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哲學思考

時間:2022-09-14 11:00:00

導語: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哲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哲學思考

和諧作為一個治國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對于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甚至對于人類文明,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它為我們考察和構建社會體制及文化形態,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哲學理念、新的實踐邏輯,它對我們實現科學發展、造福人民,進而推進文明進程,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和思想動力。對于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我們必須從哲學的、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的深刻層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諧是中華民族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意向、一種文化哲學。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廣的超龐大的經濟體在逐步拓展和逐步深化的改革開放中持續高速發展,采取了首先激活那些最有可能激活的地區、部門和人群的創造性活力,采取把握關鍵的波浪式逐層推進的發展策略。這就不可避免地在總體性推進的同時,使原本潛伏著的局部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在一個發展了的空間中被放大。同時,由于某些經濟單位的粗放式的膨脹,造成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中國經濟走到了需要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又需要轉變它的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需要新的發展哲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需要的是“和諧的哲學”,強調各種積極的力量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互動互補,同心協力,為振興共同的事業而奮斗。這里,也推崇奮斗、競爭,強調與不良因素的斗爭,但其目的是克服不和諧因素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和諧哲學是與改革、發展、穩定相適應的哲學,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哲學。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往往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各種主客觀力量合力推動的結果。但是,合力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革命時代主張斗爭性的合力,和平建設時代則要著重發揮和諧性的合力。

其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強調和諧文化的重要性,旨在使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內化和深化為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文化的要點在于“化”字,化入人心,廣為滲透,成為人的素質和習慣。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工程乃是人心工程。和諧一詞在中國古代,本用于音樂,在禮樂教化中講究韻律和諧,它內化為人心,如《中庸》所說,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泛化為人倫關系,比如喻夫妻和悅為“琴瑟和諧”,或如司馬相如彈給卓文君聽的《琴歌》:“交情通體心和諧”。最終引伸到政治領域,如《左傳》襄公十一年晉侯所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東漢末年曹操的智囊、政論家仲長統說:“和諧則太平之所興也,違戾則荒亂之所起也。”元代戲劇家關漢卿說:“遂令魚共水,由此得和諧。”這些語源學的分析可以給出這樣的啟示:其一,和諧是多音和鳴,是多樣性的協調,而不是孤音自鳴。其二,和諧是一個由人心至人倫,再至社會和政治的多層次互動的系統。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行為方式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現多樣化,也帶來了思想接受和選擇的多樣化。現代性和后現代性,高雅和通俗,好萊塢和韓流,再加上電視和網絡上的熱炒和傳播,造成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與浮躁并存。我們的和諧文化是面對多樣性、并且積極有效地引導多樣性的和諧,是面對復雜的矛盾、并且妥善高明地處理復雜矛盾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既是一種文化風度,又是一種文化能力。塑造和諧文化的能力表現在它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抑和消解多樣性,而是運用大智慧,積極引導、協調、提升和規范多樣性,在多樣性之間求溝通、理解、對話和融洽,進而從中提煉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進動力。表面上看來它近乎晏嬰和孔子說的“和而不同”,但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它在“和而不同”之上追求超越“不同”的“大同”,追求眾志成城以全面振興中華的民族共識。

其三,以和諧文化作為精神樞紐的和諧社會,需要實實在在地使國家長治久安、齊奔小康,提高綜合國力。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使得我們從“一窮二白”轉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發展著的中國來說,時間就是力量。或者說,時間的向前和力量的增長成正比。但是,中國發展的空間規模極大,時間速度極快,在相對單薄的家底上創造經濟奇跡,難免在打破舊平衡而實現新平衡的巨大時間跨度中,存在著許多不穩定、不平衡、不完善的中間狀態。這就使中國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期,又面臨著與前不同的矛盾多發期。而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戰略,是把機遇和矛盾這兩端進行綜合把握和全面的積極調節。

把握和調節的要點是什么?這是不能手忙腳亂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戰略家的思路是把握要點,要點在于國家的根本,在于全社會充滿活力的細胞。國家的根本在人民,而人民是由數以億計的家庭、鄉村、街道、社區、團體、機構、組織而組成的數量龐大的社會細胞。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所著重關注的是社會細胞的工程,由人心、人倫、人際關系、道德規范、社會公平、溝通協調和激勵機制做起,養育互愛互助、和睦相處、文明互勵、同心協力的社會細胞的良性生態,有效地消解那些危害社會細胞良性生態的風氣和行為。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是把“人和”的重要性,與天時地利這些在古代社會對人的活動制約作用極大的自然物質條件相比較而言的,在天地人的三才結構中特別重視人的作用,而且把“人和”作為一種關鍵性的國力,與城池的攻守、國家強弱、多助制勝聯系起來。社會細胞工程,實際上就是“人和”工程。對于中國這樣龐大的民族共同體,如果數以億計的社會細胞都處在良性狀態、都有進步、都提供正面的推動力,那么把這些良性、進步、動力乘以數億,就可以形成驚天動地的力量。如果大量的社會細胞出現不良的病變或有害的內耗,那么再以數億來相乘,就會產生不堪設想的人類災難了。所以說,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工程是一項凝聚和提升綜合國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類的工程,或者說是人類文明發展走向新境界的一面旗幟。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戰略的提出,貫穿著一種具有當代世界眼光的積極有為的創新思維。當代世界并不平靜,和平與發展的主流一波三折,面臨著種種嚴峻的挑戰。強權政治在以“顏色革命”的方式顛覆別國政權,霸權主義在制造戰爭和以戰爭威脅去推行它的“國家利益”。超級大國以文化為“軟實力”并把它的價值觀進行“世界普適性”的包裝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論家又論證它在世界熱點地區進行以強凌弱的戰爭的合理性。對此,我們不是簡單地說“不”,不是簡單地以沖突應對沖突,而是進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層面,提出“和諧文化”的理念,尊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取長補短和創新發展。這種從容應對和創新,為人類思考不同的文化之間是否只存在沖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前景。當然,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戰略,主要不是用來處理國際事務,它的立足點是要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愈來愈成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當和諧之音使這里風景獨好的時候,它對世界的感召力將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愈來愈深刻地釋放出來。