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區農村道路交通管理社會化的探究
時間:2022-08-31 12:08:00
導語:對山區農村道路交通管理社會化的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山區原有的道路交通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農村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長,特別是“五小”車輛的發展,給山區交通安全管理帶來了新的難題。文章對當前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勢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針對山區警力不足、管理的道路線長面廣等特點,以今年公安部開展“大討論”和出臺30條便民措施為契機,就如何適應新形勢下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要求,根據山區農村實際,探索一條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依靠全社會各方力量齊抓共管的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社會化管理模式的新路子,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交通管理山區社會化探究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山區農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一輩子耕田勞作,更多的是走出山門,借助于道路交通發展農村經濟。但他們對現代化交通認識不足,對于交通法規比較陌生,甚至對于如何保護自己的交通安全常識了解甚少,往往是有路只管開,唯“錢”是“途”,見車只顧上,自己圖個方便,根本不管什么無證駕車、橫穿、超載,早已將“安全”二字遠遠地甩在腦后。特別是當前農村“五小”車輛的大量發展,給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帶來新的難題:農村群眾違章乘車出行率大幅度提高,給交通安全埋下了重大隱患,因農村地域廣、駕駛員、機動車越來越分散不易集中管理,農村道路條件相對滯后與機動車迅猛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劇,山區警力嚴重不足導致管理上的不到位、常常造成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等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困擾著當前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003年7月23日至27日,福建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楊人沂副總隊長在三明地(請登陸政法秘書網)區調研時,提出了當前山區交警部門應樹立“大交通管理”的新理念。筆者針對這一新理念,試就當前山區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推行社會化管理進行探討,提出幾點粗淺看法,供同仁們商榷。
一、當前山區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現狀。
1、農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差,缺乏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導致交通事故頻發。近年來,由于山區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農民出行率大幅度提高,出行半徑不斷擴大,大量的農民從田間走向了城市,現代化的交通已經極大改變了人們的交通方式,但人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安全意識跟不上,交通安全問題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如農村的“司機們”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的如何安全行車一知半解,甚至遇交警查車時,有的車主還責問交警“車是我自己買的,還查什么駕駛證?”。還有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干脆就不要牌照,天高皇帝遠,交警管不著,因此,他們也把事故隱患帶到路上,帶進城里。許多車輛不掛牌,無保險,一旦出了事故,不僅給個人帶來不幸,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因素(如發生交通死人事故當地老百姓常常引發群體性鬧事、或堵塞交通等),成了危及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公害。近年來,山區道路交通事故頻發已嚴重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影響到社會安定、經濟的發展。
2、山區的道路條件與機動車的發展速度之間矛盾加劇。近幾年,農村“要致富,先修路,修大路,致大富”的口號叫得很響,公路建設增長速度也比較快,路的延伸點不斷輻射到鄉村。但是,由于受自然條件所限,山區鄉村道路等級低,沿溪路多,盤山路多,彎道多,道路條件仍然處于混合交通的狀況,而當前山區機動車輛發展的速度成上千個百分點增長,導致“車”與“路”的矛盾加劇。以清流縣為例,1989年清流縣道路里程621公里,機動車658輛,2002年清流縣道路里程達907公里,機動車達15098輛(均指有上牌注冊登記的機動車,實際上全縣機動車還要超過這個數,因為,農村摩托車未上牌的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13年來道路里程僅增長46%,機動車卻增長了2195%,加之現有的車流量密度增大,通行車輛的違章行車多,致使道路交通事故頻發,許多人帶著致富夢卻踏上不歸路。特別是農村“五小”車輛的發展,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大多是群死群傷的重特大惡性事故。