三品一標”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確保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三、基本原則
(一)突出科技引領,規模發展。立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產業發展方向,通過項目建設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成果加速融入農業生產,總結推廣更多成熟先進、實用有效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和模式,推動有機旱作農業規模化發展。
(二)堅持標準為要,品牌帶動。立足行業標準,積極構建符合我縣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全產業、全鏈條標準體系,以標準化促進生產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統籌抓好有機旱作農業產品品牌和技術品牌創建,以品牌化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市場調節,主體運作。以消費需求為引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及社會化新型服務組織為主體,積極培育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工商資本助推有機旱作示范園建設,全產業鏈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
四、重點任務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深松、增施有機肥(農家肥)、旱地蔬菜網膜雙覆蓋、膜下水肥一體化、谷子機械穴播、滲水地膜覆蓋、建設集雨補灌設施等有機旱作技術模式,大力實施有機旱作農業建設“十大工程”,建立具有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標準體系、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一)持續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全面鞏固集店、石坡、店上封閉示范區建設成果,按照抗逆良種全覆蓋、高標準農田全覆蓋、有機肥替代化肥全覆蓋等“十個全覆蓋”標準,推進有機旱作農業標準化發展。以龍泉、集店、店上、晉莊、東井嶺、百尺等鄉鎮為重點,建設6萬畝優質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以晉莊、黃山等鄉鎮為重點,建設0.5萬畝優質谷子標準化種植基地;以百尺、龍泉等鄉鎮為重點,建設0.3萬畝優質水果標準化種植基地;以東井嶺、樹掌、大峽谷、石坡為重點,建設0.5萬畝優質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以石坡、東井嶺等鄉鎮為重點,建設0.6萬畝優質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基地。擴大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種植基地,加大“圳品”基地培育,為農產品走出、走向全國提供產品保證,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供優質原料支撐。
(二)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示范園。按照規劃布局科學化、生產基地規模化、產業鏈條集群化等“九化”要求,持續開展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和評估認定工作,加快推進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到“十四五”末,力爭新創建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20個縣級農業產業示范園。
(三)持續提升耕地生產能力。聚集糧食生產功能區、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以提升糧食產能、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為主要目標,通過平田整地、輪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機械化深耕細作等綜合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質量。立足我縣實際,利用窖面、設施棚面及園區道路作為集雨面,建設旱井、旱窖、蓄水池等小型集雨、蓄水設施,加強以渠道防滲、管灌、噴灌、微灌為主的節水工程建設,適量發展智能灌溉及水肥一體灌溉施肥系統,增強抗旱節水能力。2021年,新開工建設2.2萬畝高標準農田,其中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2萬畝。
(四)持續提高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充分發揮部、省、市、縣、鄉、村六級技術體系和“院縣共建”平臺作用,調整充實省級專家任組長的有機旱作農業專家技術指導組,深入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行動,構建涉農院校、技術推廣機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組成的教育培訓體系,重點圍繞抗旱抗逆良種、生態循環模式、藝機一體化、耕地質量提升、生物肥藥、節水設施、降解地膜等方面開展研究應用和提供技術服務。年均培訓高素質農民2000余人,評價頒證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立立足市場化的農作物種子種網推廣服務網絡,鼓勵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示范推廣抗逆抗旱優良品種30余個。加大旱地西紅柿和黨參育苗基地補貼力度,新增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200畝,黨參良種壯苗繁育基地300畝。以玉米、蔬菜、雜糧、中藥材、水果種植為重點,開展抗旱優質新品種、輪作套種、高壟單行網膜雙覆蓋、生物覆蓋水肥高效利用、水肥一體化、綠色生產藝機一體化、種養循環集成技術模式推廣應用,建設旱作節水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基地2000畝。
(五)持續深化綠色生態循環發展。以“減量化、再利用、無害化、可循環”為原則,一是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個關鍵環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推進果菜藥、雜糧等特色優勢農作物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面積1萬畝。全面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推廣使用銀灰反光除草膜、捕蟲器、誘蟲板、防雹網、性誘劑、生物農藥等技術,建設5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和1個植保新技術示范片。全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二是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依托社會服務組織,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模式,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建立健全農藥、獸藥、肥料、飼料等包裝廢棄物和農田地膜回收處理機制,促進包裝廢棄物和農田地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三是推進畜禽糞污循環利用。大力推進規模化種養循環發展,推廣工廠化堆肥處理、商品化有機肥生產技術;鼓勵發展大中型沼氣、生物天然氣工程消化、利用畜禽糞污和可腐生活垃圾,推進沼渣沼液綜合利用。
(六)持續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實力。結合全縣特優產品發展實際,聚集農產品精深加工五大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壯大現有企業,形成產業龍頭,重點打造旱地西紅柿、小雜糧、食用菌、中藥材等農產品加工貯運產業鏈,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開發功能食品,建設冷庫貯存、加大訂單生產,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建成集生產、加工、包裝、貯運、品牌、營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深入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創建縣級以上示范社30家。建立健全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鼓勵組建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創建縣級以上示范農場5家。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5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帶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七)持續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制定農產品品牌建設優惠政策,形成以有機旱作農業為引領,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同步跟進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體系。重點打造“峽谷山珍”、旱地西紅柿等縣域公用品牌。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標準化生產,開展品牌創建和“三品一標”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新增數量5個和基地面積1000畝以上。積極參與各類農業博覽會進行現場推廣,繼續開展農超對接“溯源蔬菜進超市”活動。組織協調供銷系統電商平臺、社會電商企業與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產銷對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京東、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推動有機旱作農產品上網銷售。
(八)持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行動,結合智慧農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技術體系建設,推進數字農業工廠、數字產業基地建設。通過感知設備、防偽標簽和二維碼等設備技術,支持有機旱作農業生產基地納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大力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確保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類生產經營主體90%以上的農產品附帶合格證上市。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全縣年抽檢農產品數量達到800個以上,全縣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五、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和科技局、縣財政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等部門組成的縣推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臺扶持政策,統籌指導工作,落實工作措施。各鄉鎮同時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研究制定所在區域的有機旱作農業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年度實施計劃,加快推進有機旱作農業健康發展。
2.加大政策支持。制定《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統籌鄉村振興資金支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在嚴格落實政策保險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有機旱地蔬菜、水果、谷子、馬鈴薯、中藥材聯接商業保險,不斷增強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和災后生產能力。強化信貸支持,健全完善政銀擔保合作機制,推動“三農”融資服務體系。落實各項農業生產優惠政策,切實保障農業經營主體用電、用水、用氣。
3.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有機旱作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激勵,推進科技成果加速融入有機旱作農業生產。支持有機旱作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建立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建立項目化管理機制,制定具體推進方案,最大程度發揮項目資金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
4.注重宣傳培訓。充分利用電視、報紙、抖音等媒體,運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政策、理念、技術模式和農產品品牌。開展專題培訓和現場觀摩,將有機旱作農業專題培訓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訓的重要內容。在全縣上下形成堅定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路子、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導向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促進商貿流通業加快發展獎勵方案
- 下一篇:住建系統質量月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