如2002年5月30日,在清流縣東華鄉大橫溪路段,一輛拖拉機違章搭載6人翻入公路左邊的大河中,造成5人死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3、管理力度不夠,措施不到位,缺少交通安全管理長效機制。長期以來,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大多立足城市,對城市交通抓得緊抓得好,而對農村顧及較少,很少對農村的道路交通進行調查研究,缺少相應的長效管理機制,這種情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傳力度不夠。廣大農民也迫切需要交通安全知識,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他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依法行車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客觀上山區交警大隊警力不足,加之農村實行的個體分散經濟,給宣傳教育也帶來不便。二是對五小車輛的管理不力,安全隱患大。由于五小車輛基本上分布在偏遠的鄉鎮和農村,每逢墟日主要負責運送趕集的村民,常常是嚴重超載,而山區交警大隊因警力少,無法對此類違章給予有效打擊。三是對鄉村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和交通違章處理缺少處罰力度,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違章者和肇事者的違章意識。按現行的《條例》規定,有的鄉村道路不屬于道路交通管理的范疇,因而對此類交通事故,公安交通事故處理機關一般只作調解處理,而事實上造成事故原因絕大多數都是車輛或行人違背了現行《條例》所規定的通行準則,如果對此類事故不作處罰,這在客觀上放縱了違章,對受害者和整個社會都很不公平。退而言之,就是由交警處理,也很難對肇事者進行處罰,能把雙方調解清楚,當事人不上訪已經算是“工作做到佳”了,根本談不上對當事人無證駕車等違章進行處罰。對交通違章處理也一樣,因有些老百姓文化素質低,常常有意阻礙執勤民警,無證駕車被查能主動當場交繳納培訓費就算很配合交警工作了,根本談不上對他的違章進行怎么處理。
4、馬路市場現象嚴重,嚴重影響國道、省道的交通安全暢通。農村普遍存在集貿市場和各種違章棚亭攤點,業主為了招攬生意,大多分布在公路兩側或交叉路口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嚴重影響了道路交通暢通,遇到交警和有關部門進行清理整頓時就暫時避一避,等執法人員離開后又很快恢復原狀,常常造成一些國道、省道交通堵塞。
5、駕駛員隊伍不斷壯大,但整體素質跟不上。以清流縣為例,1989年清流縣機動車駕駛員僅953人,2002年已達18632人,13年來機動車駕駛員增長了1855%。但整個駕駛員隊伍的基本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駕駛技術不精,職業道德不高,安全意識不強,違章肇事率高。農村的駕駛員則因為其交通行為受到的管理和約束較少,更是獨往獨來,違章行車現象非常嚴重。
二、山區農村交通安全管理的難點。
1、執法環境差,人為阻力大。當前,交警執法在實際工作中面臨很多阻力,特別是在開展創“人民滿意交警隊”活動和民、主行風評議活動以來,使原本可以更好地促進交警工作,卻變成了束縛交警的管理力度。路面執勤糾正違章如果查得嚴一點,就會有人說交警辦事太過分;對違章者依法進行處罰,有人就會誤解是交警受利益驅動;如果摩的車載客,有人就會說你是不顧群眾利益。尤其是在農村集中查處無牌無證車輛時,經常遇到村民圍攻執勤民警的現象。如2003年5月15日,在清流縣嵩口鎮圍埔村路段,違章當事人魏文根糾集人員對協管員畢龍海進行毆打,并強行要求執勤民警黃種瑞將暫扣在派出所的摩托車送還到他家中。
2、農村交通管理工作面廣量大,職能部門的管理手段跟不上。就清流縣而言,現有人口14余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0余萬人,有城鄉道路907公里,其中省道88公里,城區道路5公里,縣道121公里,鄉村道路693公里。而交警大隊全部民警僅13人,又無交警中隊,民警平均每人要管理69.77公里道路、1161輛機動車、1273個駕駛員,年糾正1080起的交通違章,還有大量的駕駛員安全教育和安全宣傳等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大部分民警都是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從而使一些邊遠支線道路幾乎處于失控狀態。面對農村道路交通愈來愈多的問題,交警部門因警力不足,裝備落后,只能愛莫能助、鞭長莫及。首先,因警力少無法安排警力對邊遠鄉鎮的交通違章進行查處;其次,開展交通秩序大整治也只能是短期行為,因農村道路線長面廣,違章普遍,現有的警力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在處置支線交通肇事逃逸案上,由于處警時間相對較長,布控困難,往往是鞭長莫及或失去良好時機而給破獲帶來困難。
3、道路交通法制建設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條例》自198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以來,至今已有15年。15年來,由于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國家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步伐加快,《條例》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交通情況發展的要求。一是法制地位偏低。權威性和強制力不夠,與交通管理艱巨任務和所承擔的責任不相稱;二是部分內容與新出臺的其它法制法規互相抵觸;三是執法主體不明確,公安機關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地位、職權和義務已經越來越模糊,從而導致部門之間權責不清,執法者執法隨意,不利于道路交通管理事業的發展。應該說,交通管理本身就是國家行政管理范疇,搞好交通管理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推行“社會化管理”的這個社會范圍到底有多大?整個社會對交通管理工作重視程度如何?別的不說,單說黨委政府一年中有幾次會議是研究交通管理工作的?我想這主要還是公安交通部門沒有真正從理論上弄清楚“社會化管理”的含義,沒有真正把交通管理貫穿于整個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之中,交通管理變成了公安機關的部門行為,以致經常出現交警唱“獨角戲”的局面。
三、山區道路交通推行社會化管理的幾點思考。
我國大部分人口在農村,農村的道路交通管理在當前交通安全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不改變農村道路交通失控的狀況,干線和城市交通乃至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必將受到重大影響。因此,根據我國國情和農村實際,山區推行道路交通管理社會化勢在必行。
1、實現山區交通管理社會化,要樹立大交通管理的觀念,努力形成政府領導下、有關部門參與的綜合治理交通的良好格局,改變交警唱“獨角戲”的現狀。公安交警部門要發揮管理交通主力軍作用,當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如三明地區可根據三明市政府(明政[2001]23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議把山區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做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年初有研究有部署,建立健全縣長、鄉鎮長、村長、校長“四長”責任制,實行政府一把手負總責,發動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及交通、公路、城監、工商、稅務、公安派出所、農機等部門積極參與到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來,努力形成部門配合、齊抓共管的山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機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交通管理”。
2、實現山區交通安全管理社會化,要建立警務延伸管理網絡,以基層組織(如公安派出所、村治保會等)為依托,發動社會力量參與交通管理。農村地域廣、公路里程長、交通違章分散,僅靠交警孤軍奮戰只會出現顧此失彼局面,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建成以交警大隊車管站為龍頭、以鄉鎮派出所為依托、以農村基層組織(如村治保會)為陣地的警務延伸三級管理網絡,抓住公安部今年將陸續實行三十項便民利民措施的大好機遇,將摩托車駕駛員年審、摩托車年檢、掛牌辦證等業務下放,由各村治保主任負責對本村的摩托車駕駛員、摩托車年檢等業務進行跟蹤督促催辦,鄉鎮公安派出所組織日常安全教育學習等具體工作,交警大隊車管站負責把關,讓農民享受到摸得著看得到的實惠。這不僅極大方面了群眾辦事,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的交通安全宣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派出所參與交通管理,既是維護社會治安的需要,也是履行人民警察神圣職責的需要。如清流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在各鄉鎮派出所設立了“農村摩托車掛牌辦證臨時代辦處”,充分利用派出所民警對基層情況比較熟悉,與農民有一定的親和力,發揮公安派出所和農村治保會參與交通管理更加直接、方便、快速、有效優勢,將部分車管業務下放到鄉鎮。他們不僅能當好我們的宣傳員、加強對農民的交通法規知識、交通安全常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又能當好我們的信息員、監督員和管理員,及時這我們提供交通安全信息,監督民警執法中存在的不足,勸導農村中存在的顯見性違章,從而營造“交通安全、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促進人們交通安全意識的提高。因此,在目前公安交警部門警力不足、農村道路交通管理面廣量大的情況下,依靠公安派出所和農村基層組織管理農村交通是解決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有效途徑。
3、要實行交通安全管理社會化,要充分發揮“學校”這一重要的宣傳陣地和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形成人人學交規,從而養成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在校教育,堅持交通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使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在啟蒙階段就開始產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建議教育部門將交通安全常識列入教學大綱計劃,使學生從小學時代就懂得如何走路、乘車,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走出校門后能迅速適應社會。讓孩子們學習交通法規,還可以影響到一個家庭,從而起到小手拉大手的傳導作用。公安交警部門要通過近年來開展創建“交通安全學校”和“交通安全村”等形式,使少年兒童更加深入了解交通法規,從掌握交通安全常識逐步發展到體驗管理、正確運用交通法規,從而加深對注重交通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種形式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農民群眾聽得懂、弄得通,規范自己的言行,告別不文明交通行為。整個社會宣傳媒體應有責任感,要象宣傳計劃生育工作一樣做到家喻戶曉,加大公益性宣傳的力度和密度,提高覆蓋面,使所有的人認識到違反交通違章的危害性和遵章守法的重要性,從而減少事故、減少傷亡、減少損失。
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道路交通,道路交通管理社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識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真正認識到現代交通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